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全书综合测评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日晷是我国古代根据晷针日影位置来确定时辰的一种仪器,按晷面的摆放角度可分为地平式、垂直式和赤道式。位于清华大学校礼堂前的日晷(图1)为典型的赤道式日晷,其下部底座上镌刻着“行胜于言”。图2为“赤道式日晷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山东某地安装赤道式日晷时,下列做法及原因描述合理的是( )
A.精确测定当地经度,用于调整晷面与水平面之间夹角
B.精确测定当地纬度,用于计算当地与北京时间的时差
C.使用罗盘精准调节,保证当地正午时晷针针影朝向正南
D.使用角度测量仪,保证晷针与地平面夹角等于当地纬度
2.北半球夏至日清华日晷的晷针在晷面上形成的针影( )
A.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B.正午时落在朝南的一面上
C.划过角度小于180°
D.长度先变短再变长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气团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汽和热能,然后在湖泊迎风岸形成雨、雪、雾的现象。北美洲五大湖区是全球大湖效应最典型的地区。下图为五大湖区东岸附近一年中气温与水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反气旋
4.由大湖效应产生降雪的主要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四地气温和降水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①地气候的形成原因为( )
A.海陆热力差异
B.受西风带控制
C.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D.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6.①②③④四地气候成因最相近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地质作用由早到晚依次发生的是( )
A.岩浆侵入、褶皱、断层、堆积、侵蚀
B.断层、褶皱、岩浆侵入、堆积、侵蚀
C.断层、褶皱、侵蚀、堆积、岩浆侵入
D.褶皱、断层、侵蚀、堆积、岩浆侵入
8.图中( )
A.甲处景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
B.地质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褶皱
C.形成花岗岩的物质主要来自地壳
D.乙处岩石经历变质作用可成为板岩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多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和古海岸线分布图
9.从6 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
A.陆进海退河流泥沙堆积 B.陆进海退海潮、海浪堆积
C.陆退海进河流冲刷 D.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
10.从2 500年前至今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示地区南部合二为一,是因为( )
A.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
B.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
C.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的少
D.南部地壳下沉与泥沙堆积的速度相当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湖泊,它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通,其面积和蓄水量季节性变化很大。由于洞里萨湖流域降水集中期较湄公河磅湛以上集水区偏晚约1~2个月,因此产生湖水倒流现象,下图示意洞里萨湖周边区域图(图1)及磅湛站和波雷格丹站水量年内分布状况图(图2)。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图1
图2
11.洞里萨湖向湄公河补给水量最大的月份是( )
A.11月 B.5月 C.8月 D.1月
12.湖水倒流明显时,洞里萨湖( )
A.水量较大 B.水位最低
C.含沙量较小 D.处于枯水期
13.湄公河流域近一百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
A.径流量减少,洪涝灾害减少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加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有利于内河航运
下图为“四川贡嘎山东坡甲、乙、丙、丁四地(由低到高)不同自然带某月总生物量及其乔木、灌木及草本所占比例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图中丙垂直带最有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落叶阔叶林带
C.针叶林带 D.灌木林带
15.甲垂直带生物量低于乙的主要原因是( )
A.热量少 B.光照弱 C.降水少 D.土层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四周山地环绕,盆地中心是南美洲最为湿热的马拉开波湖湖区。湖区大部分地区高温多雨,年平均降水量在1 500毫米以上。马拉开波湖早期仅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连接,湖水北咸南淡。
材料二 马拉开波湖简图。
(1)解释马拉开波湖湖水北咸南淡的原因。(5分)
(2)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热”的自然原因。(6分)
(3)从气压带和风带角度分析马拉开波湖湖区冬、夏半年降水都较多的原因。(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稳定积雪覆盖的沙漠(图1)。荒漠植被较其他沙漠茂密,有多年生灌木、一年生和短命植物,植被覆盖率年内差异较大。该沙漠冬季常出现雾凇现象(雾凇是水汽遇冷凝华在枝叶上形成的冰晶)(图2),雾凇在日出后2小时内大部分飘落到雪面。研究表明,冬季雾凇和积雪覆盖对于该沙漠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1
图2
(1)指出该地荒漠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季节,并阐述理由。(5分)
(2)说明该沙漠冬季雾凇出现的主要气象条件。(6分)
(3)分析冬季雾凇有利于该沙漠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科罗拉多大峡谷位于美国西南部,全长446千米,平均宽度16千米,平均深度超过1 500米,是世界著名大峡谷。人们从谷壁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的地层,因而被誉为一部“活的地质教科书”。
材料二 加利福利亚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区,最近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地震学家预言,加州在未来几十年内可能要准备迎接一次大规模的地震。
材料三 美国西南部示意图。
(1)试推断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6分)
(2)简述加州多地震的原因。(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宁夏河东地区多流动和固定沙丘,沙丘年内冻融变化明显(在不受外力影响下,沙丘表层为未冻结层,底部一定范围内为冻结层)。研究发现,两类沙丘不同部位的冻结层厚度和未冻结层厚度差异明显。流动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表现为不同的风力作用,并造成沙丘表层厚度变化明显。固定沙丘受沙障固定作用,表面风力作用微弱,沙丘表层厚度变化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该区沙丘的冻融作用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1)对比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冻结层厚度的异同点。(3分)
(2)相比于固定沙丘,分析流动沙丘迎风坡中冻结层厚度小的原因。(6分)
(3)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对该区沙丘冻融时间的影响。(4分)
答案与解析
全书综合测评
1.D 2.D 3.A 4.D 5.A 6.A 7.D 8.B
9.A 10.D 11.A 12.A 13.C 14.C 15.C
1.D 由图2可知,赤道式日晷的晷面与赤道平行,晷针与地轴平行,指向北极星,晷针与地平面的夹角等于当地纬度,D正确;使用罗盘精准调节,保证当地正午时晷针针影朝向正北(当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C错误;晷面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与纬度有关,与经度无关,A错误;纬度不能用来计算与北京的时差,且日晷安装不需要考虑与北京的时差问题,B错误。
2.D 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京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正午时晷针的针影落在朝北的一面上,该日晷针针影在晷面上划过的角度大于180°,呈顺时针方向移动,故A、B、C错误;正午时晷针针影长度最短,所以针影长度先变短再变长,D正确。
解题方法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看懂图2,赤道式日晷其实就是微缩版的压扁的地球,晷面相当于赤道面,晷针相当于地轴。
3.A 冷气团经过湖面后因接收了水汽和热能而变为暖气团,移动至湖岸遇冷气团主动爬升形成雨雪天气,所以与大湖效应产生的降雪过程原理类似的天气系统是暖锋,故选A。
4.D 若存在大湖效应,要选择水温比气温高且水温高于0℃的时期,产生降雪要选择气温低于0℃的时期,二者都符合的为④时期,故选D。
5.A 根据气温和降水量图可知,①地最冷月均温在0℃~10℃之间,为亚热带气候,降水类型为夏雨型(即雨热同期),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因此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A正确;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的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的是热带沙漠气候。
6.A 由上题可知,①地是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②地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雨热同期,是温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也是海陆热力差异;③地是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是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④地是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形成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因此四地气候成因最相近的是①②,故选A。
7.D 图中右下角的石灰岩、砂岩、页岩的岩层走向与水平面存在夹角,而且断层发生在页岩上部的砂岩形成之后,所以先出现褶皱、后出现断层;页岩上部砂岩的表面凹凸不平,说明该岩层形成后,地壳较稳定,接受侵蚀作用;侵蚀后,砂岩上部再接受堆积,形成上面的砂岩、石灰岩等岩层;花岗岩侵入石灰岩中,说明石灰岩先形成然后才发生岩浆侵入。所以,图中地质作用由早到晚依次发生的是褶皱、断层、侵蚀、堆积、岩浆侵入,故选D。
8.B 甲处为溶洞,属于地下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A错误;岩层与水平面出现倾角,说明发生过褶皱,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两处岩层存在这种情况,因此地质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褶皱,B正确;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岩浆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C错误;乙处为石灰岩,经过变质作用后会形成大理岩,D错误。
9.A 据图分析,从6 000年前至今渤海湾西岸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变迁特点为陆进海退,主要原因是该地地处海河入海口附近,河流挟带泥沙堆积,A正确,C、D错误;海潮、海浪堆积不会造成大范围的海岸线变迁,B错误。
10.D 图示南部地区两条贝壳堤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合二为一,说明在两堤形成的过程中,该地海岸线没有发生大的变迁,说明该地海底较稳定,泥沙堆积速度和地壳下沉速度持平,D正确;两条贝壳堤在北部分开,走向不同,与海岸线并不平行,因不同海域海浪堆积强度不同,所以贝壳堤不一定与海岸线平行,A错误;该地为同一海域,海平面高度相同,B错误;无充足条件说明南北部河流入海泥沙情况差异,因此C项无法判断,C错误。
11.A 由图可知,波雷格丹站水量为正值时洞里萨湖水流出补给湄公河,为负值时湄公河水流入补给洞里萨湖。因此,洞里萨湖向湄公河补给水量最大的月份应是波雷格丹站水量为正值时的最高点所在月份11月,故选A。
12.A 8月份前后湄公河水倒流入洞里萨湖很明显,此时,该流域为雨季,河湖水量均较大,但由于湖泊水位上升较慢,导致河水倒流入湖。因此,倒流明显时,洞里萨湖水量较大,水位较高,含沙量较大,处于丰水期,故选A。
13.C 上游地区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汛期时下游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减少,径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涝灾害增加,A、B错误;植被覆盖率大幅度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河流输沙量加大,水库淤积严重,C正确;流速主要受流域内地形起伏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D错误。
14.C 结合材料可知,甲、乙、丙、丁四地海拔由低到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甲、乙、丙三地以乔木为主,图中丁自然带内植被以灌木为主,且生物量低,可以确定丁为高山灌木林带。根据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可以判断丙垂直带最可能为针叶林带,故选C。
15.C 甲垂直带海拔最低,与乙垂直带相比,甲垂直带热量更充足,A错误;乙垂直带生物量明显高于甲垂直带,而甲垂直带热量条件好于乙垂直带,所以判断乙垂直带降水应多于甲垂直带,甲垂直带降水少,晴天较多,光照较强,B错误、C正确;一般海拔较低处土层厚度大,D错误。
16.答案 (1)该湖北部与外海相通,受海水影响,盐度高,湖水咸;(2分)南部多入湖径流,对湖水的稀释作用明显,湖水淡;(2分)湖盆封闭,南北部湖水交换弱。(1分)
(2)纬度低,气温高;(2分)盆地地形,地形封闭,风力较小,盆地内热量不易散失;(2分)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2分)
(3)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控制,降水充沛;(3分)冬半年,受东北信风影响,东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到湖泊四周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3分)
解析 (1)读图并结合材料“马拉开波湖早期仅通过一条狭窄的水道同加勒比海连接”可知,该湖北部与外海相通,受海水影响,盐度高,湖水咸;读图可知,马拉开波湖南部有众多入湖径流,河流从陆地带来大量淡水,入湖后对湖水的稀释作用明显,使南部湖水较淡。由地势可知,湖盆封闭,湖水流动性差,南北部湖水交换弱。因此形成湖水北咸南淡的特点。
(2)读图可知,马拉开波湖纬度为北纬8度到12度之间,纬度低,气温高;马拉开波湖,四周山地环绕,盆地地形,地势较低,气温高,且地形封闭,风力较小,盆地内热量不易散失;由材料“马拉开波盆地位于委内瑞拉西北部”可知,北临加勒比海,沿岸有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流经,暖流对其增温增湿作用显著。
(3)读图可知,马拉开波湖纬度为北纬8度到12度之间。地处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地带。夏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马拉开波湖受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控制,降水充沛;冬半年,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马拉开波湖受东北信风影响,东北信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经湖面进一步增湿之后,在湖泊四周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17.答案 (1)春季。(1分)
理由:地处西北内陆沙漠腹地,冬季气温较低,有稳定积雪;(2分)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下渗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增大,有利于植被生长。(2分)
(2)冬季盆地中央冷空气聚集,地表温度低;(2分)地势开口向西,有利于西风携带湿润气流进入,冬季地表有稳定积雪覆盖,进一步增加大气湿度;(2分)冬季风速较小,有利于雾凇形成。(2分)
(3)雾凇飘落到雪面,增加积雪覆盖量,融化后增加了该地区的水分下渗量,有利于沙漠地区植被的生长,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4分)
解析 (1)荒漠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季节一般是水分条件最好的季节,该地位于内陆地区,大气降水少。靠近山脉,冬季有积雪,到了来年春季,气温升高,积雪消融,下渗到土壤中的水分增多,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因此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季节是春季。
(2)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形成的一种自然奇观,因此形成雾凇的条件有:低温、水汽、风速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山地之间,属于盆地地形,冬季冷空气集聚到该处,气温低;该地的水汽主要来自西风,由于地形向西敞开,接纳了一定的水汽,而冬季的积雪又进一步增加了空气湿度;由于山脉的阻挡,风速较小。综上分析,该地容易形成雾凇。
(3)主要分析雾凇对水分的影响。雾凇形成之后,会有部分跌落到地面,增加地面积雪量,融化之后,会增加该地的水分下渗量,有利于荒漠植被的生长,使植被覆盖率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固沙作用,有利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
18.答案 (1)外力搬运的物质在地势低洼处堆积,被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2分),后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2分),同时受河流下切侵蚀作用(2分),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2)加州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2分),地壳运动活跃(2分)。
解析 (1)结合材料信息,人们从谷壁可以观察到从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个时期的地层,说明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以沉积岩为主,故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过程是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在地势较低处堆积,经压实、固结形成沉积岩,后经过构造运动抬升,受科罗拉多河的长期下切侵蚀形成峡谷。当地面抬升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最易形成峡谷。
(2)结合加州所处位置进行判断,该地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
19.答案 (1)异:固定沙丘迎风坡中及丘顶冻结层厚度大于流动沙丘;(1分)流动沙丘背风坡脚冻结层厚度大于固定沙丘。(1分)
同:两类沙丘迎风坡脚冻结层厚度相同。(1分)
(2)(相比于固定沙丘,流动沙丘表面风力作用强,)迎风坡中风力侵蚀强,冻结层易裸露;(2分)裸露的冻结层受太阳辐射影响,易消融;(2分)裸露的冻结层受大风影响,水分蒸发或升华强烈。(2分)
(3)沙丘冻结期推后;(1分)沙丘消融期提前;(1分)整体冻结时间缩短。(2分)
解析 (1)阅读图中相关数据,比较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迎风坡、背风坡冻结层厚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即可。通过图示对比可知,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在迎风坡脚冻结层厚度相等。但固定沙丘迎风坡中及丘顶冻结层厚度大于流动沙丘,特别是迎风坡中固定沙丘的冻结层厚度远大于流动沙丘。而流动沙丘背风坡脚冻结层厚度大于固定沙丘。
(2)结合图文材料提示,流动沙丘的迎风坡中冻结层厚度小于固定沙丘。流动沙丘由于植被覆盖率极低,迎风坡中风力侵蚀强,冻结层易裸露;裸露的冻结层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升高易消融;裸露的冻结层受大风影响,水分蒸发或升华强烈而使冻结层逐渐变小。而固定沙丘受沙障固定作用,表面风力作用微弱,沙丘表层变化不明显,所以固定沙丘迎风坡中冻结层厚度较大,且能得以保留。
(3)可从冻结期和消融期的变化推测冻结时间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沙丘冻结期推后,消融期提前,冻结时间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