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增分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增分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20: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浙江省江郎山景区作为“中国丹霞”的系列组成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它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经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图1为江郎山景观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1
图2
1.若图2中①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江郎山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
B.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
D.地壳上升和流水侵蚀作用
  季节冻土是地球表层冬季冻结、夏季全部融化的土壤(岩石),季节冻土的冻结层的厚度与气温、地温、含水量及风蚀密切相关。我国的沙丘大多分布在季节冻土区,沙丘的冻融过程影响风蚀程度,进而影响沙丘形态的演变。我国某科考队于2018年1月对宁夏白芨滩流动沙丘进行实地观测,测得该地沙丘迎风坡不同部位地表未冻结层和冻结层平均厚度(单位:厘米),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坡脚 丘顶
地表未冻结层 10 0
冻结层 60 50
3.与坡脚相比,该地沙丘丘顶地表未冻结层缺失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气温较高     B.地温较高
C.含水量较低     D.风蚀较强
4.该地沙丘丘顶冻结层(  )
A.春季融化,风蚀减弱
B.春季冻结,风蚀增强
C.秋季冻结,风蚀减弱
D.秋季融化,风蚀增强
  板块构造主导了现今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山川地貌及各个圈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下图示意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大洋岛屿模型。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形成图中洋岛的主要岩石是(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6.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边界可能形成(  )
①洋盆     ②海沟     ③岛弧     ④海岭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图示河流西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情况描述合理的是(  )
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
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
C.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
D.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
8.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5>T4>T3     B.T4>T3>T5
C.T3>T5>T4     D.T3>T4>T5
9.若地层年龄T1>T2>T3,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下图为世界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0.岩层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①③④②     B.③④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③④①
11.图中信息显示(  )
A.华山的形成与a地类似
B.d地油气资源较丰富
C.c附近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D.b地适合建大型水库
  沙洲是江河中泥沙淤积形成的小岛,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其位置往下游迁移。下图中甲、乙沙洲为长江下游某河段两个位置相邻的子母洲。观测发现,近年来两沙洲面积减小。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图示河段有利于沙洲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①下游河道窄     ②水位变化大
③河道起伏小     ④泥沙含量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除洲头外,甲沙洲受流水侵蚀较强的主要部位及原因分别是 (  )
A.东南侧———河道较窄,流速较快
B.洲尾处———水流汇集,水量较大
C.西南侧———迎水位置,流速较快
D.西北侧———水量较大,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诺邓河和澜沧江支流沘江交汇处,沘江绕了一个“S”形的大湾子。在这个大湾子中,北部有庄坪坝子,南部有连井坪坝子,两个坝子组成了形似太极中“阴、阳两仪”的两个鱼形图案,形成了天然“太极图”的奇妙景观,古人称之为“太极锁水”。在这个天然“太极图”中,“S”形河曲发育在东西距880米,南北距1 000米的盆地中。下图示意“太极图”的奇妙景观。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形成图中“S”形河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侧蚀     B.盆地沉降
C.山地抬升     D.河流下切
15.图中聚落分布于坝子地势较高之处,主要是为了(  )
①规避洪水     ②视野广阔     ③少占耕地     ④凉爽通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近年来,经过治理,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逐步提高,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黄河含沙量也呈现下降趋势。
  材料二 黄河流域及附近区域图。
  材料三 黄河在丙、乙处的堆积地貌示意图。
(1)结合材料,说出甲地景观地貌名称,推测形成此地貌主要的外力作用,并说明依据。(6分)
(2)指出丙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3)近年来,乙地貌扩展速度如何变化,简析原因。(5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沙丘与湖泊共存是沙漠中的独特景观,气候、地下水和盛行风向的变化影响着沙丘和湖泊的演化。科学研究表明,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沙丘背风地带地面水平方向上出现风速差异,从而导致沙丘基部侵蚀速度更快(图1)。我国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最高大的沙丘所在地,沙丘海拔多在1 400~1 600米,沙丘高度一般在200~300米之间,当地某湖泊经历了从月牙湖到双湖的演化过程(图2):在阶段Ⅰ形成月牙湖(水积累在月牙湖盆),在阶段Ⅱ该湖所在地区气候曾一度极端干旱,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后来月牙湖演化为双湖。
图1
图2
(1)画出阶段Ⅰ此地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示意图。(3分)
(2)阐释该湖泊在阶段Ⅱ演化为双湖的过程。(6分)
(3)此双湖中西湖较浅,东湖较深。推测东湖深度较大的原因。(4分)
18.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与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指出图中甲处地貌形态的形成原因。(4分)
(2)说明图中乙处河流的形成原因。(4分)
(3)指出该区域地貌形态形成先后经历的地质作用并说明理由。(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 下图分别为我国某地地形图及丹娘乡附近河道景观图。
(1)描述该地区地形地势特征,并推测其发展趋势。(3分)
(2)简述图中沙洲的形成原因,说出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7分)
(3)以该地区聚落或者交通为例,简述地形对聚落或交通的影响。(3分)
答案与解析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1.B 2.A 3.D 4.C 5.D 6.B 7.A 8.D
9.C 10.C 11.A 12.C 13.D 14.A 15.B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三大类岩石都能转化成岩浆,故图2中甲是岩浆岩,丙是岩浆。若图2中①属于内力作用过程,则结合箭头方向可知,丁应为变质岩。丁与乙可以相互转化,乙是沉积岩。江郎山的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乙,B对。
2.A 江郎山位于浙江省,属于湿润地区,形成江郎山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化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A对。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地区,B错。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刀刃状山脊和多面锥体山峰等地貌,C错。地壳上升属于内力作用,D错。
3.D 由材料可知,该地沙丘为流动性沙丘,丘顶无遮挡,风力较大,因此风蚀较强,导致地表未冻结层被侵蚀而缺失,D正确;与坡脚相比,沙丘丘顶地表地势更高,气温较低,A错误;坡脚与丘顶地温、含水量差异小,B、C错误。
4.C 该地沙丘春季气温回升,冻结层融化,融化之后砂石易被侵蚀;秋季气温下降,冻结层冻结,冻结之后砂石不易被侵蚀,C正确。
5.D 读图可知,洋岛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岛。因此组成洋岛的岩石主要是玄武岩。
6.B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时板块发生碰撞挤压,在板块边界易形成岛弧和海沟。洋盆位于海洋的中部;海岭主要出现在板块生长边界处。故B选项正确。
7.A 图示河流西岸,由河流向西依次分布着T1、T2、T3、T4、T5地层,为整合接触,西岸持续下降沉积了T1、T2、T3、T4、T5五个地层,A正确。
8.D 图示河流两侧地势逐渐升高,其中西侧地层依次为T1、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D正确。
9.C 若地层年龄T1>T2>T3,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新,说明该地为背斜构造,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地形,故可能是背斜谷,C正确。
10.C 一般来说,沉积岩中下面的岩层先形成,上面的岩层后形成,根据图中岩层分布位置可知,砾岩①位于砂岩②之上,晚于砂岩②形成;石灰岩③在砂岩②之下,③早于②形成;岩层④形成于①②③的褶皱断层之后,因此可判断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③②①④。
11.A 华山属于岩层断裂抬升形成的断块山,图中a地为断层一侧岩块上升形成的块状山地,华山与其类似,A正确。d地为向斜构造,不适宜储存油气,B错误。c地岩层向上拱起,中间老两翼新,且左侧有较新的上覆岩层,C错误。b地位于断层附近,不适宜建大型水库,D错误。
12.C 沙洲是泥沙淤积形成的。河水中泥沙含量大,河道平坦,起伏小,流速慢,有利于泥沙淤积,③④正确;下游河道窄导致上游地区流速减慢,也利于泥沙淤积,①正确。水位高、水量大时,流水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沙洲形成,②错误。故选C。
13.D 沙洲西北侧是河流主道,河道宽阔,水流量大,水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右偏,侵蚀甲沙洲西北侧;甲沙洲南侧河道窄,水量小,侵蚀弱,且受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侵蚀南侧河道,泥沙在甲沙洲南侧堆积;洲尾处以堆积作用为主;西南侧属于洲头部分,与题意不符。D项正确。
14.A 当河水流至拐弯处,由于惯性和离心力的作用,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凸岸流速变慢而泥沙堆积形成边滩,在这种流水的侧蚀作用下,河道愈来愈弯曲,最终形成曲流,因此形成图中“S”形河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侧蚀,A符合题意;盆地沉降不会直接形成“S”形河曲,排除B;山地抬升、河流下切,往往形成深谷(“V”形谷),与河曲形成无关,排除C、D。
15.B 读图可知,图中聚落所处的坝子(山间盆地)临近河流的地方地势不高,河流弯曲,排洪不畅,而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规避洪水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目的之一,①符合题意;地势较高处有可能视野广阔,也有可能凉爽通风,但不是聚落分布于地势较高之处的主要目的,②④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平坦地区少,易耕作的地区是地势较低的平地地区,面积不大,耕地资源宝贵,因此少占耕地是图中聚落位于地势较高之处的主要目的之一,③符合题意。
16.答案 (1)名称:风蚀蘑菇(地貌)。(1分)
外力作用:风力侵蚀。(1分)
依据:位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盛行西北风,风力大,侵蚀作用强。(每点2分,共4分)
(2)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中挟带大量泥沙;黄河从丙处流入华北平原,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体(冲积扇)。(每点2分,共4分)
(3)变化:扩展速度变慢。(1分)
原因: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黄河含沙量下降,河流搬运到河口的泥沙减少;三角洲泥沙堆积减少,扩展速度变慢。(每点2分,共4分)
解析 第(1)题,图中甲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盛行西北风,风力作用强,流水作用弱。第(2)题,图中丙地位于黄河流出山口处,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挟带大量泥沙(物质条件);黄河从丙处流入华北平原,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泥沙在山前沉积下来(动力条件),形成扇状堆积体(冲积扇)。第(3)题,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黄河含沙量下降,河流搬运到河口的泥沙减少;三角洲泥沙堆积下降,扩展速度减慢。
17.答案 (1)画图正确(形状、等高线数值变化疏密分布、指向标,每项各1分,共3分)。参考图如下:
(2)该区域在阶段Ⅱ气候一度极端干旱,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湖盆出露(2分);盛行风向发生改变,在西北风作用下,在湖盆中部形成新的新月形沙丘(2分);后期气候变湿,地下水位上升,洼地再度积水形成双湖(2分)。
(3)在湖泊演化为双湖过程中,东湖位于新的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地带(2分);背风地带沙丘基部风力侵蚀速度更快,湖盆更深。(2分)
解析 第(1)题,新月形沙丘缓坡指示来风的方向,陡坡为背风一侧。根据题干中“我国巴丹吉林沙漠是世界最高大的沙丘所在地,沙丘海拔多在1 400~1 600米”以及图2阶段Ⅰ的东北风为盛行风向,画图如下:
  第(2)题,由材料可知,阶段Ⅱ,湖泊所在区域气候一度极端干旱,导致湖泊水位降低,水面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湖盆出露;之后盛行风向由东北风改为西北风,在盛行风向的改变作用下,新的新月形沙丘形成于湖盆中部,后来气候变湿,地下水位上升,洼地再度积水,形成双湖。第(3)题,由图中风蚀方向可知,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坡基部所受风力侵蚀作用较强。在湖泊演化为双湖过程中,东湖位于新的新月形沙丘的背风地带;背风坡,沿着风蚀方向发生风蚀作用,背风地带沙丘基部风力侵蚀速度更快。因此东湖的湖盆更深,积水更深。
18.答案 (1)甲处为向斜构造(1分),槽部受到挤压(1分),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1分),形成山地(1分)。
(2)乙处为背斜构造(1分),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1分),岩石较破碎而易被侵蚀成谷地(1分),集水而成河流(1分)。
(3)图中有沉积岩层分布,沉积岩层的形成首先要经过沉积作用(2分);图中沉积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说明其在形成后,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地壳运动)(2分);图中地貌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说明沉积岩层在弯曲变形后又受到了外力的侵蚀作用(2分)。
解析 第(1)题,图中甲处等高线凸向海拔较低处,依据“凸低为高(脊)”原则可判定甲处的地形为山脊;结合图例可判定剖面图中水平方向上甲处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因而甲处地貌应是向斜山。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第(2)题,图中乙处等高线凸向海拔较高处,依据“凸高为低(谷)”原则可判定甲处的地形为山谷。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平方向上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或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形成谷地,谷地易于集水,进而形成河流。第(3)题,该区域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该区域主体部分为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应是沉积岩形成后岩层受到挤压作用形成褶皱构造;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应形成山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应成谷地,但图中地貌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说明岩层在弯曲变形后又受到了外力的侵蚀作用。
19.答案 (1)特征:整体地势高,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1分);有较深河谷(1分)。
趋势: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河谷会变深。(1分)
(2)原因:上游地区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2分);河流含沙量较大(2分);该河段地势高差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泥沙堆积,形成沙洲(2分)。
地质作用:风力作用(1分)。  
(3)以交通为例:受地表崎岖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1分);其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1分);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1分)。
或以聚落为例:聚落整体规模较小(1分);聚落分布较为分散(1分);聚落分布形态受地形影响较大,多分布在河谷地带(1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特征可知,该地区地势的整体特征是地势高,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河谷地带海拔在3 000米以下,有较深河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抬升区,因此整体海拔会逐渐升高,地壳抬升过程中会伴随较强烈的河流下切和溯源侵蚀,因此河谷会变深。第(2)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河流上游流经高山峡谷地区,河流落差大,河水流速较快,搬运能力强;该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植被稀疏,河流含沙量较大;进入该河段时,地势高差减小且河道弯曲,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从上游带来的沙石在此处堆积下来,经过长时间的泥沙堆积,形成沙洲。图中沙山的形成是在枯水期,河中沙洲裸露,在较强的风力作用下,被风吹向岸边,遇到岸边山地阻挡,风力减弱,沙石在此堆积,因此影响沙洲中心沙山高度的地质作用是风力作用。第(3)题,以交通为例:受地表崎岖的影响,该地交通线路多分布在地势较为低平的河谷地带;为了降低坡度,减小施工量,保证行车安全,交通线路的走向多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由于地形的限制,修建公路比较容易,修建铁路桥隧比例太大,因此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运输为主。或以聚落为例: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人口稀少,聚落整体规模较小,聚落分布较为分散。河谷地区相对来讲地势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水源充足,地形较平坦,利于聚落建设和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因此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