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专题强化练5 河流地貌
10分钟
(2022浙江杭州重点中学期中)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分水岭被切穿,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表示某地分水岭的迁移最终导致河流袭夺发生。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导致图中分水岭被切穿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的( )
A.溯源侵蚀 B.下切侵蚀
C.侧向侵蚀 D.凹岸侵蚀
2.图中河流袭夺后( )
A.ab段流向倒转 B.bc段流量增大
C.de段流量减小 D.ef段流速减缓
某校学生利用河道模型、饮料瓶、沙子和水进行“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的实验。先将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均匀铺在河道的上部,然后将饮料瓶口对准河道正中,匀速将饮料瓶中的水倒入河槽。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流水作用与河流地貌”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实验结果显示甲、乙、丙、丁四地中( )
A.甲处冲走的沙子最多
B.乙处留下的沙子最多
C.丙处小颗粒沙子堆积最多
D.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
4.该河道模型模拟的河段( )
A.主要为河流的上游,常见“V”形峡谷地貌
B.乙处适宜发展聚落
C.为河流中下游,以搬运、堆积作用为主
D.丁处适合修建河港
(2022浙江八校联盟期中)图Ⅰ为河水中颗粒物质所受外力作用类型与河流流速、颗粒物直径之间的关系图,图Ⅱ为某区域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5.欲使直径为0.1毫米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 )
A.0.1厘米/秒 B.0.5厘米/秒
C.0.8厘米/秒 D.30厘米/秒
6.图Ⅰ中能够反映图Ⅱ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专题强化练5 河流地貌
1.A 2.A 3.D 4.C 5.C 6.B
1.A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水岭被切穿主要是河流向着源头侵蚀导致的,是河流的溯源侵蚀的结果,A正确,B、C、D错误。
2.A 根据图示方位信息和两条河的水位可知,该地发生的是乙河的支流袭夺甲河的支流。根据图示指向标和山地分布判断,在袭夺发生之前,ab段河流流向为自东向西流,袭夺之后,该段流向改为自西向东流,流向倒转,A正确;ab段被袭夺,导致bc段流量减小,de段流量增大,B、C错误;ef段河流落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河流流速不会减缓,D错误。
知识拓展 河流袭夺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的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成袭夺河、被夺河、断头河等。
3.D 从河道看,甲、乙两处相比较,乙处位于河流上游凹岸,故乙处冲走的沙子较多,故A、B错误。因为丙、丁两处位于下游,丁处位于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丙处位于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所以丁处堆积的沙子比丙处多,故C错误、D正确。
4.C 该河道模型模拟的河道比较宽,表明模拟的河段为河流中下游,以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为主,故A错误、C正确。聚落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方,乙处为侵蚀岸,坡度较大,土层较薄;丁处位于河流下游,地形平坦,且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土壤深厚肥沃,更适宜发展聚落,故B错误。丁处位于凸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容易淤积航道,所以不适合修建河港,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5.C 由图Ⅰ分析可知,河流流速降到0.1厘米/秒和0.5厘米/秒时,直径为0.1毫米的颗粒物已经发生堆积了,不符合题意,A、B错误。根据坐标图反映的关系,欲使直径为0.1毫米处于搬运状态的颗粒物堆积至河床,河流流速至少应降为沉降速度与0.1毫米交点处的河流流速,约为0.8厘米/秒,C正确。河流流速变为30厘米/秒时,直径为0.1毫米的颗粒物由搬运状态转变为侵蚀状态,而非堆积状态,不符合题意,D错误。
思路点拨 当流水挟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沉积。
6.B 图Ⅱ示意河流入海口附近形成的三角洲地貌,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甲处主导外力作用是侵蚀作用,与题意不符,A错误。乙、丁两处堆积作用占主导,但乙处的颗粒物直径比丁处的颗粒物直径小,而在河流入海口附近,颗粒物直径较小,因此能够反映图Ⅱ所示地貌成因的点是乙,B正确,D错误。丙处以搬运作用为主,与题意不符,C错误。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