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氮气和氩气用作灯泡的保护气
B.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用于防腐
C.将稀有气体充入灯管制作霓虹灯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2.下列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还表示单质的是( )
A.2H B.H C.He D.4S2﹣
3.下列做法中,从微观角度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舞台上云雾缭绕——干冰升华,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
B.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消毒液挥发,分子在不断运动
D.坐氢能公交车出行——氢气燃烧,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4.从组成角度分析,下列四种物质中有一种与另外三种明显不同,该物质是( )
A.二氧化碳 B.氯化钠 C.氧化钙 D.水
5.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都由原子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
A.氯化钠、氧化汞 B.水、二氧化碳
C.硅、汞 D.氦气、氨气
6.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化学用语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两个氯原子:Cl2 B.氮元素:N2
C.钙离子:Ca2+ D.S2﹣的结构示意图:
7.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 )
A.镁 B.铁 C.铜 D.锌
8.2022年5月10日1时56分,搭载天舟四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火箭的制造中使用了钛和钛合金,钛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g
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周期
9.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B.分子间的间隔: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空气中物质的体积分数:
10.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 )
A.自来水、高锰酸钾 B.煤、氧气
C.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 D.冰水共存物、二氧化碳
11.“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则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都是气体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则所有的分子都比原子大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2.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关于该粒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x﹣y=9,则该粒子可以是Cl﹣
B.若x﹣y=10,则该粒子一定是原子
C.若x﹣y=11,则该粒子可以是K+
D.若x﹣y=12,则该粒子可以是Mg2+
13.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D.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14.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图所示的2个实验中,燃烧匙中的红磷和白磷不能换成蜡烛
B.上述实验都可以证明空气含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
C.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
D.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结束后,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低于刻度1处,原因可能是白磷的量不足
15.如图是探究空气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差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
B.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C.该实验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于气液充分接触,产生更明显现象
二、填空题
16.2021年江西省自主设计的“人造太阳”首次成功放电。
(1)“人造太阳”合理利用了可控核聚变,氘、氚是核聚变的热核材料。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氘 1 1 1
氚 x 2 1
①表中x= 。
②贮存氘气的钢瓶禁止靠近明火,据此推测氘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 (填字母)。
三、计算题
17.计算:
(1)已知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4,铜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若三种金属的质量各为10g,则它们所含有的原子个数(镁、铜、铁)比为 。
(2)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锇(Os)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锇(Os)原子的质量为 (列出算式即可)。
四、解答题
18.如图是1~18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试回答:
(1)一个Mg2+核外共有 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和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通过图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个: 。
19.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青花瓷”是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中的一种。绘制青花瓷纹饰的原料中主要含有氧化钴(CoO),在元素周期表中钴的元素符号为Co,与铁元素同位于第4周期、第ⅤⅢ族。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填空:
(1)铁元素与钴元素是不同种元素,原因是 。
(2)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 ,一个钴原子比一个铁原子多一个 。
(3)铁原子与钴原子儿有相同的 ,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4)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X=8时,该粒子的符号为 。
20.小青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氢气燃烧的实验,并绘制了该反映的微观示意图。
请你和她讨论下列问题:
(1)图中①的微观实质是 ,②的微观实质是 。
(2)图中方框内表示纯净物的是 (填字母序号)。
五、科学探究题
21.蔗糖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调味品,你是否想过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探究蔗糖的组成元素。
(1)提出问题:蔗糖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作出猜想: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见蔗糖因受热时间过长而变成黑色,因此猜想蔗糖中含有碳元素,或许还含有其他元素。
(3)收集资料:
①蔗糖可以燃烧、受热能分解,这都属于蔗糖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②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 (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设计实验:
方案一:将蔗糖放在一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热,观察到容器内壁有水珠、蔗糖逐渐变黑,这说明蔗糖是由 元素组成的。
方案二:在空气中直接点燃蔗糖,不易燃烧;但在蔗糖中掺入少量烟灰,蔗糖很容易被点燃,烟灰在此可能起 作用;分别将干燥的玻璃片和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蔗糖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5)反思: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不够严谨,为什么? 。
22.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某同学设计了以下三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方案一】如图1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方案二】如图2、图3。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瓶内用细线固定有用滤纸折叠成的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小纸花,小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按照图4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2和图3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40℃的热水中。图2、图3采用 实验的方法,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与 有关。
【实验方案三】如图5。
已知: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白烟。氨分子的质量比氯化氢的质量小。
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过一会儿后,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多次试验均如此,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分子质量越 (填“大”或“小”)分子运动得越快。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第2章 空气、物质的构成》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解答】解:A、氮气和氩气用作灯泡的保护气是利用它们的稳定性,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食品包装袋中充氮气用于防腐,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故选项错误;
C、将稀有气体充入灯管制作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解答】解:A、2H表示两个氢原子,只表示微观意义;
B、H表示氢元素或表示一个氢原子;
C、氦气是稀有气体元素,由稀有气体元素组成的单质是单原子分子,所以氦气的化学式就是表示氦元素的元素符号,既有宏观意义,又有微观意义;
D、4S2﹣表示四个硫离子,只表示微观意义。
故选:C。
3.【解答】解:A、舞台上云雾缭绕,是因为干冰升华,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B、运动场上用水造冰,温度降低,水分子间间隔变小,由液态变为固态,但水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错误。
C、奥运村中日常消毒,是因为消毒液挥发,消毒液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D、坐氢能公交车出行,氢气燃烧生成水,是因为氢分子、氧分子分别分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4.【解答】解: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因此A、C、D都是氧化物,而B为氯化钠,不含氧元素,它不是氧化物,它属于盐;
故选:B。
5.【解答】解:A、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水、二氧化碳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分别是由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硅、汞分别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分别是由硅原子、汞分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解答】解:A、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氯原子,就可表示为2Cl,故A错误;
B、元素可用元素符号表示,氮元素的元素符号为N,故B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钙离子可表示为:Ca2+;故C正确;
D、硫离子是硫原子得到电子后形成的,其最外层电子数应该是8,故D错误。
故选:C。
7.【解答】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其实际质量是成正比,由于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关系是锌>铜>铁>镁,真实质量也是这一关系,故等质量的四种物质中,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镁>铁>铜>锌。
故选:A。
8.【解答】解:A、钛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7.8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D、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钛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钛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解答】A、氢元素在第一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1、碳元素位于第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2,硫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为3,所以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由多到少的是:S、C、H,故A错误;
B、压缩固体、液体、气体的难度依次降低,分子间的间隔由小到大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所以分子间的间隔由大到小分别是氧气、液氧、固态氧,故B正确;
C、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地壳含量中含量由大到小分别是:氧、硅、铁元素,故C错误;
D、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稀有气体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94%、二氧化碳大约占空气体积的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所以空气中物质的体积分数从大到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10.【解答】解:A、自来水中含有水、消毒剂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高锰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错;
B、煤中含有碳、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B错;
C、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和水,属于混合物;蒸馏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冰水共存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既属于化合物,又属于氧化物,故D错。
故选:C。
11.【解答】解: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都是离子,例如氖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为8,故选项推理错误。
B、氮气、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气体,例如水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常温下是液体,故选项推理错误。
C、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有的分子不一定比有的原子大,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2.【解答】解:A、若x﹣y=9,即x=9+y,则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氯离子,则该粒子可以是Cl﹣,故选项说法正确。
B、若x﹣y=10,即x=10+y,则该粒子一定是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若x﹣y=11,即x=11+y,则质子数=19,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钾离子,则则该粒子是K+,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x﹣y=12,即x=12+y,则质子数=20,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钙离子,则则该粒子是Ca2+,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3.【解答】解:A、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故A说法不正确;
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以有原子或离子构成,故B说法正确;
C、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故C说法正确;
D、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14.【解答】解: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虽除去氧气,但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上述实验都可以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不能证明空气含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热铜丝,能引燃白磷,该实验利用了铜丝的导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实验结束后,左侧玻璃管内液面约上升到低于刻度1处,原因可能是白磷的量不足,不能完全消耗装置指的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5.【解答】解:A、要除探究要素不同之外,其它条件都应该是相同的,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要相同,故A正确。
B、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滴入空气中的石灰水无明显现象,该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CO2体积含量比空气大,故B正确。
C、该实验不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是CO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故C错误。
D、滴入石灰水振荡集气瓶,有利气液充分接触短时产生更明显现象,故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
16.【解答】解:(1)①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等,故表中x为1;
②贮存氘气的钢瓶禁止靠近明火,据此推测氘气具有易燃烧的化学性质;
(2)氚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为1,中子数为2,故能表示其结构的是A;
故答案为:(1)①1;
②易燃烧;
(2)A。
三、计算题
17.【解答】解:(1)10g镁、铜、铁中原子个数比为:::=56:21:24;
故填:56:21:24;
(2)已知某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锇(Os)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设锇(Os)原子的质量为x,则=,x= g。
故填: g。
四、解答题
18.【解答】解:(1)镁原子含有12个电子,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镁离子,所以镁离子含有10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和氖原子、氩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故填:10;Ne、Ar。
(3)通过如图发现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故填: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19.【解答】解:(1)铁元素与钴元素是不同种元素,原因是核内质子数不同。
故填:核内质子数不同。
(2)钴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27,一个钴原子比一个铁原子多一个电子或质子。
故填:27;电子或质子。
(3)铁原子与钴原子儿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因此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故填:最外层电子数。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X=8时,该粒子是带2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可以表示为O2﹣。
故填:O2﹣。
20.【解答】解:(1)由图示可知,图①中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图②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2)图中方框内只有C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属于纯净物,
答案:(1)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2)C。
五、科学探究题
21.【解答】解:(3)收集资料:①蔗糖可以燃烧、受热能分解,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这都属于蔗糖的化学性质;
②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4)设计实验:方案一:将蔗糖放在一密闭容器中,隔绝空气加热,观察到容器内壁有水珠、蔗糖逐渐变黑,产物中有水和碳生成,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来自蔗糖,碳元素来自蔗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可得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方案二:在空气中直接点燃蔗糖,不易燃烧;但在蔗糖中掺入少量烟灰,蔗糖很容易被点燃,烟灰在此可能起催化作用;分别将干燥的玻璃片和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放在蔗糖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干燥的玻璃片有水珠,玻璃片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反思:方案二不严谨,在蔗糖中掺入少量烟灰,并且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影响对蔗糖中元素的检验,而方案一中,将蔗糖放在一密闭的容器中,隔绝空气加热,排除了其它物质对蔗糖中元素的检验的干扰。
故答案为:(3)收集资料:①化学;
②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不变;
(4)设计实验:方案一:碳、氢、氧;
方案二:催化;干燥的玻璃片有水珠,玻璃片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反思:方案二不严谨,在蔗糖中掺入少量烟灰,并且空气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影响对蔗糖中元素的检验,而方案一中,将蔗糖放在一密闭的容器中,隔绝空气加热,排除了其它物质对蔗糖中元素的检验的干扰。
22.【解答】解:【实验方案一】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因此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故填:酚酞溶液变红色;
【实验方案二】图2、图3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的越快,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时,和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观察到的现象是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故填:对照;小纸花由下而上依次变红色,并且图3比图2变色快。
【实验结论】从图2和图3的实验现象可知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填:温度。
【实验方案三】从图5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相同条件下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快,而氨分子的质量比氯化氢的质量小,说明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得越快,故填:小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