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4~75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品词析句、在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对诗句意境的领悟。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他被称为“诗仙”。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画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情
(一)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长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第二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二)学习三、四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像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啊,我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三)读全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感受色彩瑰丽的诗歌画面。
江水澄碧,山色青青,白帆悠悠,红日喷薄,都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觉。
(五)总结:《望天门山》表现了李白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的特点。
(六)齐读全诗。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生自由背诵。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似的李白其他诗句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谁到过西湖,谈谈你的感受。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来杭州做官,非常喜欢西湖,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美文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称呼还跟它有关呢。
二、读通诗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诗的大意。
三、诵读联想,领悟诗情
再读全诗,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一)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照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1.(播放课件)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同学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烁)
2.晴天的西湖还有很多美景,同学们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嬉戏、湖水很清澈、蓝天绿水、青山秀水……)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作者说 。(读第一句)
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好)
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二)雨天的西湖。
过渡:忽而天空飘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第二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用心感受,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色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来越大——山色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出示图)描绘雨中西湖朦胧的美。
是呀,因为有雨,让西湖的柳树更加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像一层面纱遮住了她那害羞的脸。
请你也像老师那样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大家。
4.这雨只让西湖的山色空蒙吗?你走近了看,它还会让西湖的哪些景物更生动呢?(花更艳丽,草更绿,让游人更开心,因为雨点洒落在他们身上很舒服……)
5.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妙的,雨中的西湖是空蒙神秘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三)赞美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幻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施。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家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因此,西湖从此就叫西子湖。
2.苏轼醉了吗?(他醉了,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就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3.出示西湖组图,学做小诗人。(可模仿原诗来写)
4.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的一副楹联这样赞美西湖:“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让我们再次齐声赞叹这美丽的西湖,读最后两句。
四、回归诗题,配乐诵读
1.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在哪里?干什么?
2.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出示课件及配乐)
五、总结写法,延伸拓展
1.总结两首诗写法共同之处:大诗人李白展开了大胆想象,使天门山更为雄奇壮观,两岸青山由静变动走过来,充满浪漫迷人的色彩;苏轼以美女西施比拟西湖,令人遐想、神往。所以,我们在描写祖国优美风景的时候,也可以像诗人这样展开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
2.拓展苏轼其他的西湖诗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六、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3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
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
二、学习古诗
(一)知作者。
1.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师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这是水月澄洁的宁静氛围,呈现出一派和谐之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打磨的铜镜”,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的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好一派迷蒙之美。“银盘青螺”──自然之美。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释手,好一处秀美柔和之景。
(三)悟诗情。
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自由练读,想象画面,读出韵味,感受意境。
2.读着诗句,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3.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请读出这种感受。(喜爱和赞美。)
三、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诵读。
2.指名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描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些诗句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刘禹锡本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现在,给大家看看两首同类诗(课件出示),我们来对比诵读一番。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2.洞庭景象美不胜收,古往今来,歌颂者无数。回家后,请感兴趣的同学收集一下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我们找个机会再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收集描写洞庭湖的诗歌和文章。
2.默写《望洞庭》,可配画。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教学反思】
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