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些声现象
一些声现象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速及声音的反射现象。
4
通过体验活动,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锻炼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一、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一、声音的产生
一些声现象
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二、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一些声现象
闪电划破夜空,继而传来隆隆雷声。
三、声速
定义: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三、声速
一些声现象
对着山崖大喊
四、回声
定义: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原声
回声
四、回声
易错易混知识点
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雾中匀速行驶,为探测前方峭壁的位置,司机鸣了一下笛,经过2.5s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时离峭壁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注意:声和车的物理量间的关系
t=2.5s
v1=72km/h=20m/s
v2=340m/s
声动,车也动
t=2.5s
课堂小结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
声速
回声
思维导图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速及声音的反射现象。
3.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4.通过体验活动,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锻炼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难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橡皮筋、刻度尺、纸屑、音叉、乒乓球、各种乐器、真空铃实验装置、多媒体课件。
学生:橡皮筋、刻度尺、纸屑、各种乐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声音。
引出主题: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雷声震耳欲聋、鼓声气势恢宏。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题。
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我们接下来就正式开启探索声音的奇妙之旅。
二、新课讲授
(一)声音的产生
1.学生活动: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活动一:拨动拉紧的橡皮筋
活动二:拨动伸出桌面三分之二的刻度尺
活动三:边说话边抚摸喉咙中部
活动四:敲击放有纸屑的桌面(鼓面)
边观察边思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有何不同?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教师演示:
教师介绍音叉及其结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演示一:敲击音叉,用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
演示二:敲击音叉,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3.交流归纳: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填表。
4.学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针对训练1
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答案:B
解析:振动←→发声
5.追问及讨论:上述实验中,纸屑(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预设:将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实验方法:转换法)
针对训练2
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答案:B
解析:将音叉微小的震动放大(转换)为乒乓球明显的摆动。
针对训练3
如图所示的现象说明 ,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法。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转换
解析:声音的产生+探究方法
6.科学小资料: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1)一些动物如何发声的:
大多数鸟:腹部的鸣膜振动发出的。
雄蝉:只有雄蝉才会鸣叫,因为雄蝉腹部有发声器,而雌蝉没有发声器。雄蝉腹部下有一层薄薄的发声膜,当发声肌收缩时,引起发声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放大而发出响亮的声音来。
蜜蜂:翅膀振动发出的“嗡嗡叫声”。
蟋蟀:翅膀振动发出的“叫声”。
(2)一些乐器如何发声的:
二胡(弦乐器):靠弓与弦之间的摩擦使弦产生振动而发声。
笛子(管乐器):靠管内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
针对训练4
校鼓号队和合唱团奏唱了《天天向上》,其中鼓声是由于鼓面的 而产生的;陶笛声是由于 的振动而发出的。
答案:振动;空气柱
解析:声音的产生+发声部位
7.科学小资料:学生自读课本,了解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保存:若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机械唱片: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1.情景创设: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老师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呢?宇航员在太空中中近在咫尺,却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能直接交谈,为什么呢?
2.启发引导: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3.猜想与假设:声音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4.教师演示: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1)将正在响的闹铃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至真空,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预设:①声音逐渐减弱至没声。②声音逐渐增强。
5.师生交流:空气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6.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
(2)振动的物体是怎样把声音传递到我们的耳朵的?
预设:①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就像石块落入水中击起水波一样。
②人耳是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蜗及听觉神经构成。外界传来的声波引起鼓膜振动,就像鼓槌击鼓使鼓面振动一样。鼓膜振动通过前庭及其他组织传到听觉神经,听觉神经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7.追问: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能不能固体、液体中传播呢?
8.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巡视指导。
活动一:用一张桌子做实验。
(1)学生站在桌子的一旁,用手在桌上轻轻地敲击,能听到敲击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2)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 用手在桌上轻轻地敲击,能听到敲击声吗?此时的声音又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结论: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其他实例:①伏地听声: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
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
②土电话: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一个同学对着杯子轻声说一句话,另一个同学听,最后让对方同学说出话的内容。
③“隔墙有耳”
活动二:用手机、鱼缸做实验。
(1)将播放音乐的手机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能听到音乐声吗?此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2)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液体可以传声)
其他实例:①花样游泳:花样游泳是游泳、舞蹈、音乐的完美结合,有“水上芭蕾”之称。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动作整齐一致,是因为听到了水上的乐曲的节奏。
②鱼被吓跑:钓鱼时,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9.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针对训练5
古代士兵为了及时发现敌人的骑兵,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马蹄踏在地面上时,地面发声较轻
B.马蹄声不能沿地面传播
C.马蹄声不能沿空气传播
D.大地能传递马蹄声
答案:D
解析:固体能传声
针对训练6
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液体、气体能传声
针对训练7
如图所示,将一只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现( )。
A.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
B.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
C.听到的声音保持不变
D.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答案:B
解析:气体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三)声速
1.情景创设:在雷雨天气里,闪电划破夜空,继而传来隆隆雷声。雷和闪电同时产生,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说明什么?
2.声速:声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3.谈论交流:小组合作,认真观察表格,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 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 750
软木(25 ℃) 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铝(棒) 5 000
水(常温) 1 500 铁(棒) 5 200
提示:声速与什么有关?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快?
预设:①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V固>V液> V气 (软木除外)
③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针对训练8
一根空心铁管,在它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
A.1次 B.2次 C.3次 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变式: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四)回声
1.情景创设:如果对着山崖大喊一声,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追问:如果对着教室的墙大喊一声,能听到回声吗?
3.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
(2)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才能听到?
预设:①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如果不到0.1s,则回声跟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②离障碍物至少17m (强调:回声测距)
4.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回音壁。
回音壁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心稍偏南,它是皇穹宇四周的围墙。回音壁表面磨砖密砌,整齐平滑,是声波很好的反射面。一个人在回音壁内侧对着墙低声说话,由于声波经回音壁内表面多次反射,另一人站在回音壁内侧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而且几乎和面对面谈话一样。
针对训练9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5s,求海的深度。(设海水中的声速约为1500m/s。)
答案:解:声音传至海底 v =1500m/s , =1.25s
据公式得:s=v t =1500m/s×1.25s=1875m
注意:已知的时间是声音一个来回的用时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声动,车也动
针对训练10
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雾中匀速行驶,为探测前方峭壁的位置,司机鸣了一下笛,经过2.5s听到回声,则听到回声时离峭壁多远?(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答案:D
解析:
注意:已知的时间是声音一个来回的用时。共用时间,路程有几何关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引导形成思维导图。
五、课后作业
课下活动:完成针对训练10及其变式
变式如下:一列火车以38 m/s的速度前进,在距某一隧道口600 m处鸣笛,问当列车司机听到回声时,火车头距隧道口多远?
分析:火车前进方向有驶向隧道口和驶离隧道口两种情况,如图
火车由A→B所用时间t1与声波由A→O→B所用时间t2相等(都为t)。然后由距离关系可列方程求解。
解析:当火车驶向隧道时如题图甲,设经t后听到回声
火车通过的距离sAB=v车t 声波通过的距离sAOB=v声t
sAB+sAOB=2s v车t+v声t=2s 解得t== s≈3.2 s
火车通过距离s=v火t=38×3.2 m=121.6 m
火车头离山洞sBO=(600-121.6) m=478.4 m
当火车驶离隧道时,如题图乙,设经t秒听到回声
sAB+sAOB=2(s+sAB) 即v车t+v声t=2(s+v车t)
t==s≈4 s。
sAB=v车t=38×4 m=152 m
火车头离山洞 sOB=sAB+s=752 m。
六、句子分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板书设计】
天坛公园的“声学三奇”
北京的天坛,始建于1420年,原来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的场所,现在是供人民游览的公园。天坛公园的建筑独特,结构精巧,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特别是人称“声学三奇”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更使游人终生难忘。
回音壁位于天坛公园的中心稍偏南,它是皇穹宇四周的围墙。回音壁表面磨砖密砌,整齐平滑,是声波很好的反射面。一个人在回音壁内侧对着墙低声说话,由于声波经回音壁内表面多次反射,另一人站在回音壁内侧的任意位置,都能清楚地听到说话声,而且几乎和面对面谈话一样。
三音石位于回音壁的圆心上。从皇穹宇到回音壁大门的大路是一条用白色石块铺的路,三音石就是从皇穹宇数起的第三块铺路石。只要游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掌,就可以听到三下掌声。这种特殊的声学现象是回音壁造成的。当拍掌声发出后,声波就沿半径传播,经回音壁反射后,又沿原半径返回,就形成第二下掌声;第二下掌声沿半径又传向回音壁,反射后又汇集到圆心,形成了第三下掌声。如果拍手的能量足够大时,还会出现第四下、第五下掌声……
圜字是圆字的古体,丘字原意是小山、土堆子。不过,圜丘不是圆形土堆子,而是青石砌成的高台,这里是真正的祭天的祭坛。因为古人流行着“天圆地方”的不正确说法,所以圜丘砌成圆的,它外面的围墙筑成方的。圜丘是三层的石台,每层都有台阶可以拾级而登。每层台的周围都有石栏杆。最高层离地5 m多,半径15 m。
人们登上台顶,站在圜丘的圆心石上,往往又是喊话,又是拍手,这时听到的声音特别洪亮。这又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台顶不是真正水平的,而是从中央往四周坡下去。人们站在台中央喊话,声波从栏杆上反射到台面,再从台面反射回耳边来;或者反过来,声波从台面反射到栏杆上,再从栏杆反射回耳边来。又因为圜丘的半径较短,所以回声比原声延迟时间短,以致相混。据测验,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只有零点零七秒。说话者无法分辨它的原声与回声,所以站在圆心石上听起来,声音格外响亮。但是站在圆心以外说话,或者站在圆心以外听起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天坛的声学奇迹是我国古代建筑匠师的卓越创造。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