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中衔接学习素养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6页,19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站在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的新起点,仍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无惧风浪起,须有压舱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即使丰稔连连,粮食安全依然不能轻言过关,粮食生产依然须臾不可放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醒我们,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从长远看,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要把“靠天吃饭”的耕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把“木犁耙”“铁把式”换作“金扁担”,让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惟其如此,才能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稳固大国粮仓增添不竭动力。
(摘编自朱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日报》2023年03月27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良种是粮食等作物稳产增产的基础。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良种供应有保障密不可分。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良种也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种子好,抗性强,种粮农民劳动强度相对降低;而且在收购环节,优质品种才能优价已经成为种粮农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有积极性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来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亩均效益。
我国种子供应虽然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种业自主创新仍有差距。业内专家表示,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若遭遇冲击,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会受到影响。所以从长远来讲,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必须坚决打赢这场种业翻身仗,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让农民用上更多高质量的好种子,收获更多丰收粮。
(摘编自郁静娴《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要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强是前提条件。
B. 要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关键还是要抓耕地和种子。
C. 端牢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这与良种供应有保障密不可分。
D. 我国要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才能更好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B.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C. 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D.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3. 材料二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摔门
杨莙
桃子在夜色中的街头踽踽独行。雨飘过来,无声无息。
又是因为一件小事,桃子和母亲争吵起来。又是和以前一样,她气冲冲地摔门而去。以前,楼梯还没下得几步,桃子的身后必然会传来开门关门的声音,紧接着,是母亲“啪啪啪”下楼梯的声音。母亲追上她后必然有一番苦苦哀求,到最后,桃子板着脸、极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家的镜头,就必然会出现。桃子已不是个孩子了,但孩子气得厉害。
不过这次,桃子却没有听到身后开门关门的声音。“母亲终于厌倦了,”桃子想,“并且,还认定了我就算离家出走也不会去做傻事。好吧,就算是这样,就算错都在我,对一位母亲来说,女儿在这种风雨交加的夜里出走也能够放得下心吗?”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桃子不由得感到悲凉而愤懑。
夜渐深,小街也愈发冷清。桃子抱着膀子,又冷又怕,但她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那冷漠的家,那开始厌倦她的家,今晚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百般无奈之下,她叩开了最要好的同学的家门。
“哎呀,你终于来了!”同学迎面就是一阵惊呼,“你妈妈出门追你的时候,一下子倒在地上了,当时就人事不省,被送到县医院去了。为了找你,你家里的人打了好几次电话到我家。快去看看吧!”
脑袋轰的一下,片刻的愣怔后,她像一颗子弹头似的射进了雨夜。
那时候,小城没有几辆出租车,而这个时段更是难觅其踪。桃子就一边跑一边哭,像小学生作文里写的那样,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桃子又一边哭一边不停地祈祷:“老天爷啊,不要以这样的方式惩罚我,千万千万不要带走我的妈妈啊!”
桃子一口气跑到医院,身体已撑不住,瘫软在地。
“她妈妈到底怎样了?”我的女儿易小喵突然打断了我的讲述。这个高中女生性子有些急躁。
我揉了揉易小喵黑得发亮的头发,继续我的讲述。
万幸的是,当桃子赶到医院的时候,母亲已经苏醒过来,死神非常仁慈地放了她一马,也放了桃子一马。桃子扑到母亲怀里,小孩子似的哇哇地哭。她对母亲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跟你摔门了,再也不乱跑了。”
易小喵不动声色地轻吁了一口气,随后就猫一样扑到我怀里,于是那猫语就闷声闷气地从我的心口处钻了出来:“妈妈,妈妈,我以后也不跟你摔门了,也不乱跑了。”
桃子是我的小学同学,我讲的故事除了结尾是我编的以外,其他都是真的。真实的结局是,当桃子赶到医院的时候,她的母亲已匆匆赶赴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在摔门的那一霎,桃子便把她与母亲血肉相连的那扇门,永久地关闭了。她确实再也不能跟她母亲摔门了。
已是很多年过去,听闻桃子始终一个人。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子和母亲争吵后摔门而去,是因为她笃定母亲会哀求她回家。
B. 这次母亲没追出门来拉回自己,桃子心里翻江倒海,甚至感到愤怒。
C. “我”把桃子母亲去世改成苏醒过来,是担心吓着女儿易小喵。
D. 易小喵是一名高中女生,她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容易急躁冲动。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塑造“桃子”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细节、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
B. “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是本文的次要人物之一。
C. “雨”在文中多次出现,交代故事发生时候天气特点,也为故事发展营造凄冷氛围。
D.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运用了插叙手法,使过去与现在交织,让故事情节发展更丰富精彩。
6. 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摔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②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②版:指版筑的工事。
7.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东封A郑B又欲C肆其D西封E若不F阙秦G将焉取之?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岂直五百里哉 直:值得
B. 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D. 阙秦以利晋 阙:损害
9. 下列对画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文中长跪就是把腰挺直,以示怒意。
C. 秦伯,春秋有公、侯、伯、子、男爵位,据功劳大小分封。
D.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塑造的人物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谋士。
B. 两篇文章都只运用正面描写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
C. 唐雎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D. 烛之武以“利”攻心理,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
11.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 填空题:
①“卜算子”是词的______,“咏梅”是词的______。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从题材上来讲,都是词。两首词分别用到的“愁”和“笑”,赋予梅花截然不同的人格气质,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②陆游和毛泽东对梅花特点的正面描写不多,陆游只提“______”一字,毛泽东只提“______”一字,让人印象深刻。
13. 下列对《卜算子·咏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词以梅花自况,通过咏梅感叹人生失意坎坷,通过赞梅表达爱国情操及其高洁人格。
B. 毛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塑造,寄托中国共产党人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坚定必胜信心。
C. 陆词中“黄昏”象征怀才难遇,“风雨”象征官场倾轧,“群芳”象征那些奸谗小人。
D. 毛词中“飞雪”象征革命斗争中的艰难险阻,“山花烂漫”则象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共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小粉红花和落叶的梦他是知道的,春后是秋,秋后要有春。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14. 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处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少年闰土》
B.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C.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兽脊似的。”《社戏》
D. “我仿佛记得曾经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的乌柏,新禾,野花……”《好的故事》
15. 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句子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亮窘得发白
B 月亮被窘得发白
C. 使月亮窘得发白
16. 文段在刻画“枣树”形象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反复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① ?并不是神经元胞体,而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两条相连的神经通路的强度被认为导致信息的储存,从而产生记忆。
那么记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② 。两三岁之前,记忆信息来者不拒,会形成十分杂乱的神经网络,这不仅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信息之间也会互相争夺感官资源,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这时,来自基因里的庞大力量,驱动着大脑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开始了。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神经连接会减弱,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所以我们才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 下面是文段内容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每处不超过8个字。
四、写作(5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总觉得,今年和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有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留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中衔接学习素养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6页,19题,满分12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克服诸多困难,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站在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的新起点,仍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无惧风浪起,须有压舱石。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加大,国内庞大人口基数叠加消费持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端牢饭碗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即使丰稔连连,粮食安全依然不能轻言过关,粮食生产依然须臾不可放松。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产量目标提醒我们,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全力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好势头,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依靠自己力量端牢中国饭碗。
从长远看,保障大国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仍然是首要任务,关键还是抓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在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基础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就要把“靠天吃饭”的耕地变成旱能浇、涝能排的稳产田,将丰收的力量藏在大地深处;把“木犁耙”“铁把式”换作“金扁担”,让更多“金种子”破土而出。惟其如此,才能把中国饭碗装得更满,让中国饭碗成色更足,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稳固大国粮仓增添不竭动力。
(摘编自朱隽《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人民日报》2023年03月27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良种是粮食等作物稳产增产的基础。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良种供应有保障密不可分。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
良种也关系到农民一年的收成。种子好,抗性强,种粮农民劳动强度相对降低;而且在收购环节,优质品种才能优价已经成为种粮农民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民有积极性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来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亩均效益。
我国种子供应虽然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种业自主创新仍有差距。业内专家表示,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若遭遇冲击,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会受到影响。所以从长远来讲,确保中国碗里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必须坚决打赢这场种业翻身仗,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让农民用上更多高质量的好种子,收获更多丰收粮。
(摘编自郁静娴《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业要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保障能力强是前提条件。
B. 要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粮食产能,关键还是要抓耕地和种子。
C. 端牢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这与良种供应有保障密不可分。
D. 我国要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才能更好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
2.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
B.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C. 存粮如存金,有粮不担心。
D.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3. 材料二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列举两种并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B
3. ①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说明种子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②举例论证,借助水稻、小麦丰收等例子,展现实现良种供应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
③对比论证,说明中国种子供应的情况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任选其二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才能更好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强加因果。根据原文“必须坚决打赢这场种业翻身仗,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让农民用上更多高质量的好种子,收获更多丰收粮”可知,“加快现代种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优质品种自给率”是并列关系,并非因果关系。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意思是洪范施政的八个方面,是以人民的吃食为首要的。这与原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强调农业和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观点相符。
B.意思是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这里反映的封建制度的腐朽与黑暗,与材料一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无关。
C.强调粮食对于人心稳定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性,这与材料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相呼应。
D.说明没有农业和粮食、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不强,会影响社会安定,这与原文“站在粮食生产‘十九连丰’的新起点,仍要保持这样的清醒:无惧风浪起,须有压舱石”的观点相呼应。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充分强调种子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可见此处运用了引用论证。
材料二“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45%”通过列举数据以及水稻、小麦这两个典型农作物的例子,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良种供应对于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可见这里也用了举例论证。
材料二“我国种子供应虽然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种业自主创新仍有差距”中,作者将中国种子供应的情况与世界先进水平进行对比,说明中国种子供应仍有进步空间。此处用了对比论证。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摔门
杨莙
桃子在夜色中的街头踽踽独行。雨飘过来,无声无息。
又是因为一件小事,桃子和母亲争吵起来。又是和以前一样,她气冲冲地摔门而去。以前,楼梯还没下得几步,桃子的身后必然会传来开门关门的声音,紧接着,是母亲“啪啪啪”下楼梯的声音。母亲追上她后必然有一番苦苦哀求,到最后,桃子板着脸、极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家的镜头,就必然会出现。桃子已不是个孩子了,但孩子气得厉害。
不过这次,桃子却没有听到身后开门关门的声音。“母亲终于厌倦了,”桃子想,“并且,还认定了我就算离家出走也不会去做傻事。好吧,就算是这样,就算错都在我,对一位母亲来说,女儿在这种风雨交加的夜里出走也能够放得下心吗?”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桃子不由得感到悲凉而愤懑。
夜渐深,小街也愈发冷清。桃子抱着膀子,又冷又怕,但她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那冷漠的家,那开始厌倦她的家,今晚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百般无奈之下,她叩开了最要好的同学的家门。
“哎呀,你终于来了!”同学迎面就是一阵惊呼,“你妈妈出门追你的时候,一下子倒在地上了,当时就人事不省,被送到县医院去了。为了找你,你家里的人打了好几次电话到我家。快去看看吧!”
脑袋轰的一下,片刻的愣怔后,她像一颗子弹头似的射进了雨夜。
那时候,小城没有几辆出租车,而这个时段更是难觅其踪。桃子就一边跑一边哭,像小学生作文里写的那样,脸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泪水。桃子又一边哭一边不停地祈祷:“老天爷啊,不要以这样的方式惩罚我,千万千万不要带走我的妈妈啊!”
桃子一口气跑到医院,身体已撑不住,瘫软在地。
“她妈妈到底怎样了?”我的女儿易小喵突然打断了我的讲述。这个高中女生性子有些急躁。
我揉了揉易小喵黑得发亮的头发,继续我的讲述。
万幸的是,当桃子赶到医院的时候,母亲已经苏醒过来,死神非常仁慈地放了她一马,也放了桃子一马。桃子扑到母亲怀里,小孩子似的哇哇地哭。她对母亲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跟你摔门了,再也不乱跑了。”
易小喵不动声色地轻吁了一口气,随后就猫一样扑到我怀里,于是那猫语就闷声闷气地从我的心口处钻了出来:“妈妈,妈妈,我以后也不跟你摔门了,也不乱跑了。”
桃子是我的小学同学,我讲的故事除了结尾是我编的以外,其他都是真的。真实的结局是,当桃子赶到医院的时候,她的母亲已匆匆赶赴另一个世界。也就是说,在摔门的那一霎,桃子便把她与母亲血肉相连的那扇门,永久地关闭了。她确实再也不能跟她母亲摔门了。
已是很多年过去,听闻桃子始终一个人。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子和母亲争吵后摔门而去,是因为她笃定母亲会哀求她回家。
B. 这次母亲没追出门来拉回自己,桃子心里翻江倒海,甚至感到愤怒。
C. “我”把桃子母亲去世改成苏醒过来,是担心吓着女儿易小喵。
D. 易小喵是一名高中女生,她正处于青春期,性格容易急躁冲动。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塑造“桃子”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细节、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手法。
B. “我”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是本文的次要人物之一。
C. “雨”在文中多次出现,交代故事发生时候的天气特点,也为故事发展营造凄冷氛围。
D.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运用了插叙手法,使过去与现在交织,让故事情节发展更丰富精彩。
6. 结合文本,谈谈小说以“摔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答案】4. C 5. A
6. ①以“摔门”为题,是对文章主要情节桃子与母亲发生冲突离家出走的概括。②以象征剧烈冲突的“摔门”作为标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摔门”与结局再也无法摔门形成鲜明对比,易小喵也因此受到触动,既揭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又升华了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担心吓着女儿易小喵”错误。“我”修改了故事的结局,是想给故事中的桃子和现实中的自己、易小喵“我们”母女二人留有一个可以改过的余地,而不是只能留下永久的遗憾。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运用外貌描写说法有误。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桃子外貌特点的相关描写,只有细节、心理、动作、语言等。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从情节来看,根据文章内容“又是因为一件小事,桃子和母亲争吵起来。又是和以前一样,她气冲冲地摔门而去”“不过这次,桃子却没有听到身后开门关门的声音”可知,“摔门”是对文中桃子最后一次与母亲争吵,摔门而去后发生的情节概述。所以,以“摔门”为题是对文章主要情节的概括。
其次,从效果来看,作者以象征着剧烈冲突的“摔门”作为标题,很明显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并引发起思考:为什么而摔门?摔门之后发生了什么?以摔门为代表的这场冲突,后续发展如何,是矛盾更为激烈还是走向和好?
此外,从人物、主题看,文章结尾“你妈妈出门追你的时候,一下子倒在地上了,当时就人事不省,被送到县医院去了”、(易小喵)“妈妈,妈妈,我以后也不跟你摔门了,也不乱跑了”、“她确实再也不能跟她母亲摔门了”“已是很多年过去,听闻桃子始终一个人”,“摔门”的行为与结局再也无法摔门形成鲜明对比,故事中桃子在摔门后与母亲天人永隔,最终结局是一辈子都是一个人。所以,以“摔门”为题揭示了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从对易小喵的影响来看,升华了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3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替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材料二: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①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②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注】①行李:出使的人,使者。②版:指版筑的工事。
7.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东封A郑B又欲C肆其D西封E若不F阙秦G将焉取之?
8.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岂直五百里哉 直:值得
B. 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D. 阙秦以利晋 阙:损害
9. 下列对画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 长跪,古人席地而坐,文中长跪就是把腰挺直,以示怒意。
C. 秦伯,春秋有公、侯、伯、子、男爵位,据功劳大小分封
D. 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篇文章塑造的人物都是勇敢、机智、善辩、爱国的谋士。
B. 两篇文章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人物对话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
C. 唐雎善于抓住对方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不辱使命。
D. 烛之武以“利”攻心理,以“害”析形势,以“史”施离间,能言善辩,有勇有谋。
11.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答案】7. BEG 8. A 9. B 10. B
11. (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既东封郑”和“又欲肆其西封”之间是承接关系,“既”“又”是承接连词,前句中“郑”是“封”的宾语,故应在B处断开;
“又欲肆其西封”中,“肆”是谓语动词,“其西封”是“肆”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断开,即E处;
“若不阙秦”表示假设,“将焉取之”表示假设的结果,前句中“秦”是“阙”的宾语,故应在“秦”后断开,即G处。
故选BEG。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A.“直”:只是,仅仅。句意: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以示怒意”说法有误。结合全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可知,此处“长跪”应是表示恭敬、歉意。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只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说法有误。材料一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的表现和他所说的“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材料二中结局“秦伯说,与郑人盟”虽然是对秦王和秦伯的描写,但都从侧面展现了唐雎和烛之武外交的外交才华。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布衣”,指平民;“免”,摘掉;“冠”,帽子;“徒跣”,指光着脚;“抢”,撞击。
(2)“说”,通“悦”,高兴;“盟”,名词作动词,结盟;“戍”,戍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材料二: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2. 填空题:
①“卜算子”是词的______,“咏梅”是词的______。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从题材上来讲,都是词。两首词分别用到的“愁”和“笑”,赋予梅花截然不同的人格气质,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②陆游和毛泽东对梅花特点的正面描写不多,陆游只提“______”一字,毛泽东只提“______”一字,让人印象深刻。
13. 下列对《卜算子·咏梅》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词以梅花自况,通过咏梅感叹人生失意坎坷,通过赞梅表达爱国情操及其高洁人格。
B. 毛词通过对梅花形象的塑造,寄托中国共产党人藐视各种困难的情怀,坚定必胜信心。
C. 陆词中“黄昏”象征怀才难遇,“风雨”象征官场倾轧,“群芳”象征那些奸谗小人。
D. 毛词中“飞雪”象征革命斗争中艰难险阻,“山花烂漫”则象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答案】12. ①. 词牌名 ②. 标题 ③. 拟人 ④. 香 ⑤. 俏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①对于前两空,考生要注意调动自己知识储备。在宋词中,前面的“卜算子”为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平仄、对仗等格式;而“咏梅”为题目,涵盖了这首词的主题内容。第三空,梅花本是植物,不可能拥有人的情感和动作,但词人却用“愁”和“笑”这两个人类的心理和神态来形容梅花,是运用了拟人手法。
②陆游对于梅花的直接描写,主要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这里词人着重强调了梅花历尽艰辛,香味仍然留存的特点,可见此处的关键词是“香”。毛泽东对于梅花的描写,主要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这几句,这里作者着重展现了梅花花枝娇俏,却默默无闻的特点,从而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塑造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象征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说法有误。“山花烂漫”应该是象征革命事业的成功。
故选D。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6小题,共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小粉红花和落叶的梦他是知道的,春后是秋,秋后要有春。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14. 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处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少年闰土》
B.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
C.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兽脊似的。”《社戏》
D. “我仿佛记得曾经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的乌柏,新禾,野花……”《好的故事》
15. 文中画横线的地方,句子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月亮窘得发白
B. 月亮被窘得发白
C. 使月亮窘得发白
16. 文段在刻画“枣树”形象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反复出现了两次,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4. C 15. C
16.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重复两次,节奏感强,起强调作用,有一种语言美;
写枣树认准敌人,绝不放过,“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及其帮凶月亮,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其形象,赞美了“他”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仿佛想离去人间”中“仿佛”的意思是“好像”,修辞手法的标志。
A.“他和我仿佛年纪”中“仿佛”意思是“相似,差不多”。
B.“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中“仿佛”意思是“似乎”。
C.“仿佛是踊跃的铁兽脊似的”中“仿佛”的意思是“好像”,修辞手法的标志。
D.“我仿佛记得曾经小船经过山阴道”中“仿佛”意思是“似乎”。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由“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映眼……”可知,“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的主语是“枣树”,所填之句的主语也是“枣树”,这样语意才连贯,由此可排除AB。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之使用“默默”这一叠音词,同时句式整齐有序,又强调起伏,节奏感强,充满语言美;
此句写枣树认准敌人,绝不放过,突出赞美的感情,强调了其不屈的战斗形象,有层次重复地表达出来,加深读者的印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共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脑为啥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① ?并不是神经元胞体,而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两条相连的神经通路的强度被认为导致信息的储存,从而产生记忆。
那么记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② 。两三岁之前,记忆信息来者不拒,会形成十分杂乱的神经网络,这不仅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信息之间也会互相争夺感官资源,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这时,来自基因里的庞大力量,驱动着大脑前所未有的变化——一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开始了。对于长期不用的记忆,神经连接会减弱,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所以我们才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为了成长,我们献祭了童年的自己。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8. 下面是文段内容的流程图,请根据材料完成甲、乙处,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17. ①记忆通过什么储存? ②因为记忆不断被修剪
18. 甲:形成杂乱神经网络 乙:童年记忆消失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两条相连的神经通路的强度被认为导致信息的储存,从而产生记忆”可知,前面应当有引出关于记忆储存的相关提问或表述,故此处可填“记忆通过什么储存?”
第二空,根据后文“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开始了”“大脑判定相关信息没用了,就会直接删掉”可知,记忆消失是因为突触修剪导致记忆也在被不断修改,故可填“因为记忆不断被修剪”。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甲处,前面“产生记忆”对应的原文信息是“两条相连的神经通路的强度被认为导致信息的储存,从而产生记忆”,后面“注意力不集中”对应的原文信息是“这不仅不能形成稳定的人格,信息之间也会互相争夺感官资源,造成注意力的不集中”。这两者中间的原文信息是“那么记忆又是如何消失的呢?因为记忆不断被修剪。两三岁之前,记忆信息来者不拒,会形成十分杂乱的神经网络”,对此信息加以概括,可得出“形成杂乱神经网络”。
乙处,根据流程图可知,此处与“大脑高效节能”形成并列或对比关系,共同作为“突触修剪”的结果。而根据原文“一场盛况空前的突触修剪开始了……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可知,“随着你大脑变得越来越高效节能,你的人格越来越稳定”与“但同时你的童年记忆也正在消失”形成对比转折关系,故可填“童年记忆消失”。
四、写作(5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时候总觉得,今年和去年没有什么区别,这个星期和上个星期没有什么区别,今天和昨天也没有什么区别……可是你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留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
请以“岁月留痕”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明确文体,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岁月留痕
爷常说:麦芒上顶着的日子,是割倒的岁月;而人,是岁月的痕。
小时候,丰收的六月里,爷爷会头扎一方巾帕,带着一家老小进入丰收的麦田。金黄的麦子就像失手打翻了颜料的绸缎,在风中荡漾,大把大把的绚丽,迷幻了人们的心与眼。爷站在田埂上,开始分配各自的主战场,而将最大的一块留给了自己。
爷是大家族的主心骨,黝黑的皮肤,精神的短寸,硬朗的身体。我确信爷这一辈子都不会死,就像门口的那株百年老树,老是老了些,虬劲的枝却支撑着半边天。可爷说,没有人能走过时间,扛过岁月。走着走着人就老了,岁月在身上留下印痕,老到齿牙动摇,目光呆滞,老到没有了梦,老到弯腰拣一块石头,都会气喘吁吁,最终被岁月带走,永远也回不来。
后来,爷的胡茬变成了花白的胡须,一颤一颤地,像传说中的老神仙。脸上有了点点的褐斑,我怀疑,这是否就是岁月的留痕。这时,爷就会抚摸着我的头,爽朗地笑了:“哈哈,这才是岁月的痕迹,不朽的杰作哩!”
又一年六月,爷一手拿着烟袋,一手牵着我走向麦田。他颤颤地掐一穗麦穗,揉碎,轻轻地吹去麦麸,拣一粒放在嘴里,细细嚼,慢慢品,若有所思。我牵了牵爷爷的衣角:爷,看那儿。“麦田的尽头,金黄的麦晕出一片迷蒙的绚丽。爷指着远处:“飞过去。”一如当年分配战场的将军,让我觉得岁月真的倒流。我便顺着田埂一路跑,胳膊张开,像春天的蝴蝶。我触碰到那成熟的麦芒,不似爷现在的胡须,倒像早年爷的胡茬,扎手硌人。
爷说,一个人,一辈子,总有走到头的路,总有迈不过的坎,所以啊,人得挺着。麦子躺在镰刀下,麦粒要扎进土里,天地万物人为尊,人却在一场雪后,一声不响地随着岁月走远。
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我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拾捡回来。爷爷,我要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信念做捻子。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珍藏。一如岁月在脸上留下的道道印痕,终生难忘。
爷说,人是岁月的痕,人扛不过岁月。其实,岁月扛不过人。因为我看到,辽远的大地上,麦子一季又一季的生长,那是生命的暗流,在汩汩地涌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留痕”是生活经历留在人们心中的火花,“留痕”常常催生思想的灵光,“留痕”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涌动,更是心灵的震颤。如果时间是一册书卷,那么“痕”就是这册书卷上一纸的墨香。如果时间是幽远的夜空,那么“痕”就是流星划过的美丽的弧线,划破寂静,也划过你的心房。写作时要把这个抽象的“痕”具体化,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撷取生活中的一朵小浪花,写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对自己的影响。也可以放开视野,剪辑历史的点滴组接成一幅画卷。关键是要以时间的流逝为背景,紧扣“留痕”,写出对自己心灵产生影响和启迪的人、事、物,写出你划过心底的印记。而这印记,将会伴随你成长,在你的生命中熠熠闪亮,他是前进的马达,是抚平你心灵褶皱的手掌,是你疲倦时的一杯茉莉菊花茶。永远在你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让你暖暖地感动。
立意角度:
1.岁月留痕,众多的痕迹便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2.珍藏岁月的痕迹,或许让我们总结教训,或许让我们收获感动,这也许就是人生。
3.或深或浅的足印是成长的印记,记住过往,更要走好未来的每一步,且行且珍惜。
素材积累:
1.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时光在飞,我正跨越年龄的门槛;日子在走,而我却已好久没有停留;暮然回首,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随岁月流走,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履痕,伴我生命左右……”
2.杨绛在《我们仨》中说:“现在我们三个走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那难以言表的爱弥漫在字里行间,令人动容。这是岁月结出的真情,历经时光,定格成永恒。
3.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和痕迹,只是这脚印和痕迹有的清晰,历经岁月而不蚀;有的模糊,不待日久而消失。——约翰·罗斯金
4.苦难的岁月在我一生中留下了许多的遗憾,但同时又给予我许多改变命运的机会,由于我的热爱、用心、努力、认真,我用勤劳的双手,也能创造出逆境生活中的美好。——李永舫
结构层次:
材料的关键句是“蓦然回首,遥望远处,会发现岁月的留痕是无声的,在不知不觉间,深深的、浅浅的、或浓的、或淡的,就那么刻在了你的脸上、身上、心上”,其实岁月留痕就是我们人生留下自己的足印。脸上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多次的挫折和情感的伤痕,必然留在心上。当然,美好的瞬间,温暖的记忆也会留下痕迹。对于过去,我们不能全然忘记,因为这是我们人生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题目要求写记叙文,就要符合记叙文的特点,有记叙的六要素,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有细节的刻画,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例文的语言风格温婉如溪流,没有波澜壮阔,无声无息流过你的心田,让我们认识一个可亲可敬的爷爷。爷爷坚强、慈爱,在岁月中衰老,却带给我无尽的激励与思念。本来岁月流逝的话题容易给人留下伤感的味道,然而文章却给人一种力量,“其实,岁月扛不过人”。观点新颖,乐观,指引我们不断地奋斗、前行。语言形象动人。“金黄的麦子就像失手打翻了颜料的绸缎”比喻生动自然,对麦田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我确信爷这一辈子都不会死,就像门口的那株百年老树”比喻贴切,也蕴含着对爷爷的无限深情。“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信念做捻子。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珍藏”意蕴悠长,爷爷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终生难忘。
【点睛】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在审好题目后,先确定一个写作的中心,然后列出提纲,根据所列的提纲去写作文,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仔细地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
二、确定中心,选好材料。
三、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以上三步做好了,你就可以按提纲进行作文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可以避免选材不当、文不对题,或者结构混乱、条理不清,或头重脚轻、主次不分,甚至没有中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