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8 09:0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
生物
2023.09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B.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C.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说明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科学观察与归纳的结合
D. 细胞学说最初由施菜登和施旺提出后来经过多位科学家努力完善
2. 下列关于“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蛋白质分子是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
B. 病毒能发生遗传和变异,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D. 动植物都具备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
3. 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快报》报道了纽约州立大学几位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消息和简略的研究过程。用人工合成的病毒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人工合成的病毒能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只是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B. 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说明人工制造了生命
C. 人工合成病毒有利于研制抵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D.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给人类带来灾难
4. 下而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要将图1中的微生物放大,可以换上更长的物镜
B. 若要持续观察图中微生物,应将装片往甲方向移动
C. 转换高倍镜后,物镜离载物台更近,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D 如果标本颜色太浅,观察时可以用小光圈和平而反光镜
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细胞②相比,细胞①特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液泡和中心体
B. 图中所示4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细胞③
C. 若细胞②能分泌唾液淀粉酶,则该细胞分布于口腔上皮中
D. 细胞④中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6.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它们在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是(  )
A. 有无细胞壁
B. 有无细胞膜
C 有无细胞质
D.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7. 下 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能够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淀粉酶
C. 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
D. 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8.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 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 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9. 下图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1的存在使叶绿体相对独立于细胞质基质
B.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色素分布在2上
C.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1、2上
D. 叶绿体与线粒体一样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10. 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ATP和消耗ATP的部位在叶绿体中依次为(  )
①外膜②内膜③基质④类囊体薄膜
A. ③② B. ③④ C. ①② D. ④③
11. 在下面几个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B. 阿尔农的实验证明了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C. 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人铁盐或其他还原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
D. 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CO2而不是H2O
12.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
A. 光照强度 B. CO2浓度 C. 温度 D. 色素
13. 植物细胞的细胞呼吸是(  )
A. 白天进行,晚上停止 B. 白天晚上都进行
C. 在不进行光合作用时进行 D. 白天停止,晚上进行
14. 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能量,其他能量( )
A. 贮藏在葡萄糖中 B. 存留于酒精中 C. 存留于乳酸中 D. 以热能形式散失
15.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给含有酵母菌的发酵液连续通气,可以提高产酒量
B. 适当降低温度和氧浓度,有利于果蔬储藏
C.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
D. 施肥的同时结合松土,有利于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小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20分。
16. 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一)
实验步骤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α-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 mL
②可溶性淀粉溶液 5mL 5mL 5mL
③控制温度 0℃ 60℃ 90℃
④将新鲜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后分别恒温
⑤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
探究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的实验(实验二)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pH 5 6 7 8 9
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秒) 300 180 90 192 284
(1)pH在实验一中属于_______变量,而在实验二中属于__________变量。
(2)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实验一的第⑤步最好选用_____(试剂)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
(3)如将实验一的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
(4)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为_____________之间设置梯度。
17. 下图是某种作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生理过程,在人体细胞中能够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
(2)①生理过程中,水在光下分解发生在________(填场所),二氧化碳固定发生在_______ (填生理过程)。
(3)该作物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无气呼吸只释放出少量能量,其余大部分能量存留在__________(物质)中。
(4)温室裁培中,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夜间可适当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温度。
(5)图1、图2是外界条件(温度和O2浓度)对该作物呼吸作用相对速率影响的曲线图。
①图1中AB段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__________,BC段说明温度超过某一值后,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的相对速率______________。
②图2中曲线I表示_____________呼吸类型,DE段时根内积累的有害物质可能是______。
③图2中曲线I中DE段快速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学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
生物 答案解析
2023.09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
B. 细胞学说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C.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说明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科学观察与归纳的结合
D. 细胞学说最初由施菜登和施旺提出后来经过多位科学家努力完善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A、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将动物和植物统一起来,故细胞学说使人们认识到植物和动物有着共同的结构基础,A正确;
B、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研究由宏观领域进入了微观领域(细胞水平),B错误;
C、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花粉、胚珠和柱头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在此基础上,他进行了理论概括:提出“所有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各种植物功能的基础”,故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说明科学理论的形成需要科学观察与归纳的结合,C正确;
D、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1839 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于是两人共同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细胞学说的基础。之后几十年,细胞学说得到迅速发展,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逐渐被纠正。例如,德国科学家魏尔肖提出的“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被看作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故细胞学说最初由施菜登和施旺提出,后来经过多位科学家努力完善,D正确。
故选B。
2. 下列关于“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蛋白质分子是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
B. 病毒能发生遗传和变异,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C.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D. 动植物都具备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详解】A、一个蛋白质分子是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A正确;
B、病毒能发生遗传和变异,但是病毒是非细胞生物,故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B错误;
C、生活在一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C错误;
D、植物没有“系统”这一结构层次,D错误。
故选A。
3. 2002年7月12日,美国《科学快报》报道了纽约州立大学几位病毒学家人工合成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消息和简略的研究过程。用人工合成的病毒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人工合成的病毒能引发小鼠脊髓灰质炎。只是毒性比天然病毒小得多。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B. 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说明人工制造了生命
C. 人工合成病毒有利于研制抵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D. 人工合成病毒的研究也可能会合成某些对人类有害的病毒,给人类带来灾难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 → 组织 → 器官 → 系统 → 个体 → 种群和群落 → 生态系统 → 生物圈。
病毒没有结构层次,因为它没有细胞结构,属于非细胞生物,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任何层次。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A正确;
B、生命系统最基本结构层次是细胞,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因此人工合成了脊髓灰质炎病毒,并不能说明人工制造了生命,B错误;
C、人工合成的病毒可以用于病毒致病机理研究和相关疫苗开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因此可以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C正确;
D、由于诸多不确定性,人工合成的病毒也有可能成为对人类有害的病毒,若使用不当,会给人类打来灾难,D正确。
故选B。
4. 下而有关显微镜使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要将图1中的微生物放大,可以换上更长的物镜
B. 若要持续观察图中微生物,应将装片往甲方向移动
C. 转换高倍镜后,物镜离载物台更近,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调焦
D. 如果标本颜色太浅,观察时可以用小光圈和平而反光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成像特点和物像移动规律:(1)成像特点: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虚像,实物与像之间的关系是实物旋转180°就是像。如实物为字母“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为“q”。(2)移动规律:在视野中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则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如物像在偏左上方,则装片应向左上方移动。
【详解】A、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如要将图1中的微生物放大,可以换上更长的物镜,A正确;
B、物象移动的规律“偏哪往哪移”,图中微生物向左下方移动,若要使其位于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丙所在的方向移动,B错误;
C、高倍物镜长度大,因此转换高倍镜后,物镜离载物台更近,高倍镜下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因此转换成高倍物镜之后,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进行调焦,C正确;
D、若标本颜色较浅,应调低视野亮度,可选用平面镜和小光圈,D正确。
故选B。
5.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细胞②相比,细胞①特有的细胞器是叶绿体、液泡和中心体
B. 图中所示4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的是细胞③
C. 若细胞②能分泌唾液淀粉酶,则该细胞分布于口腔上皮中
D. 细胞④中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详解】A、细胞①是植物细胞,细胞②是动物细胞,中心体存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内,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因此中心体不是细胞①特有的,A错误;
B、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图中①和②是真核细胞,③和④是原核细胞,B错误;
C、若细胞②能分泌唾液淀粉酶,则该细胞为唾液腺细胞,唾液腺细胞不是分布在口腔上皮中,C错误;
D、细胞④为蓝细菌,为原核细胞,无叶绿体和线粒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由于细胞质中含有细胞呼吸酶,能进行细胞呼吸,D正确。
故选D。
6.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它们在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是(  )
A. 有无细胞壁
B. 有无细胞膜
C. 有无细胞质
D.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D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详解】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上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有无成形的细胞核(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D符合题意。
故选D。
7. 下 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能够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淀粉酶
C. 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
D. 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正确;
B、酶具有专一性,淀粉酶的本质为蛋白质,能够催化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B错误;
C、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降低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酶具有高效性,C正确;
D、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D正确。
故选B。
8. 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 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 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错误;
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ATP水解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
D.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9. 下图为叶绿体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1的存在使叶绿体相对独立于细胞质基质
B.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色素分布在2上
C. 与光合作用有关酶分布在1、2上
D. 叶绿体与线粒体一样都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结构1是叶绿体的外膜,2代表类囊体薄膜,3是叶绿体基质。
【详解】A、图中结构1是叶绿体的外膜,是叶绿体的边界,使叶绿体相对独立于细胞质基质,A正确;
B、叶绿体中色素分布于类囊体薄膜2上,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B正确;
C、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2上,与光合作用暗反应有关的酶分布在3中,C错误;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D正确。
故选C。
10. 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ATP和消耗ATP的部位在叶绿体中依次为(  )
①外膜②内膜③基质④类囊体薄膜
A ③② B. ③④ C. ①② D. ④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可产生ATP和NADPH,暗反应消耗ATP和NADPH。
【详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消耗ADP和Pi形成ATP,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基粒)进行的,ADP和Pi是暗反应中ATP的分解产生的,是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 在下面几个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恩格尔曼的实验定量分析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量
B. 阿尔农的实验证明了在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C. 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人铁盐或其他还原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
D. 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CO2而不是H2O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体由土壤汁构成”;1648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通过实验推测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提出植物可更新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污浊的空气;1779年荷兰的科学家英格豪斯提出植物体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提出能量守恒定律;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O2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同时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紫光区域;1937年希尔在离体叶绿体(实质是被膜破裂的匀浆)悬浮液中,加入适当的电子受体(如草酸铁),照光时可使水分解而释放氧气;1941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实验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得出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详解】A、恩格尔曼的实验证明了水绵光合作用生成了氧气,但未定量分析,A错误;
B、美国科学家阿尔农用离体的叶绿体做实验发现,在光照下,当向反应体系中供给ADP、Pi时叶绿体可合成ATP,并且发现这一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相伴随,B正确;
C、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悬浮液中有H2O,没有CO2),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C错误;
D、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D错误。
故选B。
12.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
A. 光照强度 B. CO2浓度 C. 温度 D. 色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
1、光照:光合作用是将太阳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所以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庋的增减而增减。
2、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光合速率影响很大。其主要是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加强通风或设法增施二氧化碳能显著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
3、温度:光合过程中的碳反应是由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而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因此,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也很大。
4、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如氮、镁、铁、锰等是叶绿素等生物合成所必需的矿质元素。
5、水分:水分也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因此水分缺乏主要是间接地影响光合速率下降。
【详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外部因素包括:光照、二氧化碳、温度、矿质元素、水分等,色素是影响光合作用的内部因素,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3. 植物细胞的细胞呼吸是(  )
A. 白天进行,晚上停止 B. 白天晚上都进行
C. 在不进行光合作用时进行 D. 白天停止,晚上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H]和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时候都进行,呼吸作用与光照无关,和温度,氧气等有关,ACD 错误,B正确。
故选B。
14. 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只能释放少量能量,其他能量( )
A. 贮藏在葡萄糖中 B. 存留于酒精中 C. 存留于乳酸中 D. 以热能形式散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另一种形式,有机碳化合物经彻底或者不彻底氧化,这个过程没有氧分子参与,其分解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
【详解】马铃薯块茎在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有机物分解不彻底,产生乳酸,并释放出少量能量,其他能量存留于乳酸中。释放的能量中有少部分用于形成ATP,其余以热能形式散失,C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原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给含有酵母菌的发酵液连续通气,可以提高产酒量
B. 适当降低温度和氧浓度,有利于果蔬储藏
C.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
D. 施肥的同时结合松土,有利于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若给含有酵母菌的发酵液连续通气,酵母菌不能进行无氧呼吸,因而不产生酒精,A错误;
B、低温能降低细胞中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细胞代谢缓慢,有机物消耗少,适当低温和低氧均有利于果蔬储藏,B正确;
C、由于氧气能抑制破伤风杆菌等厌氧菌的无氧呼吸,所以在包扎伤口时,可选用透气的纱布进行包扎,以达到抑制无氧呼吸,从而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C正确;
D、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离子,D正确。
故选A。
【点睛】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小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1分,共20分。
16. 下面的表格分别是某兴趣小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步骤和探究过氧化氢酶作用的最适pH的实验结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一)
实验步骤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①α-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 mL
②可溶性淀粉溶液 5mL 5mL 5mL
③控制温度 0℃ 60℃ 90℃
④将新鲜淀粉酶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溶液混合后分别恒温
⑤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
探究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的实验(实验二)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pH 5 6 7 8 9
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秒) 300 180 90 192 284
(1)pH在实验一中属于_______变量,而在实验二中属于__________变量。
(2)实验一的①②③步骤为错误操作,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实验一的第⑤步最好选用_____(试剂)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________。
(3)如将实验一的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你认为是否科学?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
(4)分析实验二的结果,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可在pH为_____________之间设置梯度。
【答案】(1) ①. 无关 ②. 自变量
(2) ①. 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恒温后再混合 ②. 碘液 ③. 剩余量
(3) ①. 不科学 ②. 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
(4) ①. 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约为7,pH降低或升高酶活性均降低(或在pH5~7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pH7~9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②. 6~8
【解析】
【分析】分析题表可知,实验一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淀粉的剩余量)。实验二是探究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因此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酶的活性(H2O2溶液完全分解所需时间),且在pH5~7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在pH7~9的范围内随pH的升高该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
【小问1详解】
由分析可知,实验一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因此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pH值属于无关变量,而实验二探究某种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因此在实验二中pH属于自变量。
【小问2详解】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应该先将新鲜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分别在各自的温度下恒温,然后再将相应温度的淀粉和酶混合进行反应,否则会因混合时温度改变而影响实验结果。淀粉与碘液变蓝,因此实验一的第⑤步最好选用碘液测定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剩余量,颜色越深说明淀粉的剩余量越多,酶的活性越低。
【小问3详解】
将实验一的新鲜α-淀粉酶溶液和可溶性淀粉溶液换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H2O2溶液,是不科学的,因为温度会直接影响H2O2溶液的分解。
【小问4详解】
由实验二的结果可知,该过氧化氢酶在pH=7时活性最高,即其最适pH约为7,pH降低或升高都会导致酶活性降低。在该预实验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探究该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值,可在pH为6~8之间设置梯度进行研究。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要求考生能明确实验的目的,正确区分相关变量;能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并能得出相应结果和结论。
17. 下图是某种作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个生理过程,在人体细胞中能够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
(2)①生理过程中,水在光下分解发生在________(填场所),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_______ (填生理过程)。
(3)该作物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场所是__________无气呼吸只释放出少量能量,其余大部分能量存留在__________(物质)中。
(4)温室裁培中,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夜间可适当_________(填“提高”或“降低”)温度。
(5)图1、图2是外界条件(温度和O2浓度)对该作物呼吸作用相对速率影响曲线图。
①图1中AB段说明: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__________,BC段说明温度超过某一值后,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的相对速率______________。
②图2中曲线I表示_____________呼吸类型,DE段时根内积累的有害物质可能是______。
③图2中曲线I中DE段快速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② (2) ①. 类囊体膜 ②. 暗反应(碳反应)
(3) ①. 细胞质基质 ②. C2H5OH(酒精)
(4)降低 (5) ①. 增强(加快) ②. 降低 ③. 无氧 ④. C2H5OH(酒精) ⑤. 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
【解析】
【分析】图示①为光合作用,②表示有氧呼吸,③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据此分析回答。
【小问1详解】
人体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①过程产生氧气和葡萄糖,是光合作用,②过程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是有氧呼吸,③过程是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因此在人体细胞中能够进行的是②。
【小问2详解】
①是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二氧化碳的固定发生在暗反应中,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小问3详解】
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中有机物发生了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只释放了少量能量,因此大部分能量存留在未分解的酒精中。
【小问4详解】
夜间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细胞呼吸,消耗自身有机物,因此温室裁培中,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夜间可适当降低温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小问5详解】
①据图1可知,AB段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增强(加快),BC段说明温度超过某一值后,随着温度升高,呼吸作用的相对速率降低。
②图2中曲线I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呼吸作用相对速率降低,表示无氧呼吸类型,植物根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故DE段时根内积累的有害物质是酒精。
③图2中曲线I中随氧气浓度增加,无氧呼吸受到的抑制作用增强,故DE段快速下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