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的公转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地球的公转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20: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目录
01 地球公转
02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0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结合相关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湘教版
学习目标
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
(1)概念
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1.521亿千米
1.471亿千米
地球绕太阳运转叫做公转
其路径成为公转轨道
地球的公转轨道面叫做黄道面
天北极上空俯视:逆时针方向旋转
天南极上空俯视:顺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
(2)方向 ——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公转速度:平均角速度——每天向东移动约59分;
平均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
(3)速度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
(3)速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速度最快
速度最慢
逐渐变快
逐渐变快
逐渐变慢
逐渐变慢
公转位置:近日点
时间:1月初
公转速度:最快
公转位置:远日点
时间:7月初
公转速度:最慢
行星的向径(太阳中心到行星中心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故而距离近速度快,距离远速度慢
开普勒第二定律
1.521亿千米
1.471亿千米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点) 1.471亿km 61`/d 30.3km/s
7月初(远日点) 1.52亿km 57`/d 29.3km/s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
平均59`/d
平均30km/s
1
(3)速度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北半球夏半年比冬半年多出7天。
思考
(4)周期
概念
从太阳第一次经过地球和遥远恒星的连线到第二次再次经过地球和这颗遥远恒星的连线中间所经过的时间。
时间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角度
360°
性质
真周期
用途
天文研究
恒星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
注:二分日和二至日皆就北半球而言
图1-12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1月初
(近日点)
7月初
(远日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这是真的吗?
逻辑上似乎说不通,正如寒冬向火,靠的近才会暖和嘛!除距离因素外,是不是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1)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面)
23.°5
黄赤交角
地轴
北极星
北极
南极
赤道面
地球公转轨道面
(黄道平面)
23.5°
黄赤交角
地轴
黄赤交角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北极星
北极
南极
地球运动
自转
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
交角
黄赤交角与人们拿笔书写时笔杆与桌面的倾斜相仿。人们形象地称地球“斜着身体”绕太阳公转。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1)黄赤交角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怎样?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1)黄赤交角
指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5°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两面: 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
一轴:地轴
01
02
三角度:
03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1)黄赤交角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不变。
目前黄赤交角大小基本不变,为23.5°
三个不变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呢?
假如黄赤交角增大
扩大
极昼极夜范围变大
直射点移动速度变快
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变大
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差变大
影响极昼极夜的范围
影响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有极昼极夜
北温带,无极昼极夜,也无直射
北热带,有太阳直射
南半球同理
五带划分示意图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北寒带
无阳光直射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无阳光直射
有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
北温带
有阳光直射
无极昼极夜
北纬66°34′
北纬23°26′
南纬23°26′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纬66°34′
北极圈
南极圈

北极 90°N
南极 90°S
影响五带的划分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
N
S
N
S
思考:黄赤交角的变化对五带的影响
黄赤交角增大
热带、寒带面积增大;温带面积减少
黄赤交角减小
热带、寒带面积减小;温带面积增大
第二课时
第二节 地球的公转
直射点的确定
Determination of direct point
N
S
O
A
A
B
O
N
S
侧视图
正视图

30°
60°

30°
60°
B
由于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地球表面是球面,不同地点的地平面并不重合,因此——任何时候太阳只能直射地球上一点,即只有一束光线是直射光线。
地球
太阳光线:平行光线
地心
太阳直射点
如果没有黄赤交角?
地球仪
B
D
C
A
春分(A):3月21日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夏至(B):6月22日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秋分(C):9月23日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赤道。
冬至(D):12月22日前后,此时阳光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Moving of the Sun's Direct Spot
观察下图,说出地球在四个位置时节气、日期、阳光直射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The regressive motion of the direct point of the sun
N
S
以北半球为例
N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活动 P13 Activity
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请在下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用平滑曲线接起来。
根据所绘图示,分别说出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和南半球,太阳直射点向北和向南移动的时段。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日—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秋分日—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冬至日—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23.5°N

23.5°S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次年春分
23.5°N°
23.5°S

春分
3月21日前后
夏至
6月22日前后
秋分
9月23日前后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春分
次年3月21日前后
N
S
以北半球为例
如何绘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夏半年
冬半年
活动探究
问太阳直射点一天移动多少度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名称 回归年 恒星年
概念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 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时间间隔
参照物 太阳 其它恒星
时间长度 365日5时48分46秒 365日6时9分10秒
意义 多用于平时的生产生活 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多用于天文学研究
N
二分二至日的判别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
活动探究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近日点
远日点
活动探究
日地距离法:近日点为一月初接近冬至日,远日点为七月初接近夏至日
地轴北端指向法:左倾左冬,右倾左冬
看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连线法):
过地心画出赤道,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然后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为太阳直射点
课堂小练
(1)恒星①是________星;角②的角度是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_______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节气是__________。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北极
66°34′
黄道平面
6月22日前后
冬至日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开始隆重举行。据此回答1-2题。
1.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最接近于(  )
A.12°N B.18°N
C.23°N D.30°N
2.当日地球公转位置处在图中的 (  )
A.甲乙之间 B.乙丙之间
C.丙丁之间 D.丁甲之间
课堂小练
3.下列有关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 )
A.角速度较快,线速度较慢
B.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C.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比北半球多
D.北半球正处于夏季,南半球正处于冬季
4.某地水平运动的物体左偏,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该地位于( )
A.赤道 B.23°26′N
C.23°26′S D.66°34′S
课堂小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