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课题 17.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 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学生朗读 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自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意,再加上反复地诵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开始教师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自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本首诗是一句一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分析,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意,再加上反复地诵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课题 17.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和作者。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提出学习要求,课件展示: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2.齐读课题。 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4.大声朗读古诗。 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2.学生背诵古诗。 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 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然后又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整体读,感知美 二、理解美,洞察美 三、对比读,深化美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读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及课件,发挥想象述说古诗的意思。 4.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 1.课件展示改编的诗和原诗。学生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2.再读原诗,体会语言的精妙。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了解的有关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学生听录音,然后自由练习诵读。 1.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古诗的意思。 4.学生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1.学生读改编的诗和原诗。 2.小组交流原诗的精妙。 3.学生汇报。 将画面和朗读结合起来,教师适当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 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诗所描绘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也一览无余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没有单一地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起来,教师适当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诗所描绘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也一览无余了。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题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师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体验美景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出示西沙群岛的风光图片和中国地图,让学生了解其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2.审题:题目的中心词是什么?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1.指导熟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师生交流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西沙群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 4.自读喜欢的段落。 1.指名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 ),出示海水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通过理解“五光十色”来感受海水的美。 3.设疑:这么美的海水是怎样形成的? 1.概括本节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1.听教师简介西沙群岛。 2.学生读课题,中心词是西沙群岛,从课题中知道西沙群岛是一个富饶的地方。 1.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2.交流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3.同学互认互考、读准字音。 4.默读课文:西沙群岛美丽、富饶、物产丰富、鸟多……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1.学生欣赏海水的美,交流自己的感受。 2.理解“五光十色”的意思,感受海水的美。 3.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的句子。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同学们形象而直观地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富饶而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生字的学习方法有:①熟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②师生交流。③同学互认互考,读准字音。④给多音字选读音。以此可以掌握生字的形音义。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可以让同学们形象而直观地了解西沙群岛的特点——富饶而美丽,扩展了同学的想象力,使大家乐学、活学。
课题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2.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从不同方面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教学难点 从不同方面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领悟情感 三、自主积累,写法练习 1.出示“五光十色”,提问:“五光十色”在课文中指什么? 2.引导学生在文中发现:西沙群岛不但美丽,而且富饶。 (一)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介绍什么? 2.课件出示海底动物图画,欣赏。 3.指导朗读。 二( )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鱼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鱼多,哪些地方看出鱼的总类多? 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三)学习第5、6自然段,思考: 1.每段写什么?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 2.课文是怎样介绍鸟的? 3.齐读第6自然段,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背诵第2~4自然段。 2.海底有多美呀,从下列图中选一幅写一写。(课后小练笔) 1.再次回味海水的美丽。 2.学生读课文,初步感知西沙群岛的美丽。 1.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看课件,进一步了解动物的动作、形态等特点。 3.从“成群结队”、四个“有的”、“各种各样”、“多得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词句体会到鱼的种类多、数量多。 4.第5自然段写鸟多的特点。 5.课文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树多——鸟多——蛋多——粪多。 6.学生读最后一段与开头一段,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7.有感情朗读课文。 课后小练笔。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本课主要从几方面介绍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①海水五光十色。②海底有岩石,珊瑚、海参、大龙虾。③鱼多且美。④鸟多。二、要学习的技巧有:写颜色的词,写数量多的词。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的修辞手法。要求学生多读,通读,深刻体会以上两点。
19.海滨小城
课题 19.海滨小城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读课文,质疑。 3.理清课文的段落。
教学重点 质疑,理清课文的段落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海滨风光的图片、资料。(师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二、读文识字 三、熟读感知 四、读文质疑 五、课堂小结 1.(课件出示)播放海浪的声音,同学们,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对,是海浪翻滚的声音,你见过大海吗?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展示你们收集的图片、资料。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给自然段标序号。 2.把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导识字、读词语。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成一个自然段。 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1.引导回顾本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交流大海的印象。 2.和同学交流自己收集的海滨图片。 3.理解课题。 海滨:靠近大海的地方。 1.识字,指出哪些字是形声字:滨、胳、睬、渔、遍、靠、摆。 2.理解词语:喧闹、寂寞。 3.读课文。 1.交流质疑问题。 2.归纳问题。 1.熟记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
板书设计 19.海滨小城
教学反思 同学们通过认真读课文,对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掌握较好,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学生的疑问得到解决。
课题 19.海滨小城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段理解课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 2.学习作者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读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研读第四至六段 三、总结全文,学习写法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边读边想象描写的景物。 4.体会“寂寞、喧闹”的意思。 1.自读第4~6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分别画出这三个地方描写的景物。 3.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 1.齐读最后一段,回顾前文,概括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总结写法,学习写法。 10.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介绍自己的家乡。 1.写海面:天、海、机帆船、军舰、云、渔民、战士、海鸥。 2.写海滩:贝壳、孩子、鱼、虾、蟹、海螺。 3.作者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顺序,先写海面,再写海滩。 4.“寂寞”说明沙滩上贝壳太多了,“喧闹”是因为船队满载而归,人们高兴得大声呼喊,异常活跃。 1.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3.花园:榕树多、美。 4.街道:体会街道的独特和洁净。 5.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小城的美丽和整洁。 2.课文前三自然段分别写海面、海滩的景色,后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了庭院、公园、街道,都是描写小城,作者先写海滨,再写小城,就是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 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我做到了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于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给他们一把独立欣赏文章的金钥匙。如在学习第1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景物特点来体会海面、海滩的景物,后来让学生自读、研读、自学后三个自然段的内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得轻松,这样的“扶”“放”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自学生字、熟读课文。(学生) 2.查找小兴安岭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师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导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播放小兴安岭风景的视频资料。 3.引导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介绍小兴安岭。 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引导理解词语。 3.交流识字。 1.引导学生读课文: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找出表示时间的词,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3.引导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的意思。 1.教师概括本节内容。 2.布置作业,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1.学生齐读课题。 2.欣赏视频内容,谈感受。 3.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1.学生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2.借工具书查找不理解的词。 3.重点读准“侧、嫩、临”的字音。 1.再读课文,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的印象,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 2.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明白作者按四季的先后顺序写的。 3.朗读最后一段,联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1.学生在总结的基础上谈本节课收获。 2.书写生字、词语。 通过通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学习使用工具书;辨字组词;抄写生字、新词等几种方法去识记。 欣赏小兴安岭的视频、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小兴安岭的概况,提高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我要求同学们通过通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学习使用工具书;辨字组词;抄写生字、新词等几种方法去识记。二、让同学们欣赏小兴安岭的视频、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小兴安岭的概况,提高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习作 这儿真美
课题 这儿真美 课型 习作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是如何吸引人的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 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 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三、展示片段,交流方法。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六、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1.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 2.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1.导语: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3.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出示两段文字 1.对比阅读,互相交流: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2.师生小结: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 谈话过渡: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 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习作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有没有用到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读给同学听过,按照同学提出的不 足之处,进行修改。 欣赏一组图片。 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 小组交流,代表发言 对比阅读,互相交流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学生习作 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 课件出示美丽的风景,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回顾本单元所学的写作方法,行文结构,为写作做好准备。 课件出示两个片段的比较,从中明白哪个写法比较好。为写作做好准备工作,使学生有章可循。
板书设计 习作:这儿真美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 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教学反思 写景一定要有顺序。写景的顺序有观察顺序,如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内等,还有时间顺序,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是按照四季的顺序来介绍的。
语文园地六
课题 语文园地 课型 综合性学习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中心句及其在文中可能出现的位置,认识表示动物的词语,及带有虫字旁和鱼字旁的字。 2.学习和积累ABB式词语,练习说话,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3.通过诵读古诗,帮助小学生积累诗文。
教学重点 练习说话练习,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词语,练习根据提示写话,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 二、交流平台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板块一:交流平台 出示句子 (1)指名读,自由读。 (2)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板书:围绕一个句子写) 板块二:识字加油站 1. 蝌蚪 飞蛾 螃蟹 鲤鱼 鲫鱼 鲨鱼[来源:Z_xx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3.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4.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板书:早发白帝城)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 4.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5.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小组交流,以上两段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组交流,读读词语 小组代表发言 学生跟读 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出示片段,明白本次交流的内容是寻找中心句的问题,为本次交流明确了目的。 又一次展示形声字,复习形声字的形旁表义的特点。使学生认识两种偏旁。 学习8个ABB式词语,积累了词语,学会仿写和运用, 学习古诗,读正确,会理解会背诵,帮助学生积累诗句。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中心句:围绕一个句子写 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 ABB式词语 《早发白帝城》
教学反思 本学习园地,交流了中心句的问题,教学时出示了大量的例文片段,来形象地说明中心句在文中的位置。下面的教学,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还是古诗的学习,都展示了充足的材料和例文,帮助学生更好完成地练习。
136 /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