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初三寒假学生自评自测历史参考答案
1~5 CDCBA 6~10 CDBDB 11~15 ACBDB 16~20 DDBCA 21~25 CADCB 26~30 DBACA
31.(12分)
(1)第一次:意大利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
第二次: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启蒙运动。
第三次:德国完成统一(德意志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每次任答一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2)主要原因:希特勒上台;法西斯政权残酷迫害犹太人;法西斯势力在欧洲的扩张;欧洲面临战争的威胁。(任答两点即可,4分)
(3)原因:移民传统;远离战场;文化包容性强;处于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的上升期;为科学家提供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任答两点即可,2分);
发明:电子计算机;原子弹(任一点即可,1分)
(4)经验:重视对不同领域知识精英的扶持;为人才流动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创造文化包容性较强、能充分公平自由竞争的社会氛围。(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2.(15分)
(1)核心内容:废除农奴制或农奴制改革(1分)。
条件:劳动力、资金(两点,2分)
(2)共同困境:面临外国入侵或民族危机;(1 分)
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结果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分)
中国:进行了洋务运动,但结果却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俄国:新经济政策;(1分)美国:罗斯福新政;(1分)中国:改革开放;(1分)
共同之处:三次改革都将计划经济(国家宏观调控/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都是在维护原有制度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都促进了经济发展;都注重民生。(2分,答出“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即可得2分,其余的任答一点得一分,不超过2分。)
(4)启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国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等等。(2分,任答2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3. (13分)
(1)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
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出现了一战后的暂时相对稳定的时期,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变化:两极格局开始形成。(1分)
原因: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反法西斯战争结束);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苏联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美苏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竞争;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不同;国家利益的冲突。(答出两点即可,4分)
(3)格局:世界局势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1分)
主要因素:大国经济实力的对比或大国之间的关系。(2分)
(4)应对: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初三年级寒假学生自评自测
说明:1.本次考试范围为:世界史+部分中国史 ; 教材:部编人教版
2.全卷共 6 页,满分为 100 分。考试用时为 80 分钟。
3.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用 2B 铅笔把 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5.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30 题共 60 分)
1.破译甲骨文是中华史前文明溯源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学者朱彦民认为:“如果破解了一个甲骨文,就带活了一 大批甲骨文书,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历史。”材料说明了甲骨文( )。
A.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 B.反映了殷商时期的宗教信仰 C.是研究商朝历史文化重要载体 D.是研究中国文字的重要资源
2.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东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时期。孔子与苏格 拉底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杰出的代表,以下关于二者思想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关注自然否定神学 B.都坚持城邦利益至上 C.都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D.都重点关注人与社会
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论证“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的论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国语》中“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B.春秋时期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冉牛,字伯牛
C.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大量铁犁等生产工具
D.史家刘兴林《牛耕起源与早期牛耕》中的论点
4.唐代斗茶之风起源于贡茶之地福建,主要是茶民评比茶叶质量的高低。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 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从此可见( )
A.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5.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 1866 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
A.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 B.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 C.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 D.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6.美国人大卫在《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写道:“如果说中国当时还缺少把美国人赶出台湾的武器,那么他们利用 充裕的人力、他们的独创性和战士的勇敢,在朝鲜半岛与美国人平分秋色。战争结束后每个人都不得不另眼看待这 个正在缓缓升起的东方大国。”材料中大卫的表述表明:( )
A.这场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B.通过战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中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7.一般意义上,古代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被认为是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等古代文明能 够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源自于( )
A.山川河海阻碍了文明之间的交流 B.农耕或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C.各文明早期都处于小国寡民状态 D.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的不同
8.互相学习、充实、传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阿拉伯文化在整个中世纪是一个强势文化,对东西方都产生过
深远的影响,特别是“阿拉伯人点燃了文明之火,照亮了欧洲黑暗的走廊”。材料强调( ) A.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传播使者 B.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有推动作用
C.文化传播实现于国家统治范围内 D.欧洲文明源自阿拉伯及东方国家
9. 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学习“封建时代的欧洲”这一单元时的交流内容,其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灭亡后,西欧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B. 封君与封臣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封建制度
C. 西欧中世纪庄园中佃户的生活来源是“自营地”
D.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中世纪时形容城市的谚语
10.“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通义》,……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界的局限,试图勾 画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 史。”造成“突破”的直接原因是(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开辟 C.工业革命 D.资产阶级革命
11.八世纪时,英王在登基前就宣誓:“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证维护法律”,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 被视为“违法行为”,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这说明英国( )
A.有限王权植根于历史传统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 C.专制王权遭到严重打击 D.法制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12.将《人权宣言》中关于财产权、名誉权等基本人权概念化、具体化。它确保了私人财产所有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确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交易和价值秩序,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维护了法国普通民众的基 本人权。材料论述的是 (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拿破仑法典》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3.“到了产业革命时期,过去被人看不起的工匠成为技术发明的主角,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尊敬……吸引了各阶 层大批有才智的青年人投入到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队伍里。”这段材料可以用来( )
A.阐述工业革命的过程 B.论证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C.说明工业革命的性质 D.解释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4.历史论断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考察而得出的,下列论断:它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层建筑的改革”“它延缓了 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它引发的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这些历史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改革 应该是( )
A.美国南北战争 B.日本明治维新 C.中国戊戌变法 D.俄国农奴制改革
15.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史实与对应的推论表述错误的是 (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B 三角贸易 使美洲丧失了近亿精壮劳动力
C 罗斯福新政 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
D 纳米比亚独立 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16.“……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 1945 年 4 月 25 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唯有我们三国
之间以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的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 的和平。”材料中提出实现“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是基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B.东两方冷战格局的结束 C.西方大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D.二战对人类文明浩劫的反思
17.下图是《新华日报》关于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的报道。该报道出现的历史背景应该是 ( )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
B.七七事变爆发后
C.不列颠之战爆发后 D.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18.“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领导人都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 地都在战后 10 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在战后第二个 10 年中也获得了解放……”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
A.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D.加快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19.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重返一些大学校园,马克思主义文献电子数据也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马克思著作 读书会、马克思秋季学校吸引着求知者的目光。西方社会每遇到一次危机,就会引发一场“马克思主义研究热”。 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深受欧洲民众普遍关注 B.欧洲国家普遍重视马克思主义研究 C.马克思学说在当今仍具有时代价值 D.马克思主义研究热已是学界新潮流
20.有学者说,牛顿力学革命不是牛顿一个人创造的,他是开普敦、伽利略、笛卡尔力学革命的一次大综合。这场 革命不仅在科学上促进“牛顿风格”的形成,还使人类(最先是欧洲)步入了“信奉科学的时代”,该学者意在说 明牛顿力学( )
A.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B.推翻封建神学创世说
C.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 D.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21.在十月革命 100 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说:“1917 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 杂的组成部分。”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俄国革命沦落为一 个令人沮丧的教训”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中比较恰当的是( )
A.三者观点都很客观 B.革命难以塑造理性世界 C.俄国革命影响巨大 D.俄国历史地位争议较大
22.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 国家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材料中的“这种创造”( )
A.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 B.使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始终保持优势
C.使苏联经济持续增长 D.使苏联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工业化
23.九年级学生的历史兴趣小组搜集到了以下资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势力的猖 獗,请你给他们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是( )
A.步入现代 B.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C.经济大危机影响下的世界 D.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资本主义世界
24.将不同类型的史料相互结合、相互印证能促进我们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以下两则史料能印证( )。
1929 年 10 月 24 日,美 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暴 跌,惊慌失措的人们聚 集在位于华尔街的纽约 证券交易所前
A.美国开展了工业革命 B.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 C.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 D.美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对苏联的基本态度如下下表所示
1946 年 1 月 杜鲁门明确表示,“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美国对苏联“不应该再 做任何妥协”。
1946 年 2 月 美国驻苏联代办凯南认为,苏联“在一切认为适时和有希望的地方,努 力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
据此可以推知,当时的美国( )
A.积极推动美苏冷战格局的扩展 B.准备对苏联实施强硬的遏制政策
C.试图借助于战争手段遏制苏联 D.对苏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
26.《俄罗斯方块》是苏联科学家阿列克谢开发的电子游戏,后来风靡西方世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一些人 深信这款游戏是苏联的一个阴谋,其意在让美国人沉迷游戏进而拖垮美国的生产力。这反映出当时( )
A.美国科技超越了苏联 B.科技的竞争是冷战的关键
C.美苏竞争渗透到娱乐领域 D.冷战思维的深刻影响
27 .下图为 20 世纪 60 年代的漫画《自己组队》。漫画所示国家“自己组队”的主 要原因是( )
A. 东西方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B. 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发展 C.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 D. 成员国内政外交趋于一致
28.2020 年 7 月 10 日,在美国宣布退出世卫组织仅仅四天后,欧盟、加勒比和南美国家就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做 出了回应,包括德国、法国、西班牙、巴西和阿根廷在内的 18 个国家外长共同发表声明,称坚决支持联合国,特 别是世卫组织。这反映出( )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B.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 C.美国与盟友的关系彻底恶化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开启
29.下列是当今世界一些国际组织的徽标图案,中国加入的最大贸易组织是( )
30.1990 至 1992 年间,世界各地许多出版商感觉跟不上形势。他们发现有 20 多万个地名索引不得不去掉重排,有 数百万张地图都已过时,而地图出版也不得不由五年一版改为一年一版。出现这种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动 B.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C.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 3 个小题:31 题 12 分、32 题 15 分、33 题 13 分,共 40 分)
31.(12 分)人才流动与科学发展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多次转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 至 20 世纪初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中心 意大利 英国、法国 德国
时间 1540—1620 年 1660—1840 年 1840—1910 年
——摘编自潘教峰《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及汤浅光朝、赵红州等学者的研究成果
(
科
学
家
类别
故乡
成就
奥
托
·
勒维
生
物
学家
德国
诺
贝
尔
奖
得主
阿
尔
伯
特
·
爱
因
斯坦
物
理
学家
德国
诺
贝
尔
奖
得主
卡
尔
·
科
里
夫妇
生
物
学家
捷
克
斯
洛
伐克
诺
贝
尔
奖
得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与材料中三次“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相关的历史事件。(3 分) 材料二:20 世纪 30 年代从欧洲出逃的科学家(部分)
约翰·冯·诺伊曼 数学家 匈牙利 计算机之父
艾尔温·薛定谔 物理学家 奧地利 诺贝尔奖得主
——摘编自张津瑞、林广《地图上的美国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学家逃离欧洲的主要原因。(4 分)
材料三: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欧洲战争前沿的英国只在与战争紧密相关的武器研制领域、医学领域,才向高 水平的流亡科学家们立即提供了继续他们职业生涯的机会。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不仅远离战场,而且本身就是一 个文化包容性较强的自由竞争的社会。当时又处于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上升期,因而往往能为流亡科学家提供 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而大西洋彼岸的其他国家(如加拿大),尽管也有移民传统,但当时只愿接收农场、森林、 矿山和血汗工厂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而不是知识精英。因此,美国能够对那些已经流亡到英国等国的知识难民产 生出越来越强烈的吸引力。
——整理自李工真《世界科技中心的洲际转移》
(3)根据材料三,指出美国为什么对“知识难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2 分)根据所学知识举例重视“知识难民” 给美国带来什么重大科技发明。(1 分)
(4)综上所述,在人才流动上,值得中国借鉴的主要经验是什么?(2 分)
32.(15 分)历史发展中的危机,是险境也是机遇。抓住机遇化解危机,进而推动社会进步,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 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具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 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奴结 婚,也不能干涉农奴的家庭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授予农奴的份地, 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奴只有“永久使用”权。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是什么?(1 分)这一法令为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2 分)
材料二:1853 年,美国佩里将军的舰队出兵东京湾,日本无力抵御它们。十年前,美国人在鸦片战争中,对中国也 曾这样耀武扬威……与中国截然不同的是,19 世纪 60 年代,日本宣告了一个迅速改革和西方化时代的到来。
——史兹·墨菲《亚洲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19 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的相同困境。(1 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困境 19 世纪
60 年代中日两国分别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出现了哪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4 分)
材料三:20 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 20 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 30 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 70 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 21 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3)材料三中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指什么事件?(3 分)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之处?(2 分)
(4)以上国家化解危机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2 分)
33.(13 分)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想要一探究竟,必须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某校九年级(19) 班同学以“风云变化的国际局势”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暂时休整】 材料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过是帝国主义上一轮争夺的总结,下一轮争夺的开始。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不管 是一个帝国主义联盟,还是一切帝国主义强国结成一个总联盟,都不可避免地只会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暂时休 战’。”一旦……他们必将重开争夺之战,那个时候也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寿终正寝之时。
——摘自陶诗永、宋洪章《火山口上的分赃》
(1)材料一中,“上一轮争夺”的指的是什么事件?(1 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暂时休战” 的理解。(2 分)
【分庭抗礼】 材料二:美国势力最难渗透进去的地区是苏联控制的地区……利益的严重冲突终于不可避免了……自由主义和共产 主义是两个世界性的思想体系,互相“排斥”,水火不容……一个国家不站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站在苏联领导 的阵营内,不存在中间道路。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材料二中反映出世界政治格局有何变化?(1 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两国“水火不容”的 原因。(4 分)
【共同发展】 材料三:第一,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国际关系……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即美欧日及俄中等主要国家和战略 区域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第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性主题不会根本逆转……各国战 略将主要着眼于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摘自王逸舟《关于多极化的若干思考》
(3)材料三中,“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格局?(1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决定世界格局的态势”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 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面对纷繁变化的复杂国际局势我国应该如何应对?(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