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8 19: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结合单元内容和语文要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需要理解的两个大概念。大概念一:重温革命岁月,可以培养爱国情怀。大概念二: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可以更好的表现场面的特点。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设计为定格“精彩瞬间”活动分享。本文作为单元内的一篇精读课文,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问题驱动,通过抓关键字词,借助资料,想象画面,定格“精彩瞬间”,体会诗句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比作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至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以此衬托出红军征服高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出了红军对水的征服。这一“暖”一“寒”,既呈现了客观现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出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了长征的最后阶段。“更喜”承接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尽管翻越的是“千里雪”的岷山,但望着风雪交加的道路,想着胜利在望,也不由得“喜”从心生。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预示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笔力雄健,对仗工整,用词精当,仅用56个字,就把长征写得惊心动魄,有声有色,显示出诗人的豪迈之气。课文的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 在雪山中,红军战士相互搀扶,坚强行进,表现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上部以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铺底,毛泽东运笔峻拔,气势磅礴,生动地衬托了诗句中表现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近六年的学习中,基本掌握了看注释、想画面、查资料、抓字品读 等学习方法,也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长征、中国革命历史的文章,在情感上有所沉淀。但本课内容相对于当代的孩子比较遥远,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阅读长征故事,如《老山界》、《大雪山》等;观看纪录片《长征》的第4集“战史奇观”。
预习要求:至少读三遍课文(读熟为止)。第一遍画出生字新词,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工具书解义组词;第二遍读好较长的句子;第三遍梳理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题 5、《七律 长征》 课时 第一课时
成果指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并熟读成诵。 2.通过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补充资料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书写提示”,创作硬笔楷书作品,充实“红色纪念馆”书法展厅。 评估依据: 1.全班共同交流识字,根据学生读写检 查任务完成情况,师生共查。 2.根据学生资料查阅情况、对课文内容的把握以及对词句理解及朗读情况,进行评估和学习性指导。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任务一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活动一:交流毛主席诗词。 历史的车轮已来到21世纪,但中华儿女谁也无法忘却那段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岁月。今天我们来到了长征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们。 说一说:首先来到前厅,看到毛主席头像,学生说一说知道哪些毛主席的诗词。 读一读: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同桌互相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根据评价标准给同桌打打分。 基本表达清楚☆ 表达清楚、语言流畅☆☆ 朗读流利,错误多于2处☆ 朗读流利,错误少于2处☆☆ 朗读流利,有感情☆☆☆
二次备课
任务二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一、体会远征之“难” 活动一:聚焦手书《七律 长征》,了解创作背景。 1.欣赏毛主席《七律 长征》手书,了解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 2.猜一猜书法作品的内容,揭示诗题:《七律 长征》。 3.学生交流对长征的认识,教师补充并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 活动二:诗、书对照,聚焦诗眼。 1.已故著名毛体书法家唐步田先生盛赞毛主席“诗书合璧,双峰并秀”,擅长利用书法的特殊表现手段来体现诗词的内容、意蕴,将两者进行了完美融合。所以,欣赏毛主席的书法作品对于我们理解所写的诗文是有一定帮助的。 2.欣赏毛主席《七律 长征》手书,交流:这幅作品整体给你什么感受?其中哪些字笔画不多,却被写得特别大?(难、闲、后) ①聚焦“后”字,结合创作背景思考:毛主席借“后”字想表达什么? ②聚焦“难”与“闲”,激发探究欲望。毛主席将这一“难”一“闲”写得这样大,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主要围绕这两个字展开探究。(板书:难、闲) 活动三:体会远征之“难”。 在这五个地方,红军到底遇见了什么样的困难?接下来请同学们: 第一步,读诗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思考红军过五岭、乌蒙等五处分别有什么困难,圈画关键字词。 第二步,同桌交流,共同梳理学习成果,选择其中一联准备汇报。 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预设一:跋山之“难”——五岭逶迤与乌蒙磅礴。 ①我找到的关键词是”逶迤”,“逶迤”这个词写出了五岭山的范围广,道路弯弯曲曲延绵不绝的样子,也侧面反映出了红军过五岭时期的艰难。 ②我找到的关键词是“磅礴”,“磅礴”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气势浩大”,体现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也侧面反映出红军过乌蒙山的艰难。 预设二:涉水之“难”——金沙水拍云崖与大渡桥横铁索。 ①聚焦“金沙水拍云崖” 要点:“云崖”的注释是“高耸入云的山崖”,“水拍云崖”说明金沙江水流很急,才会拍击崖壁后溅起很高的水花。大部队要过金沙江自然是难上加难。 ②聚焦“大渡桥横铁索” 要点:“桥横铁索”对应的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大渡河水面宽阔,几万大军无法在短时间内利用船只过河。只能夺下大渡河上唯一的铁索桥——泸定桥。敌军提前抽走了桥面的木板,留下13根光溜溜的铁链。桥对岸,敌人以机枪、炮兵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战斗非常激烈。 凡是有关长征题材的电影,都会出现飞夺泸定桥的片段,咱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点拨:当我们读的时候表示喜悦,暖的声音可以上扬一些,铁索寒呢?低沉,谁来试试? 预设三:踏雪之“难”——岷山千里雪 要点:“千里雪”说明岷山是绵延千里的雪山,终年积雪不化。 同学们,与自然抗争,与敌人周旋,红军的长征真是难于上青天,难怪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中把“难”字写的这么大,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首联。 基本表达清楚☆ 表达清楚、全面,语言流畅☆☆ 表达清楚、全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达见解比较独到深刻☆☆☆ 主动学习☆ 有独立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表达见解比较独到深刻☆☆☆ 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 表达得当,流畅☆☆ 学生朗读正确,且有节奏感☆ 学生朗读正确、有节奏感,且感情恰当。☆☆
二次备课
任务三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一、感悟红军之“闲”。 活动一:自主学习,理解“闲”字。 结合工具书,理解“等闲”的意思。 自主学习。这份“只等闲”的态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学习活动:小组讨论,哪些字词能体现红军把长征当作“等闲”之事,记录在词卡上。 活动二:小组汇报,指导朗读。 1.①直接描写——“更喜”和“尽开颜”。 ②间接描写——“细浪”和“泥丸”。 点拨: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是长征途中实际存在的困难,而“腾细浪”“走泥丸”则是毛主席采用新奇的比喻、大胆的夸张在表达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情感,这就是“革命浪漫主义”。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正是毛主席诗词的一大特点。 活动三:回扣“闲”字,体会红军形象。 从这个大大的“闲”字中,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基本理解词语意思☆ 正确、流利表达自己的理解☆☆ 正确、流利表达自己的理解,且独到深刻☆☆☆ 基本理解词语意思☆ 正确、流利表达自己的理解☆☆ 正确、流利表达自己的理解,且独到深刻☆☆☆
二次备课
任务四 学习活动 学习评价设计
师生诵读,致敬峥嵘岁月。 二、走进创作厅,书写心中楷书。 活动一:走进朗诵厅。 朗诵厅的大幕已为我们打开,这样的一群红军战士,让我们用诵读向他们致敬。 指生读,生齐读,师生配乐读。 2.可歌可泣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毛主席为什么单单就选中了这五处呢? 要点一:诗歌的篇幅有限,只能选择典型而又具有代表性的素材,这五处均是天险,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要点二:首联用“山”和“水”代表长征中的“难”,后面选择的事例分成了“山”和“水”这两个维度,与之典型对应,形成了面和点的匹配。这种写法叫做点面结合。 活动二:长征路线寻奥秘。 点拨:(出示长征路线图,闪动: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岷山)发现什么了? 是按照顺序写的,这一个个点不仅体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彰显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而且还串起了红军的“长征之路”。 活动一:手写心中的楷书作品 参观长征纪念馆已接近了尾声,最后走进创作厅。今天我们以七律长征为内容创作一篇硬笔楷书作品,以诗词为内容创作楷书作品我们早就学过,谁来说说有哪些注意事项? (竖着写的时候从右往左写,字的大小要一样, 题目大一些 落款小一些,左右要对齐,上下要对齐......) 以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为内容创作一幅硬笔楷书作品。 正确朗读诗词☆ 能够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意☆☆能够想象交流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 积极思考☆ 结合思考,找到发现☆☆ 结合思考,找到发现且表达准确流畅☆☆☆ 积极发言,表明观点☆ 积极发言,表明观点得当、流畅☆☆ 书写认真、正确☆ 字体美观,格式规范☆☆
二次备课
知识结构或思维图示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五岭 逶迤 点面结合 乌蒙 磅礴 腾细浪 走泥丸 金沙 水拍云崖 难 闲 喜 大渡 桥横铁索 尽开颜
要素检索 1.《七律长征》是一首 律诗,作者是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 在 途中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歌颂了红军战士的 精神。 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 ,用“泥丸”来比喻 。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 的英雄气概。 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表达了红军 ,“寒”字表现得红军 。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