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4课背诵清单:
1、汉初统治者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
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对内:政治+经济+思想;对外)
3、光武中兴(光武帝改革措施);
4、两汉文化(读熟)
5、外戚宦官专权的实质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民族交融:
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局面。魏蜀吴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后重又陷入分裂。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在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增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西晋(266-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宋
北魏
梁
齐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魏
220
蜀
221
吴
229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220—589)
三国与西晋
魏
蜀
吴
220年,曹丕,洛阳
221年,刘备,成都
229年,孙权,建业(今南京)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三国鼎立
西晋
统一
(一)三国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此战为而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221年,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222年十月,临江拒守,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 ,成为独立的吴王国,和曹魏、蜀汉三足鼎立。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改年号为黄龙 。九月,迁都建业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中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公元229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东吴称帝后,正式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66年,西晋建立,曹魏灭亡,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西晋迅速衰亡的原因?
材料一:晋武帝担心自己“禅代”的故事重演,再加上他认为曹魏政权不长久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基于这些原因和考虑,便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为王。共分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
——杨术辉《西晋八王之乱与士族关系研究》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
——何兹全 张国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太傅何曾)“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其子何劭)“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惠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
材料三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统治集团腐败与统治者昏庸无能
分封宗室
八王之乱,造成国力锐减
五胡内迁,卷入内战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晋惠帝时期,西晋一批宗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由宫廷政变演化为内战(“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边族内迁
西晋
灭亡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鲜卑族、匈奴、羯、氐、羌等族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他们受到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压迫。
五胡内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民族交融 + 民族矛盾
(二)西晋
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与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一、东晋士族专权
背景:曹丕颁行 九品中正制 以选拔人才。
以家世、道德、才能评定资品,分为九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材料一:“士族的发展似乎可以从两方面来推测,一方面是强宗大姓的士族化,另一方面是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再转而扩张家族的财势。这两方面在多数情形下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循环。所谓士族化‘便是一般原有的强宗大族使子弟读书,因而转变为士族’”。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发展:东晋时期,士族成为政权的主要支柱。
门阀政治
君弱臣强
“王与马共天下”
衰落:争权夺利、人才凋零,皇帝排抑士族势力
材料:“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一、东晋士族专权
背景:①九品中正制是士族政治的保障。
②土地兼并严重,庄园经济的形成
材料一:(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 ,亩直一金。 ——《宋书》
材料二: (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
——《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
材料三: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四 “南方民族大融合后,使得至少有数百万劳动力加入封建经济体系,以及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得到开发,这是隋唐以后我国古代经济区重心开始由北向南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五 东晋南朝的历代统治者…以农业是否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还特别注意流民的安置和小农因破产而再流亡的问题。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劳动力与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4.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安抚流民。
探究: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
二、东晋与南朝
经济重心南移
江南开发的成果:
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明显进步。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融合(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②影响了政治格局,促成了南北抗衡的政治局面。
十六国与北朝
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4世纪下半叶
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苻健称帝建立前秦,苻坚时期进入鼎盛)
淝水之战
建立者:内迁少数民族
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打破原有民族布局,缩小差异
民族交融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迁都原因:
①平城气候干旱,环境较恶劣,不利于经济发展;
②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北朝的建立与发展
孝文帝改革
北魏政权是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材料五: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魏晋·王肃《悲平城诗》
内容:
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改籍贯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
定门第等级,鼓励通汉婚
用汉官
鲜卑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元氏
丘穆陵氏 穆
步陆孤氏 陆
贺赖氏 贺
独孤氏 刘
贺楼氏 楼
切忸氏 于
纥奚氏 嵇氏
尉迟 尉
孝文帝改革
评价
积极性:
局限性: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北魏、西魏、东魏、北周、北齐五个朝代合称为“北朝”
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
589年隋灭陈 统一全国
课后小结
民族
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OPTION 01
OPTION 02
OPTION 03
割据混战
南北对立
政权更迭
门阀政治
人口南迁衣冠南渡
江南开发
技术进步
政治
经济
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整理
三国时期,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西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内迁(五胡乱华)
东晋至南朝,山区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
十六国政权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布局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民族交融方式:民族迁徙、战争、友好交往、汉化改革、和亲会盟、边境贸易、国家统一
提问清单:
1、东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结果及影响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默写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