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要点全解
1.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见教材第5页)
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的时候,声音消失。
2.我们是怎样发声的?(根据教材第5页概括)
解答: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一、填空题
1.“拨动钢尺”“敲击音叉”的实验告诉我们:钢尺和音叉因________发出声音,当钢尺和音叉停止________的时候,声音消失。
2.人在发声说话时,用手轻摸脖子上的喉结,能感觉到________。
3.竖笛发出声音是因________而产生的;用力将钢尺弯曲,钢尺没有发出声音,这是因为钢尺没有________。
二、选择题
1.演奏会上,一曲由钢琴伴奏、百名少年儿童演唱的《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宏、荡气回肠,使在场观众动容。
(1)演奏会上的钢琴声是由( )振动产生的。
A.琴弦
B.电波
C.喇叭
(2)黄河中游有个著名景观——壶口瀑布,瀑布所发出的声音是由( )的振动产生的。
A.水
B.空气
C.河岸
2.用嘴对着装有一半水的瓶子的瓶口吹气,我们听到了声音,主要是因为( )。
A.水振动发声
B.瓶底振动发声
C.瓶内空气振动发声
3.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它们在飞行时因( )而产生的。
A.翅膀的振动
B.嘴巴的张合
C.头部的转动
4.下面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B.让一个物体慢慢地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慢慢地消失了
C.物体只要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三、简答题
1.小提琴的声音悠扬悦耳,听起来会让人感到非常舒畅。在演奏中,如果要使小提琴的声音立即停止,该怎么做呢?说出理由。
四、实验题
1.实验一:将纸屑放在鼓面上,用鼓槌敲打鼓面。
(1)我们会看到________,会听到________。
(2)用手按住鼓面,鼓停止发声,是因为________。
2.实验二:两个人一起用食指将橡皮筋勾住、拉伸,然后拨动橡皮筋。
(1)我们会看到________,会听到________。
(2)停止拨动橡皮筋,会发现:________。
(3)由以上两个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________而产生的。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振动 振动
2.声带在振动
3.竖笛内空气振动 振动
二、选择题
1.(1)A
(2)A
2.C
3.A
4.B
解析:物体之所以会发出声音,是因为产生了振动,所以A项说法错误。物体只要停止振动,声音也会随之消失,所以B项说法正确。人耳听到的声音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所以C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三、简答题
1.只要停止拉琴弦,并用手按住小提琴的琴弦,不让琴弦振动,琴声就会立即停止。这是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会消失。
四、实验题
1.(1)鼓面振动起来,纸屑在鼓面上跳动 “咚咚”的响声
(2)鼓面停止了振动
2.(1)橡皮筋振动起来 “嘣嘣”的响声
(2)橡皮筋逐渐停止振动,响声逐渐消失
(3)物体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