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1-01 12:0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
年 级 主备人 所在学校
单 元 课 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所蕴涵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导入新课,破题解疑; 初读课文,指导自学;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破题解疑1.(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板书“鹳雀楼”,指名读。2.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学生在课前已预习,鼓励学生说。 (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3.介绍作者王之涣。4.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指导自学1.小朋友,学习要讲方法,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呢?(出示自学方法)(1) 把生字表上的生字拼拼读读,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把生字放到诗句里里,将诗句读通顺。(3)两个人一组,一行一行读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诗句里哪些字词图上有,两人还可以商量商量,看图讲讲,什么意思。2.学生自学。3.检查自学情况。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指导学生读诗(1)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2)自由读。(3)指名读。2.精读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结合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3.精读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结合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4.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感情(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2)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放眼望去,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4)小组内互相描绘。(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5.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6.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欲、楼、目、入小组合作学习生字。2.大组交流,指导比较“人”和“入”,指导“欲”和“楼”的笔顺3.学生描红探究生字的书写。4.学生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五、布置作业1.练写生字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3.找一找王之涣还写了哪些诗,读读背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检查复习,巩固旧知;情景交融,描绘画面;指导书写,掌握生字;拓展训练,积累知识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巩固旧知1.指名读诗,读出诗的节奏2.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出示生字:更、穷、依、雀小组合作学习生字2.大组交流,“更”的读音;“依”和“衣”的比较;“雀”的部首。3.学生描红探究生字的书写。4.学生完成《习字册》,教师巡视指导三、拓展训练,积累知识拓展一:1.读一读,找一找(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2.说一说,画一画(1)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2)根据诗意和找出的词语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4.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拓展二:赏析王之涣的另外两首诗:《送别》和《凉州词》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四、布置作业1.默写古诗2.背诵王之涣的《送别》和《凉州词》板书设计:登鹳雀楼看到:白日 尽 黄河 流想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这首诗大部分孩子已经接触过,所以揭题时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举一反三,为今后自学古诗做好铺垫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初步理解诗句。从把握诗的节奏入手,有利于正确读文,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反复朗读启发想象,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生字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要有重点地指导。作业紧扣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采用读、找、议、想、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进一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如课上时间有限,可以放在第一课时的作业中完成,第二课时展示。)课内更多的是方法的授予,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课外阅读。
教后反思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性资料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优秀课例:
登鹳雀楼(教学片段)
1.学习第一行诗句
(1)请小朋友轻轻读一读第一行诗句,一边读一边看书上的插图,看看哪几个字图上有,想想是什么意思,所以这次读的要求是: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白日依山尽。(卡片出示)
(日:太阳;山:连绵起伏的群山)
a、“日”是太阳,那么这时候太阳怎样了呢?“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呢?现在老师请电脑博士帮帮忙,让太阳动一动,大家仔细看,太阳怎样了 。(显示:太阳慢慢落下来)
b、小朋友,你们看到太阳怎样了?对,太阳靠群山慢慢落下去了,最后看得见吗?看不见了 ,就是:尽:完了。
C、小朋友,太阳 每天什么时候下山的?对傍晚,傍晚时太阳下山了。诗中的“白日”就是指“傍晚的太阳”。
d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呢?(傍晚的太阳慢慢的落下去不见了。)
(3)指导朗读
小朋友,太阳地慢慢地落下去的,那么这行诗句,特别是“依山尽”该怎么读呢?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各人自己读读,一边读一边要想象太阳慢慢下山的情景。
各自练读,范读、跟读
过渡:小朋友,用“看图读,想意思”的方法学会第一行诗句,下面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行诗句。
2.学习第二行诗句
(1)各自看图读,想意思。
(2)理解:黄河入海流(出示)
a、诗句中哪个词图上有,什么意思,谁读懂了?对,这就是黄河,鹳雀楼就在黄河边上。
b 、小朋友,黄河水是向前流动的,它流呀流,那么,它流到哪里去了呢?黄河水流到大海里去了,这就是“入海流”。那么,“入”什么意思?(“进”的意思,仔细看看,“入”怎么写?一撇一捺是个“人”,与“入”比较。)
(3)指导朗读
a、小朋友,黄河水流向大海,那黄河水怎么流向大海的呢?流向大海是怎样的气势呢?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听听,看一看——(电脑显示)
b、小朋友,你们在黄河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刚才我们听到了黄河滔滔的水声,看到了黄河奔腾不息滚滚向前,这就是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要读得高昂一些。)
c 、各自练习,范读,跟读
3、小结:现在我们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遍,一边读一边要想象太阳慢慢落山的情景和黄河流向大海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