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主题:泡开“诗家语”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主题:泡开“诗家语”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8 12:0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古代诗歌创作时代之久远,场景之陌生,意向内涵之丰富,语言之凝练,情感之复杂,技巧之多样......诸此种种,导致了对古代诗歌阅读的障碍。
正因如此,要想读懂古代诗歌,品味到诗香,就应如沸水泡茶一样,需要“诗语的散开”“思维的发散”“场景的联想”等。
一言以蔽之,读诗须具备思维的宽度。
泡开“诗家语”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帝国已然破败,唯有山河在,三月的绿色海洋覆盖了街道和广场。
艰难时事,泪洒花间,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
塔楼与垛堞,倾诉着火的言语,家人的书信堪抵万金。
搔首时,才觉细细的别针,别不住稀疏的白发。
——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所译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当沉睡的明月从海水中苏醒
遥远的你 遥远的我 遥远的他
便将思念遥望
遥遥的夜
你可曾听到佳人幽幽的哀怨
你可曾看到披衣徘徊的孤影
久久无定
当明月充盈了满屋满庭院的落寞
当露水打湿了所有的想念
我愿捧一簇月光
与你梦中相见
悟道诗 某尼(宋)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费尽了时光寻找——
盎然的春意
却见不到春的踪迹,
脚下的芒鞋
已踏遍了——
笼罩在山头的白云。
重返家园
将梅花拿在手指间轻转
偶然一嗅,
哎!禁不住暗笑自己——
就在这眼前的枝头上
春意正热闹十分。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因此,古代诗词鉴赏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诗家语的特点以读懂诗歌,否则就谈不上鉴赏。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6、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7、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8、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初识“诗家语”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辛弃疾)
注:风流:高洁宏远的风度和志趣。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
按句意实为“看(君)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作者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杜甫
春来水涨,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如天上坐船,似雾中看花”。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
煮芹烧笋饷春耕。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注意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
补充省略!
还原语序!
读诗思路:
重要词语!
诗歌语言主要特点:
读诗歌,要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诗歌的)大意: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2、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3、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7、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8、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9、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如何读懂一首诗歌?
1、知晓“活用”,还原词性。
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3、注意“省略”,补足成分。
4、留意“空白”,补足空白。
5、分析“用典”,理解用意。
城 隅 钱载
城隅南去独西东,畦菜墙桑取径通。
老妪古祠杯珓火,群儿高阜纸鸢风。
晚来芳草欲争绿,晴杀杏花难久红。
得半好春闲里过,浊醪láo能醉与谁同?
【注】杯珓jiào:用木片或竹片制作的成对的掷地问卜的用具。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独自一人沿着东西方向的小路走动,小路与菜畦、桑地相连。
B.颈联抓住仲春时节的风物特点,描写了芳草争绿、杏花凋零的景象特征。
C.尾联点名时节,以一个问句结束全诗,“与谁同”与首句的“独”遥相呼应。
D.从交代地点、行动写到人物活动和景物特点,最后写游罢归来,诗脉清晰。
15.颔联在词语组合、句式特点和意象呈现这几个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城 隅 钱载
城隅南去独西东,
畦菜墙桑取径通。
老妪古祠杯珓火,
群儿高阜纸鸢风。
晚来芳草欲争绿,
晴杀杏花难久红。
得半好春闲里过,
浊醪láo能醉与谁同?
【注】杯珓jiào:用木片或竹片制作的成对的掷地问卜的用具。
首联:城边大路向南,自己却独自往东西方向走动,这里的菜畦和桑地都有小路可通。
颔联:古祠庙中,有老妇人在烧香、烧纸,她掷着“杯珓”,在火光中求神问卜;高地上有儿童们在趁着春风放风筝。这一联全用名物性的词语组成,没有用形容词或动词构成谓语,却能独立成句。
颈联:从第七句看,这首诗大约写于二月中旬,那几天大概天气连续放晴,所以仿佛“芳草”也要到傍晚才能“争绿”;杏花呢?缺少春雨滋润,看来更像快要衰谢。
尾联:春光过半,游罢归来,孤单寂寞,即使要喝酒也无人作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