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8 14: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积累文言知识。【重点】
2.反复诵读诗歌,理清诗人游天姥山的线索。
3.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体味诗人情感与人格。【难点】
情境导入:
播放电影《长安三万里》李白的视频片段
知人论世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别称诗仙,谪仙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风: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语言新奇,风格浪漫。
三、文体知识
“古体诗”和“吟”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或七言,也有以五言或七言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不限,用韵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篇幅较长。(本诗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属古体诗。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自由,节奏多变,有四字、五字、七字等句式。如《游子吟》《苦吟》。
四、感知体验:
解题
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所梦内容
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主要表现在诗
句节奏的多变。也由诗人情绪决定。
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
2.听读诗歌,注意正音,节奏。(视频范读)
天姥山 瀛洲 天台山 剡溪 渌水  
著殷岩泉   澹澹  訇然       
诗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向朋友告别的?
——借“梦游天姥”及抒发梦后感慨的方式
4.文言知识
(1)重点字词:之、列、忽、事
(2)词类活用
1.云青青兮欲雨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对此欲倒东南倾
4.古来万事东流水 5.栗深林兮惊层巅 6.天姥连天向天横
(3)古今异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2.云霞明灭或可睹 3.渌水荡漾清猿啼
4.迷花倚石忽已暝 5.熊咆龙吟殷岩泉
五、交流体验:
1.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何从“瀛洲”谈起?
明确:衬托,以虚衬实。
增添天姥山神话色彩,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五岳、赤城、天台。
衬托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3.填空
入梦的原因是“海客谈瀛洲,……对此欲倒东南倾”
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
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整理归纳诗歌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中的想象、对比、夸张、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重点】
2.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重难点】
3.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和苦闷心情,体会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难点】
一、情景导入 :
1、齐声诵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感知体验——概括全诗脉络
入梦缘由 梦游历程 梦中仙境 梦中惊醒 梦后留别
三、交流体验
(一)阅读诗歌第二段,思考问题:
1.以时间或地点为序,指出这部分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双音节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月夜飞渡图——意境:清幽宁静 感情:愉悦神往
登山奇观图——意境:雄奇壮美 感情:迷醉神荡,乐而忘返
山中夜景图——意境:险怪阴森 感情:悸动惊恐
洞天奇景图——意境:光辉灿烂、富丽堂皇、热闹盛大、和乐融融
感情:惊叹艳羡,令人神往。表现了诗人极度兴奋愉快的心情。
梦惊神伤图——梦境消失,失意留恋,痛苦惆怅
就整体而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诗人的心情如何?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
诗人徜徉其间,心神完全被奇特之景所吸引, “心颜”大开,幸福无比。
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之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自由的追求。
、齐读第三段,解梦
如何理解诗人的梦境?
对于此诗中的梦境历来众说纷纭,有美梦说,有恶梦说,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说出理由。
(2)诗人借助这个梦境,想表达什么?
前两层是现实的写照,后一层是反衬现实的丑恶。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对神仙仙界的向往。
2.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梦境?
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虚构的梦是现实的写照。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谈谈,你觉得李白为何会有这样的梦境?此梦与其经历是否有某种契合?
“诗仙”生平:
15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24岁 仗剑出蜀,漫游求仕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62岁 病逝当涂,诗仙飞化
天宝元年(742),四处游历二十几年的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在金銮殿上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既“降辇步迎”、“御手和羹”,还赐官翰林待诏,可谓是“一夜飞渡”。李白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愿望也像向往名山一样梦寐以求。朝堂景象何等壮观,不正是李白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志得意满的反映吗 能够伴驾并记录君王的生活,李白深感荣幸。不羁的李白也许是兴奋过度了,非但没有觉察,反而以此为傲,他敢让杨贵妃为他捧砚磨墨,让高力士扶他上船为他脱靴,还对皇帝的女婿不敬等,这些疯狂不要命的行径自然使李白成为朝中诸权贵的眼中钉。最终唐玄宗来了个“赐金放还”。
随后李白继续游荡游冶,一段时间后来到了东鲁,从东鲁开始游吴越。本诗正是写于此时,诗中梦境,正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诗人自己之前经尤其是在长安生活的变形,也是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投射,决不事奉权贵而让自己内心不开心,决不以自由换取名利。
历来评论家都认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两句是全诗的诗眼,表现诗人什么性格和精神?点亮了全诗怎样的主题?
用浪漫艺术追求理想人生以不屈傲骨维护独立人格
点亮了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
拓展延伸
1. 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消极避世、向往自由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讥讽现实的思想。你怎么看?
2.梦在文化中的特点。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是一场大梦醒来发出的感慨。
在中国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梦”的反映。周公解梦、黄粱一梦当然还有我们今天的中国梦。梦可以是内心的投射、或者虚幻无常的象征,也可以是对未来的期许。
黄粱一梦:比喻虚幻的梦境和不可实现的欲望。
庄生梦蝶: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变化着的,人生也是这样不停变幻着的,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红楼梦、南柯一梦。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将诗歌改写成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