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教学课件(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7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教学课件(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27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8 15:2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播放视频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梳理明朝的对外关系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观察郑和下西洋的线路图以及明朝形势图,认识郑和下西洋的主要成就和伟大创举,了解这一时期疆域与版图。
2 、史料实证:阅读明朝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了解明朝对边疆的经略政策。通过阅读明朝政治制度相关的史料,掌握明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3、家国情怀:感受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确立多元一体的民族观念和民族认同感。

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

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

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
目录

小结
第一篇章
朝堂上的大明——集权与专权
“火烧庆功楼”是一则民间传说故事,史书并无记载,民间传说故事的史料价值如何?
民间传说是一种口述史料,大多是经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但在传说中,往往也会有大量捏造和虚构的情节。
这一事件广为流传,是因为朱元璋集权、专权形象深入人心。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感受一下吧~
一、明朝建立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明朝那些事》
1、建立政权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江苏南京),国号大明。
2、完成统一
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政治制度改革
1、废除宰相制度
(1)原因
朱元璋在14世纪成为中国的国君。其既从极为卑微的地位而登九五之尊,他也只有大刀阔斧地行事。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比喻时间极短)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思考:朱元璋进行了哪些政治制度改革?朱元璋为什么要废丞相?废相之后就真的“稳当”了吗?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①历史原因:前朝丞相权势
过重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废行省设三司
,相权扩大。
③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
权擅政。
④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
胁皇权。
根本目的:加强皇权






皇帝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①加强皇权,绝对皇权,存在皇帝独断的弊端。
②政务繁忙,效率低,易决策失误。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试问当时诺长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经皇帝批核,这当然很困难。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二、政治制度改革
1、废除宰相制度
(2)影响
南京明孝陵
南京明城墙
2、设立内阁
(1)设立:明成祖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
(2)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秘书机构
二、政治制度改革
皇帝
票拟
审定后由太监朱笔抄出
批红
施行
部分奏章
内阁
墨笔拟出处理意见
阁臣
太监
相互牵制
首辅权压众臣
太监乱政

①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②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明太祖
明成祖
明仁宗
明宣宗
设置殿阁大学士,备顾问
殿阁臣僚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
六部尚书、侍郎兼任大学士,阁臣权势日重
票拟开始出现
奠基时期
确立时期
发展时期
播放视频
2、设立内阁
(4)特点
比较项目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点 不同点 权力来源
任免
职权
对君权影响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制度赋予、法定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咨询机构,无决定权
经皇帝与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决定
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不能制约君权
二、政治制度改革
张居正,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是神宗的师傅,而且又是内阁大学士。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去世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恢复名誉。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大学士叶向高)
①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②内侍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统领百官,无决策权。
3、宦官专权
(1)原因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
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
批红的权力;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二、政治制度改革
明宣宗
明太祖
明成祖
在宫内铸铁牌禁止内臣干政
家奴可靠,开宦官干政之端
司礼监
东厂
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司礼监、内阁大学士,内外相维”
3、宦官专权
(2)表现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
有权逮捕、施刑。
(3)实质
宦官无法制约皇权,必须依附于皇权,实质是专制皇权的强化。
(4)影响
政治日益黑暗,社会矛盾加剧
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二、政治制度改革
第二篇章
世界中的大明——辉煌与危机
(郑和)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海外华人 序言》
一、辉煌:郑和下西洋
1、时间:15世纪前期
2、概况: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4、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5、实质:朝贡贸易
郑和航海路线图
政治目的>经济目的
(郑和下西洋)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字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出其右。
—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越南
泰国
印尼
马来西亚
印度
非洲
阿拉伯
6、影响
积极:
(1)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
消极:
(2)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思考: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朝贡贸易:是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一、辉煌:郑和下西洋
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郑和舰队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
——吕思勉
二、危机:沿海侵扰
1、日本海盗侵扰东南沿海:
元末起,倭寇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2、民间海禁:明前期,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海盗、奸商与倭寇勾结,对东部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明】谢杰《虔台倭纂》
二、危机:沿海侵扰
3、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在福建、广州与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西二洋”。万历十七年(1589)规定,每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加。
——王天有、高寿仙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隆庆开关)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市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其殆天子之南库也。
——《东西洋考》周起元序
禁之太严,奸民势穷, 必至为盗。自纳饷过洋之利开, 豪狡之徒咸趋利畏法。故海澄之开禁,凡以除中国之害也。
——谢杰《虔台倭纂》
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澳门大三巴牌坊
4、欧洲殖民者入侵
(1)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3)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二、危机:沿海侵扰
沿海形势的另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诸国开始向东发展,较早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澳门古称“蚝镜”,后“蚝”雅化为“濠”,遂称“濠镜”。“蚝”以海滩盛产蚝(牡蛎)而得;“镜”乃半岛海湾波平如镜之故。
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葡萄牙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鸦片战争后,葡萄牙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岛和路环岛。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北京条约》,塞进了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的条款。
4、欧洲殖民者入侵
西方殖民者的活动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给中国沿海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危机。然而,危机中的大明也开始了解西方。
二、危机:沿海侵扰
佛郎机炮
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 亦不知其国何名, 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者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利玛窦与徐光启
《坤舆万国全图》
第三篇章
一统下的大明——治边与易代
明廷允许萄人租借澳门......是对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认识不足,而视北方民族为主要威胁,以防北方民族为主。
——刘祥学《从明朝中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窃占澳门得逞的原因》
大明统治者更在意的似乎是内陆边疆,朝廷希望通过对内陆边疆的治理来实现其“天下一统”的愿望。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还命人创作《大一统颂》。那么,大明王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呢?
一、内陆边疆
明朝形势图1433
阅读教材74页思考:明朝是如何处理东北、北部、和西南方向少数民族地区的?
1、蒙古
元朝灭亡后,草原蒙古人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明朝重新修筑长城抵御其南下。
瓦剌曾俘虏明英宗,并包围了北京。
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之变的惨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瞻基那些能干的老臣和经过调整完善的社会制度,几乎无力阻止这一惨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土木之变是宣德时期政治隐患(边疆、武备、阉祸)的总爆发,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剧,也是瞻基个人的悲剧。
——赵中男
一、内陆边疆
2、乌斯藏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
明廷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元朝时期,在西藏地区的政区名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乌思指前藏,包括今拉萨和山南地区;藏指后藏,为当代喀则地区;纳里即阿里,速古鲁孙意为三部(即古格、卜郎、芒域),纳里速古鲁孙指藏北高原阿里地区。
明朝遵行政教分离原则,改变了元朝将西藏宗教和政治权力集于一人、一家、一派的局面,保证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之间近300年的政治稳定和联系畅通。确定藏族地区的都指挥使司、卫、所的行政体制后,陆续委任藏族首领担任都指挥使司和卫所的官职。
《噶玛巴为明太祖荐福图》
永乐帝赐予活佛御剑
永乐年间,朱棣派兵巩固边疆,加强与四方之间的联系。为巩固西藏,永乐大帝赠给了西藏活佛一个宝剑。后被英法联军夺走,如今在英国博物馆展出。
一、内陆边疆
3、女真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4、影响
(1)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2)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都司设立促进了该地区各族的往来和联系,同时加强了明朝对奴儿干地区的行政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建州女真(满洲)八旗制度
二、明清易代
1、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3、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4、击败农民军余部、明朝残余势力,确立全国统治。
第四篇章
小结
轰轰烈烈的大明王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仍然没有选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因此,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有优患意识,正如《左传》所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明朝与蒙古
三种边疆关系:
明朝与西藏
日本倭寇
欧洲殖民者
明朝与女真
一次壮举 郑和下西洋
明太祖
1616年
明成祖
1368年
明中期
1644年
明朝建立
废丞相
设立锦衣卫
修长城、迁都北京
设内阁、设东厂、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获得
澳门租住权
东北女真组建立大金政权
两大中枢制度变化:
废除宰相制度
建立内阁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1624年
荷兰占据台湾
1636年
清朝建立
清军入关
沿海形势
明朝灭亡
两种外部侵扰势力:
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