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 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8 15:2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第一目,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外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状况对比,即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二目意在说明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大致经过、战败的结果与影响。第三目,体现了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诸多努力。三个子目逻辑联系紧密,以唯物史观透视当时的世界形势,说明中国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
1.学生解读文本资料,知道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状况的差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的历史核心素养。
2.根据图片、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概括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核心素养。
3.学生通过学习知道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主要功绩,感受伟人心志,培养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不平等性质,中国社会的变化。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并讲解中国近代史分期时间轴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断线,学生知道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通过具体历史分期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条件下,中国社会内部怎样产生了新的阶级,各个阶级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阶级斗争的形势是怎样发展的。
教师也可使用“鸦片战争”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鸦片危害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工业革命后的半个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占据主导地位。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当时的英国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代议制,经济基础方面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军事力量上,船坚炮利,战斗力强;思想观念上主张自由主义、对外扩张;外交政策是殖民扩张;从综合国力角度是个世界强国。
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而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依然顽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军事装备陈旧,军纪败坏;思想观念闭目塞听、愚昧无知;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综合国力表现在日趋衰落。
中英之间的贸易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了改变贸易间的不平衡,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
教师出示图表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图表对比,让学生知道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日益激烈,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都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特别是英国掌握着世界资本主义的霸权,鸦片战争由张英国发动是必然的。由于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封建皇帝面对英国的侵略手足无措,清政府被英国打败也是必然的。
二、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
(1)鸦片走私
鸦片战争前,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 由于鸦片价格高,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不断增加,中国大量白银开始流向国外。道光七年至十年平均每年白银流出358万两;道光十二年至十四年平均每年白银流出548.2万两。据统计,从嘉庆五年至光绪二十一年(1800-1895)的95年中,流出的白银达22亿两。
为此,林则徐上道光皇帝“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2)虎门销烟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清政府禁烟的决心。
(3)鸦片战争原因
英国鸦片贩子认为中国的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宣布对华发动战争。因此,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英国希望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鸦片战争过程
①第一阶段:1840.6-1841.6
1840年6月,英军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林则徐在广东沿海军民的支持下,军事上做了充足的抗敌准备。英军见广东无隙可乘,就沿海北上,进攻厦门。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军击退了敌人。
英军北上攻陷定海,然后继续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等无理要求。道光皇帝立即派直隶总督琦善和英军谈判。琦善向英军侵略者保证,只要英军退回广东,请政将一定要惩办林则徐。英国侵略者得到这个保证,撤兵南下。道光帝认为琦善退敌有功,就把林则徐撤职查办,改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和英军谈判。琦善到达广州竭力主张妥协投降,拆去珠江口木排铁链,撤销一切防御设施,解散林则徐招募的水勇。1840年底,双方开始谈判。
正在这个时候,英军突然以武力相威胁,琦善被追屈服,擅自允许英国选择“一处地方寄寓泊船”。
1841年1月,英国侵略者不经过清政府同意,派兵武装占领香港岛。琦善的妥协行径,道光帝认为有损清政府的尊严,决定对英作战。 1841年2月,英军再次进攻虎门。最后炮台失陷, 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②第二阶段:1841.8-1842.8
1841年,英国政府决定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东南沿海一带英军先攻陷厦门,然后第二次进攻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等率守军英勇抵抗,激战五昼夜。最后葛云飞等中炮牺牲,定海陷落。第二年6月,英军进犯长江口的门户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年近70,坚守炮台,指挥战斗,最后多处负伤,血染战袍,英勇牺牲。英军占领了宝山和上海。接着,英军进攻镇江。镇江守军同数倍于己的侵略军英勇激战,终因寡不敌众,镇江失守。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教师此处也可选择播放“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或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第一鸦片战争概况,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5)鸦片战争结果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
——林则徐致友人信
通过材料分析出军事落后。
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通过材料分析出政策落后。
(6)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的代表到停泊在南京城外长江江面的英国军舰上,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知识拓展】《南京条约》危害
清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危害是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元,危害是加重人民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但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危害是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知识拓展】《虎门条约》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补充条款,主要内容为:
1.英国取得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中国政府将来如给予其他国家任何权利时,英国都可以“一体均沾”。
2.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永久居住。
【知识拓展】《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清政府同英国在虎门签订了南京条约补充条款——《五口通商章程》,属于《虎门条约》的附件,主要内容为:
1.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2.规定海关税率相当于值百抽五。
(7)第一次鸦片战争影响
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领土领海主权、司法权和关税权等主权被破坏)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被破坏,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遭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奴役的开始,也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界定:半殖民地: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不断壮大)
过渡:《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商人简直是欣喜若狂,他们认为占领了中国的市场,但是实际情况是:英国的棉纺产品在中国并未打开销路。
为此战争再起,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因此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
西方列强要求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修约被拒。
借口:马神甫事件、亚罗号事件
1856年2月广西西林县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告,经调查核实后,把法国神甫马赖逮捕并处死。这就是近代的“马神甫事件”。
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派一支远征军并通告英国政府。
1856年10月,广州水师扣押了挂着英国国旗的走私船“亚罗号”。英国要求释放船员并赔礼道歉。叶名琛释放船员,但没有赔礼道歉。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扩大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2)过程
1856年,英、法联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联军北上,攻占大沽炮台,进而占领天津,签订了《天津条约》。
(3)1858年《天津条约》
1858年6月,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对英、法分别赔款400万和200万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鸦片贸易合法化。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退出天津。
(4)火烧圆明园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两国并不满足。1860年8月,两国大量增兵,再次攻陷大沽口和天津,进逼北京。英法联军一路烧杀,1860年10月,进入北京西郊,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入北京城。
【知识拓展】“马首”重回圆明园 ,十二兽首七尊回归 四尊下落不明
(5)《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下旬,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在条约中,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准许华工出国。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教师播放“【历史地图】英国侵占香港形势交互动画”,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6)沙俄趁火打劫,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在此期间,俄国借机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承认此前签订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7)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一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自强求富,洋务运动兴起。
3.两次鸦片战争影响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西方生产方式传入,洋务运动开展。思想领域发生了变化,新思想产生。
(1)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独立自主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主权遭到破坏。表现在,领土方面,割占香港岛,开辟租界。领海方面,兵船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司法方面,外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关税方面,需要协商关税。贸易方面,英国获得片面最惠国待遇。
半封建是指自然经济遭破坏,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商品出口增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社会矛盾发生变化
地主与农民间的矛盾,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转为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我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解读、地图学习,学生了解两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界定。
三、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愚昧与腐朽。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与《海国图志》
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还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
出示《海国图志》图片及材料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想一想】一本书的两种命运?
材料一
(在中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魏源最终皈依佛门,郁郁而终。
——朝川济世《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对中国、日本的不同影响》
材料二
《海国图志》在 1853 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末志士的必读……《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 15 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如何解释?如何评价?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3.徐继畬与《瀛寰志略》——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瀛寰志略》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在介绍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文明时,摒弃了以往士大夫们对于中国以外地区的偏见,尽可能地做到了客观真实。除了风土人情的介绍,徐继畬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也进行了介绍:
(英国的议会制度)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民间有控诉者,亦赴乡绅房具状,乡绅斟酌拟批,上之爵房核定。乡绅有罪,令众乡绅议治之,不与庶民同囚禁。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者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
——《瀛寰志略》
4.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这些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其积极性表现在:(1)引导人们关注世界,(2)但是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
除了积极性之外,也有局限性:(1)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维护专制为目的,(2)国内矛盾激化时,站到群众对立面。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解读、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的反思,主要体现在林则徐、魏源、徐继畬三人。知道他们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但是这些主张未能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再次失去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课堂小结】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治国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个民族的历史,有过荣光,也会有耻辱。荣光使人兴奋,耻辱却让人沉思。我以为,一个沉思中的民族较其兴奋状态更具有力量。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