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子目,讲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主要介绍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领域和社会的发展和新变化。
课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着联系性的。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了解该时期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新变化,并且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运用时空定位,了解辽、西夏、金及两宋政权的地理位置与存续时间
2.通过史料实证,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政权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难点:社会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夫妻对坐宴饮图》图片及文本材料。
《夫妻对坐宴饮图》是自河南宋墓的壁画,场景是夫妻对坐宴饮,并侧身观看乐舞表演,身后有侍者手捧食具站立,反映宋朝富裕家庭的生活。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北宋时期的租佃契约关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经过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北宋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都有显著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
中国学者陈寅恪、邓广铭在《〈宋史职官志考正〉序》中写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以上这些材料都涉及到了一个朝代——宋朝。究竟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才让中外名人如此向往呢?
(设计意图)通过宋代《夫妻对坐宴饮图》及史料,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宋朝经济的发展,利于学生回归历史,理解历史,引起情感共鸣,感受历史的魅力和韵味,从而激发学生历史历史兴趣。
教师此处也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视频,直观了解宋代东京城繁华景象,从而引出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知识点。
【讲授新课】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 农业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耕获图》,试着说出图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耕获图》是北宋的作品,反映了宋代的农业生产情况。
(1)轮作复种制
宋朝轮作复种制的发展,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所谓轮作复种制是指在同一块耕地上实行两年三熟制、一年两熟制、一年三熟制。这种耕作技术的出现跟源于占城稻的引进推广。占城稻是早熟品种,生长周期较短,100天左右即可成熟,这样双季稻即一年两熟成为可能。随着宋朝农业技术的发展,水稻种植改直播为插秧,育秧在另外一块地中进行。这样收完早稻,经过犁翻后,马上可以插上晚稻。早、晚两茬水稻在生长期内互相错开、不致重叠。轮作复种制的初步形成,有非常大的意义,它提高了农民防灾抗灾的能力,使得一茬歉收、还有一茬可补,这种庄稼减产、还有另一种可收,极大提高了收成的保险系数。同时也增加了粮食产量。
出示材料:
产量:汉代,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4320斤。唐代一年生产粮食4806斤,宋代6231斤,比汉代提高了44%,唐代提高了30%。
——《中国大通史·宋史》
(2)经济作物:棉花在内地开始栽培,到了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宋朝经济作物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棉花种植在福建、广东地区逐渐普遍,并向江淮地区发展。南宋棉毯是至今发现的唯一古代棉毯。织功精细均匀,说明宋朝的棉纺织业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元朝时,棉花普遍种植,改变了传统以麻布为主要衣着原料的习惯,黄道婆就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
(3)边疆地区的开发
辽夏金元时期,各个民族统治者对农业极为关注,例如西夏,二牛抬杠在汉朝已经出现,西夏使用二牛抬杠方式耕作,说明西夏的农业生产根植于中原地区,重视农业。
金朝水利事业的发展,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柜田图看出,柜田就是筑堤护田,像小型围田,四岸开凿有涵洞,里面顺地形修筑田丘,解救水荒。
元朝耕种的农夫,他们手中的农具是当时常见的劳动器具。
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漠北、东北、西北、云南等地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 手工业
(1)制瓷业:宋朝,五大名窑;元朝,青花瓷、釉里红
宋朝时,瓷器取代了漆器的地位,成为中国人主要的生活用具。宋朝的制瓷业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代表其高超技术水平的是定、汝、官、钧、哥五大名窑。定窑白瓷,莹白如雪,器轻而薄。汝、官、钧三窑都以烧造青瓷为主,各有特色,汝窑的青瓷有“雨过天晴”之誉,是北方青瓷中的佼佼者;官窑瓷器胎薄色青,浓淡不一,釉色以粉青为佳;钧窑的瓷器以窑变最有名,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铜在高温烧制下呈现出红如胭脂、青如葱翠的效果,五彩缤纷,光耀夺目。哥窑是浙江龙泉的章氏兄弟中的章生一所建,其开片“百圾碎”浅白断文,冠绝当世。
元朝景德镇作为新兴的瓷业中心迅速兴起,其中青花瓷更是成为元朝以来中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而闻名全世界,除了青花瓷之外,还有釉里红瓷器。
出示《宋代瓷窑分布图》及元代青花瓷、釉里红瓷器图片
【知识拓展】宋代五大名窑介绍
教师此处也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宋朝的瓷器”视频,直观了解宋代瓷器情况知识点,体味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矿冶业
①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开采量很大,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出示材料及《太原晋祠铁人》图片
“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
—— 南宋·庄绰
“官卖石炭增二十余场,而天下市易务,炭皆官自卖”
——《宋史食货志》
石炭就是煤,通过史料,分析出宋代东京城开采煤作为燃料非常普遍,除了用于取暖外,煤也成为了烧石灰等行业的重要燃料,而且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宋朝的铁产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据估计,元丰元年(1078)中国的铁产量在7.5万吨-15万吨之间,不仅远超唐朝的水平,更是1640年英国产业革命时的2.5-5倍。宋人以煤取代木炭,作为冶铁燃料,以及利用水压机带动风箱装置,都令铁产量增加。宋朝留下不少用铁铸造的佛像,晋祠铁人是其中之一。
(3)印刷业
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出示图片与宋代印刷业发展材料
印刷业的兴盛有赖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条件的配合,所以印刷中心往往集中在造纸业发达、雕版材料易得、文人荟萃、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和书籍需求量大的地区。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其原理成为近代活字印刷的先驱。右图是宋朝印刷的鱼玄机诗集。宋刻书籍为历代学者和藏书家所称道,近代藏书家叶德辉说:“藏书以宋刻为善,宋人之书,纸坚刻软,字画如写……用墨稀薄,虽著水湿,燥无湮(洇)迹,所谓墨香纸润,秀雅古劲,宋刻之妙尽矣”。
教师此处也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宋版书”视频,了解宋代图书的现代价值、装帧、书本样式,体会其制作的精良。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资料、图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史料实证),初步感受宋朝农业的发达、手工业作品的精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过渡: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接着来看这一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如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基层市场和各政权间贸易的往来
(1)基层市场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这些基层市场在经济上起着联系中心城市与广大乡村的纽带作用。
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课税者为镇,这些镇大多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商业中心,有的镇还同时是手工业生产的中心。
乡村集市称草市,或隔一日,或隔三五日一开,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市把自己剩余的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买回所需要的生产工具或生活日用品。
出示材料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宋、元] 陈元靓《岁时广记》
(2)榷场
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榷场是沿边境一线的指定地点,在官方的管理和监督下,分属不同并立政权的商人进行贸易的场所,类似于现在的海关。
出示图片
2.铸币量剧增和纸币的使用
社会商业活动的繁盛程度,往往从货币流通量反映出来。宋朝商业发达,从铜钱的铸造量,就远远超过唐朝。
出示史料:
(1)铸币量剧增原因:
①宋朝所铸铜钱不断流入辽、夏等地区,同时军费浩瀚,政府企图通过沿边路分铸发铁币达到增加支付手段和防止铜钱流入辽夏地区。
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规模不断扩大,以铜钱这种低值贱金属铸币为主体的货币体系缺乏足够的支付能力,政府为了解决钱荒问题,不断扩大铜钱铸造额。
过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额、市场需要更轻便的货币来进行交易,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应运而生。
(2)北宋交子出现
依据材料分析北宋交子出现的原因及发展变化?
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资或财)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大中祥符末,薛田为转运使,请官置交子务,以榷其出入。……戊午,诏从其请,始置益州交子务。
——《续资治通鉴》卷36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铁钱不利于贸易。
变化:民间金融——官方管理。
四川地区通行铁钱,但铁钱沉重,不便携带,市值又较铜钱低,于是部分四川商人便收取客户铁钱,然后向客户发出类似存款收据的证券为“交子”。客户可凭交子向发行交子的商人兑换等值的铁钱或直接交子进行交易。
交子原本由民间商人发行。其后交子商人因经营不善,无法兑现铁钱失,信于民,政府便于天圣二年(1023年)将交子收归官办,并在益州(治今四川成都)设立交子务,负责发行官交子,纸币制度从此更为完善。
(3)元代纸币发行
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年)颁行的中统元宝交钞,面额从十文至两贯文不等。
元朝时,共发行了五种纸币,取代宋朝的交子、会子和其他割据政权发行的纸币,流通全国。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出示图片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交子的监管与发行”活动。通过学生角色模拟宋代官员从货币生产、流通、监管环节考虑如何管理,锻炼学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海外贸易的活跃
(1)原因
两宋时期,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个,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2)表现
宋朝海外贸易的出口货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等。其中陶瓷和丝绸是中国最蜚声国际的输出品,因此有人把宋朝的海上贸易之路称为“陶瓷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
宋朝主要进口货物是香药犀角、象牙、珠宝、木材和棉布,其中香药占了相当比例,所以宋朝的海外贸易又被称为“香药贸易”。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3)意义
宋朝的海外贸易,为朝廷取得了巨大的收益。有时甚至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如南宋建国时,宋金战争尚未停止,地方赋税大减,于是,海外贸易的收益,一度占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15%,外贸收益对政府经济产生巨大的作用。
出示图片
(4)元灭宋之后,继承了宋朝发达的海道贸易,贸易地区东起今菲律宾诸岛,经过印度尼西亚诸岛、印度、远涉波斯湾沿岸、阿拉伯半岛和非洲;海船制造也有很大发展。
出示《元朝海陆交通》图及材料
4.城市的繁荣
(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宋朝的商业发展使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加强,规模不断扩大。
宋朝以前,中国城市多是全国性或地域性的政治中心。为了治安的缘故,政府往往对城市进行严密监管,实施宵禁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到了宋朝,商业日趋繁盛,这些限制商业发便的制度已不合时宜,宵禁和封闭式的坊市制度逐渐被取缔,这无疑是宋朝城市发展的划时代标记。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城中工商业者和居民临街而居,大小店铺鳞次栉比,就连御街两边的御廊也允许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东京著名的定期交易场所有大相国寺,每个月开放八次,繁荣至及。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知识拓展】北宋建都开封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①靠近大运河,江南与中原地区航运枢纽。
②物资供应充足,中央政府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供给首都庞大的驻军和人口。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知道本时期商业发展的若干方面表现,同时通过模拟纸币监管与发行活动,锻炼学生问题思考与分析能力。
过渡:伴随着这一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也完成了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的过渡。
三、经济重心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
观察图片,分析古代经济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讲解:经济分布逐步从北向南,宋朝,完全集中于南方。
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唐中叶以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经济对南方依赖大,户口南多北寡;
(3)南宋:北宋灭亡后,人口南迁,进一步奠定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
(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表现
(1)人口: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从汉朝到宋朝,南方人口不断增加。宋朝时,北方人口仅有4762026户南方人口却有11208046户。
(2)耕地面积:据《文献通考》记载,北方6路合计有143万余顷耕地,南方是315万顷,北宋中叶宋祁说“江浙二方,天下仰给”。南宋初年陆游引用当时的农谚说:“苏湖熟,天下足”,就是东南农业经济地位举足轻重现实的反映。
(3)财政收入: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北宋末年以后,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地区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朝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元朝的河运与海运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剧,为了解决北方的粮食不足,元政府自1283年起,每年从江南地区北运大批粮食。由海上运到大都的粮食最高达330万石,几乎由江浙负担,由运河北运的粮食在500多万石。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了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
4.文化的进步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观察唐、宋时期诗人分布图,可以看出南方文化的发展。
“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
——《容斋四笔·饶州风俗》
说明东南文化水平与京、洛相抗衡。
为了限制南方考生的录取,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分配名额,分别录取。据统计宋代位于宰相之职者有134人,浙江24人,居全国首位。福建18人,居全国第三位,江西16人,江苏6人。东南籍贯宰相几乎占总数一半。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方,宋代词坛有明确籍贯可考的词人867人,东南词人几乎占到三分之二。
——《中国大通史》
“……(北宋)自进士科一并之后,榜出多是南人预选,北人预者极少。自哲庙(宋哲宗)以后,立齐、鲁、河朔五路之制,凡是北人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
——马端临《文献通考》
说明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
【知识梳理】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标志)和规律
【合作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哪些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知道南方经济的发展,分析文本资料,得出宋朝时期,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
过渡:文化的发展同样带来了社会的变化,我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淡化和社会流动的加强
(1)社会阶层流动
宋朝社会阶层分为四个等级:皇帝、特权阶层、良人阶层和贱民。随着时间的发展,宋朝等级界限逐渐弱化,各阶层成员的升降变动渐趋频繁。
宋朝阶层更替加剧,有制度的原因,如①科举、军功,也有②经济的原因。吕大钧《民议》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又招诱客户,使之置田,以为主户。”稳定主户,并尽量使客户上升为主户,也就是稳定政府直接控制的劳动力和赋税来源,这也是宋代主户比例之势的驱动力之一。
(2)门第观念淡化
个别客户甚至晋升为富农和地主,袁采《袁氏世范》说:“贫富盛衰,更迭不常……或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富人破产,地位下降的事例也不胜枚举。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依据材料分析宋代劳动者境遇发生了什么变化?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教师总结:租佃契约制盛行,契约观念增强,贱民阶层减少,家仆雇佣化。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凡雇觅人力(男佣)、干当人(杂役)、酒食作匠(厨师)之类,各有行老(各行各业的头儿,兼为人介绍职业)供雇。觅女使(女佣)即有引至牙人(旧时居于买卖人双方之间,从中撮合,以获取佣金的人)。”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教师总结:政府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想一想】你理解明朝陈邦瞻的观点吗?他是怎样看待宋朝历史地位的?
明朝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有这样一段评论: 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 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
陈邦瞻对宋朝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视,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第三阶段的开端,该阶段直到明朝尚未结束,明朝的制度、习俗、观念各方面都深受宋朝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材料分析,得出宋朝社会文化发生变化的表现:门第观念的淡化和社会流动加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系列变化——伴随宋代农业领域的作物熟制的变化,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宋代人口急剧增长和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农业效益增加也为城市人口的增加提供了坚实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达和商业繁荣。
在这一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遍发展之下,人身自由增加,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社会环境相对自由和开放。因此中外学者如此向往中国的这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