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8 15:3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少数民族建立了辽夏金元政权。他们积极学习中原地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形成与中原王朝的对峙局面。
这一时期各个政权不断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随着蒙古族迅速崛起,灭掉西夏与金,建立元朝,再次实现中国统一。在政治上中央与地方分别实行中书省与行省制度;经济上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民族关系上设立专门机构宣政院处理宗教与西藏事务;元朝成为一个版图辽阔、民族众多、边疆稳定的大一统国家。
在此期间,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运用时空观,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地理位置及建立时间。
2. 通过史料研读,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及统治措施,知道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对边疆开发的贡献。
3. 通过家国情怀的培养,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蒙古的崛起和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的民族关系。
教学难点:各个政权内容繁碎,不易形成系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元修三史”之争问题及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材料提出了三史分修的理由是什么?如何认识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元世祖忽必烈曾下令修撰辽朝、金朝和宋朝的历史,然而编修的方式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三朝究竟谁是正统?当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派主张以宋为正统,立为帝纪,附辽、金为载记;一派主张三史分修,各为正统。
材料二 辽自唐末保有北方,又非篡夺,复承晋统,加之世数、名位远兼五季,与宋相次,而终当为《北史》。宋太祖受周禅,平江南,收西蜀,白沟迤南,悉臣于宋,传至靖康,当为《宋史》。金太祖破辽克宋,帝有中原百余年,当为《北史》。自建炎之后,中国非宋所有,宜为《南宋史》。
——修端:《辩辽宋金正统》
教师分析指出:对于辽朝而言,“保有北方”“复承晋统”“加之世数”“远兼五季”。对于宋朝而言,“受周禅”悉臣于宋。对于金朝而言,“帝有中原”。这段话强调了各政权在历史上各自的历史地位。要进一步认识各政权统治的历史史实,可以从时空的角度、制度的角度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那么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本课内容,去看看辽、金世怎样发展与消亡的。
(设计意图)教师以“元修三史”之争问题导入,激发学生思辨与探索欲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良好的开篇教学效果。
教师也可使用“辽宋夏金元时期特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特点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辽与西夏
1. 辽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1)起源: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通过图片和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契丹的生活方式是游牧、渔猎生活。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2)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契丹的兴起与辽国建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3)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
出示材料: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 百官志一》
契丹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异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国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解读南北面面官的职责,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提出问题:依据材料分析,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什么?能否从第二个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学生回答出藩汉分治,因俗而治;第二段材料从官员服饰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的特征即可。
除了南北面官制度,辽政权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这就是四时捺钵制 ,出示四时捺钵制表格,学生了解即可。
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在政治上四时捺钵与北南面官制相互呼应,是契丹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辽代社会的缩影。
过渡:与辽政权相似的还有西夏,下一子目学习西夏是如何进行统治的?
2. 西夏的建立与统治制度
(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属于羌族的一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宋初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政治制度:一套官制,两套称呼。西夏的政治制度模仿北宋,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官制。
出示材料: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自中书令、宰相、
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一下,皆分命藩汉人为之。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这些机构的职掌与官吏委派,按宋朝所行制度大体上一致。西夏所设官职之后,对其官吏的任命是:“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可见在西夏朝廷的各种机构中,无论是党项人或汉人都有资格任职,而且西夏官制分汉官和蕃官(党项)两个系统,如辽朝官制之分南北,即以蕃官治党项,以汉官待汉人。
元昊建国时设立的官制中,有所谓“专授蕃职”,其官“有宁令,有谟宁令,有丁卢,有丁弩,有素赍,有祖儒,有吕则,有枢铭,皆以蕃号名之”。
(设计意图)辽与西夏一目的学习,要求学生知道辽政权和西夏政权由少数民族所建,在政治制度方面向中原王朝学习,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特征。
过渡:辽、北宋相继被金朝灭亡,那么金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二、金朝入住中原
1.金朝的建立
(1)起源:女真族。女真族生活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出示材料:
其地则至契丹东北隅,土多林末,宜麻谷。以耕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饥,不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善骑,上下崖壁知飞。济江不用舟浆,浮马而渡,精射猎……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以将皮,或以草编缪(liǎo)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向。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三朝北盟汇编》
引导学生分析女真人的民族特点是民风彪悍,作战勇猛,游牧狩猎为主。
(2)建立:1114年,女真族的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3)对峙:1125年,金灭辽,1127年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女真的崛起与金灭辽、北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4)迁都:出示图片,讲解,1153年,金将首都从会宁迁都燕京(今北京),并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出示问题:金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上京迁至中都?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政治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例如:
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②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③上京地区相较于中都自然环境更恶劣。……
过渡:金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他们会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2.金朝的政治制度——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阿骨打起兵反辽后定女真族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谋克又称百夫长,猛安又称千夫长。这样,猛安谋克成为与州县制并行的管理女真族的地方行政机构,谋克相当于知县,猛安相当于知州,掌劝课农桑、训练武艺诸事。
出示材料,学生了解猛安谋克制度的内容
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金史·兵志》
猛安谋克户南迁后,分散到北中国的广大土地上与汉人杂处,女真人不事耕稼,往往将土地租给汉人,这就促使封建生产关系在女真人居住区迅速蔓延发展起来。……大量扩地占田,激化了女真与汉族人民的矛盾,又为广大猛安谋克户接受汉族文明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 漆侠《辽宋西夏金代通史·政治军事卷》
过渡:辽、西夏、金都采取了兼顾民俗的统治策略。金朝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仍保留了女真族的管理系统。在金朝统治时期,出现了治世,这就是“大定之治”。
3.“大定之治”——从鼎盛到衰落
(1)鼎盛: 12世纪,完颜雍即位,即金世宗。他在位29年采用汉制,兴文学,修水利,发展手工业。“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恢复了北方经济,因此获得了“北国小尧舜”的美称。此时金朝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因完颜雍年号为“大定”,史称“大定之治”。
出示金世宗图片: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出示材料
躬节俭,崇孝弟,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监察之责……孳孳为治,夜以继日,可谓得为君之道矣。
——《金史·世宗纪》
世宗天资仁厚,善于守成,又躬自俭约以养育士庶,故大定三十年几致太平。所用多敦朴谨厚之士,故石琚辈为相,不烦扰,不更张,偃息干戈,修崇学校,议者以为有汉文景风。此所以基明昌、承安之盛也。
——刘祁
(设计意图)通过本目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金政权的建立和统治制度。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金迁都北京的原因,“猛安谋克”制度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通过文本材料了解“大定之治”的原因和内容,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完成“大定之治”的史实。
过渡:金以后,待之而起的蒙古建立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又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那么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我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
教师此处也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从蒙古的崛起到元朝的统一
1.蒙古崛起
出示图片与材料,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迁移。
蒙古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五六世纪生活在中国东北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室韦人。在众多的室韦部落中,有一支叫“蒙兀室韦”的,这就是蒙古人的祖先。
公元七八世纪,包括蒙兀室韦在内的一些室韦部落西迁,渡过呼伦湖,来到了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公元十一、二世纪,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出现了许多蒙古部落,这些大部落又各自分为若干小部落,遍布呼伦贝尔大草原。
——《元史解读》
(1)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2)扩张: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2.元朝建立
(1)元朝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以“大元”为国号。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出示忽必烈像及《元朝和四大汗国》地图:
【知识拓展】元朝与四大汗国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汉族人,尤其是统一王朝的汉族人,习惯将自己所在的汉地看作天下的中心,外围则视作文明未开化的藩夷小国或者蛮荒地带,要么将他们完全边缘化,当作不存在,要么纳入羁和朝贡体系内。
元朝,藩属国所指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那些正常执行朝贡义务的国家,如高丽、安南、占城、缅国等,另一种情况是指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四大汗国,他们是元朝的宗藩属国,元朝则是其宗主国。按道理,汗国首领的继立要得到元朝的允许,各汗国的蒙古宗王可从元朝得到他们在中原和江南地区的利益,在元朝的宗王同样也可从汗国农耕区获得利益,所以,严格讲来,元朝和四大汗国的关系只是蒙古世界的内部关系,他们之间的宗藩关系与前一种由朝贡体系确立的宗藩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不过,四大汗国毕竟是独立于元朝之外的政权,这种宗藩关系视作中外关系没有什么不妥。
——屈文军,《一本书读懂元朝》,中华书局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由于各个儿子均听从成吉思汗的号令,故所封的汗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服从大汗的领导。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然而,由于忽必烈的自行即位及“行汉法”主张,引起蒙古大多数宗派的强烈不满,拒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到了大元时期,四大汗国已经完全各自为政,互不隶属。
教师总结:元朝皇帝只管理元朝本部的范围。
(2)完成统一: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出示《元朝疆域图》及对元朝统一战争的评价: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元朝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分析”活动。通过分析元朝能够统一原因,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过渡: 1279年,元军灭南宋,完成统一,在当时的交通、通讯技术下,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会采取哪些措施呢?
4.统治政策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元朝的行政制度”视频,直观了解元朝行政制度知识点。
(1)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出示材料:
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山东、山西和河北)由中书省直接管辖。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唐以前以郡领县而已,元则有路、府、州、县四等。”
——《元史·地理志》
【知识拓展】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元世祖以前,蒙古大汗对汉地只进行间接统治,重搜刮而轻治理。造成“汉地不治”的局面。忽必烈即位后,改弦更张,遵用汉法,将统治重心由漠北移到中原。元世祖有计划地吸收汉族的统治经验,并采用中原王朝的一系列典章制度。用当时人的话说,就是“帝中国行中国事”。
采用汉法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仿中原王朝建立年号、国号。
(二)定都汉地。
(三)建立汉式官僚机构,中央设中书省掌政事,下辖六部,处理具体行政事务。地方上,最初设立十道宣抚使统辖州县,后来统一设置行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区。
此外,元世祖推行了不少发展农业、尊崇儒学的政策。
——据韩儒林《元朝史》
教师总结: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
【想一想】分析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元代推行行省制,目的在于权力集中。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处理辖区事务在原则上都要按照朝廷典制行事。人事方面,“自管库而上,皆命于朝”;总体上看,元朝行省主要代表中央控制地方局势。
——郭成康等《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清末,全国共有廿三省,包括:黑龙江、吉林、奉天、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台湾。多数省区的辖境与现今相同。
——《探索中国史》
教师总结:巩固了国家统一历代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仿效,沿革至今。
(2)修筑驿道,设立驿站
原因:领土辽阔,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全国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内容:修筑驿道,设立驿站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3)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4)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5)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过渡:除了在政治上加强管理,我们看元朝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出示材料:
元朝在鲜卑、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入主中原,实现了南北统一,又展开了政治统一后进一步的民族交融。元朝时期,女真人、契丹人及部分蒙古人,相继融入了汉族群体,汉人族群的成分更为兼容多样。与此同时,数量众多的西域人,随蒙古征服进入中原和江南。……西域人、蒙古人和汉人、南人间的文化互动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回族就是元朝西域人大规模东来的聚合物,即元朝及以前东来的西域人等,以伊斯兰教为纽带且操汉语而汇聚成的特殊民族共同体。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2.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1)内容
(2)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3)评价: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过渡:元朝末期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元朝很快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五、元朝的灭亡
1.原因: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中原和南方相继爆发农民起义。
2.结果: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出示地图:
【合作探究】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一谈元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1)经济上,大体以农业为主,整体生产力虽不如宋朝,但是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建设和棉花广泛种植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2)政治上,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政权分立和割据局面,出现了空前的统一。基本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而且疆域之大,也是以前历朝不可比拟的。
(3)文化上,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并鼓励国内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4)对外关系:持开放政策,促进了中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教师给出“元修三史”结果,并分析元朝为什么认可辽金政权的正统地位?南人为什么纷纷主张尊宋统?
元朝末年,丞相脱脱才确立了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最后著成《辽史》《金史》《宋史》三部正史。
但是,三史修成之后,“正统”问题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而且坚持独尊宋统者无一例外全是南人。他们主张, 宋辽金三史理应取 《晋书》 之义例, “挈大宋之编年, 包辽金之纪载” 。
——刘浦江《德运之争与辽金王朝的正统问题》
教师总结:元朝作为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对辽、金政权正统地位的认可加强了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南人主张尊宋统,可从元朝统治下南人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变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本目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元政权的建立和统治制度。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本资料,选择精讲行省制度和宣政院辖地,高效的解决难点,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元朝对于地方的管理方式及特点。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碰撞,曾经激起过无数绚丽的火花,为中华文化绵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蒙元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断代,它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的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进程,开创是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交融的新高峰,对中华文化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乌恩《蒙元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