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夏金元的文化 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夏金元的文化 优秀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8 15:4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学方案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在逻辑关系上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先讲宋朝,再讲各少数民族政权;二是按照一般文化史著作的叙述次序,先讲思想,再讲文学艺术,最后讲科学技术。
本课通过四个子目、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讲述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概括,从而认识辽宋夏金元繁荣的科技文化特征。
第一子目“儒学的复兴”主要讲宋朝思想界的变化。首先,讲宋朝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历史背景,以及变化初期情况——新儒学的崛起。其次,讲宋朝新儒学中影响最大的程朱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最后,讲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朱熹在儒学教育方面的成就,即“四书”的编纂和注释。这对以后几朝的文化教育有巨大影响。第二子目“文学艺术”,以文学为主,后面简述书法绘画艺术。第三子目“科技”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二是几位科学家和他们的代表作。第四子目“少数民族文字”是本课难点之一,简单介绍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字。
教学目标
1.通过儒学发展,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代特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2.学生史料阅读,加深对宋元儒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通过学习,体会到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二程、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理解程朱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各民族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2.教学难点:儒学复兴原因、影响;三大发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三则材料,引导学生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文化的兴盛。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宋代在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 化外之邦。
——谢和耐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水密隔舱等,都于宋代出现。
——黄仁宇
为什么这些史学大家会给予宋朝文化这么高的评价,我们今天来一起揭开其中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也可使用“理学奠基者程颐、程颢”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宋代理学发展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
一、儒学的复兴
1. 儒学僵化
儒学经典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已难以读懂,学者对文字进行解释,称为“注”。汉代的注释到唐代又难以理解了,于是出现了对注释的解释疏通,称为“疏”。学者热衷于细枝末节的繁琐笺注,对现实的政治实践与个人精神生活不能提供有效的指导,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陷入危机之中。
出示材料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由于受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的影响,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问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这条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狭,从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2. 儒、道、佛“三教”并立
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
材料一:十族之乡,百家之闾,必有浮图(佛教)为其粉黛。
——(唐)舒元舆
材料二:天下各州郡都有道教紫极宫,道教宫观达到了史无前例的1687座。
——《太平广记》
材料三:唐玄宗722年颁布《御注孝经》、732颁布《御注道德经》年、734年颁布《御注金刚经》。
材料四: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道教中修炼养生、佛教中因果轮回等观念流传开来,人们烧炼丹药,追求长生,或者写经造佛,修建寺观,以求冥福。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曹大为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五: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过渡: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总体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开始,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继续下面的学习。
3.儒学复兴原因
(1)政治: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和倡导文化教育,这种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推动了纲常伦理的重建。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道德。
(3)社会发展的需要:魏晋南北朝,玄学和佛教盛行。玄、佛都提倡心灵的解脱对人性的探究,也比烦琐的儒学更深入和更理论化。不少知识分子因而研究玄学、佛学,儒学在思想界的地位日渐下降。韩愈等儒学家,已注意到这个情况,提出尊儒抑佛的主张。宋朝理学正是在儒学受到挑战的背景下提出的。
宋朝是春秋战国以后另一个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新兴的理学是宋朝哲学最大的成就。魏晋以来,传统儒学在中国思想界的至尊地位,不断受到玄学、佛教的挑战。于是,宋朝儒学家便大胆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革新儒学,创立了理学。南宋晚期,理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自此支配中国文化数百年之久。
——摘自《北宋五子理学中的哲学思想述论》
4.程朱理学
(1)理学概念: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教师指出理学融汇佛、道思想,以孔孟儒学为根本,目的是治理国家。并举例说明新入学与唐代韩愈复兴儒学运动一脉相成。
出示图解与材料
唐代韩愈: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北宋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
出示程颢图片及观点:
出示程颐图片及观点:
(3)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出示朱熹图片及观点: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知识小结】
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四书”,对《四书》加以注解,元朝作为科举考试内容。使其与《五经》相提并论,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作为理学,它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理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怎样才能通达“理”?那就是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接触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体验、最终贯通明“理”。个人修养要敬畏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5.程朱理学影响
【知识拓展】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影响。
南宋时,信奉程朱理学的儒生,已成为主导基层社会的优势群体。儒生通过科举获得的社会身份,使他们可以突破官与民以及不同职业之间的界限,进可以入仕途,退可以居乡,与富豪、胥吏组成基层社会的骨干。
在基层社会,士人与政府合作行使着集行政、司法、治安的治权,担当地方建设和教化的组织者。士人的社会角色如此之多及重要,出现了“贤大夫从官者,居官之日少,退闲之日多”的现象。
出示图片
【知识拓展】理学对东亚社会的塑造。
程朱理学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政治文化主流形式;程朱理学在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情况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到三国的近现代转型。朱子学是李朝的官方意识形态,家族制得以建立并强化,贵族制的等级也更加严厉,科举制以四书五经为科考内容,选拔官员。
李朝也接受以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尊明朝为宗主国,对天朝奉行事大主义。日本江户时代的意识形态也有两种超越视野并存,一个是佛教和本土神道教,另一个是朱子学的以忠孝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这就使得二者在演化的深层结构上存在某种类似性。
——金观涛《中国思想史十讲》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资料的分析,学生理解理学产生的原因、知道理学的基本内容认识到批判、继承、改造理学,做到辩证认识,去伪存真。
过渡:在理学之外,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也达到我国古代的高峰。接下来,我们从宋词、元曲、画本、绘画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学习。
二、文学艺术
1.宋词
(1)概念: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宋代鼎盛。它的特点是句子长短不齐,用来配乐歌唱,有固定格式。
(2)产生原因:
①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滋生了各类以娱乐为主的文艺形式,词则成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学样式。
②重文轻武政策下,宋代的官员大多是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士大夫,他们的享乐方式通常是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③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他们用诗文来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词则用来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这样,诗文和词就有了明确的分工,诗文主要用来述志,词则用来娱情。
(3)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豪放派: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北宋苏轼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当时有人将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作比较,说“柳词只能让十七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词就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充满忧国忧民的爱国豪情。
婉约派: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生活于两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含蓄,清新淡雅。
宋词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现代文学、影视作品都有宋词的影子。
教师可根据时间需要,组织完成“【活动设计】走近宋词表演秀”活动。通过本活动,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
2.元曲
(1)概念: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元曲的特点是更灵活、更通俗、长短句配乐,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通俗生动。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窦娥冤》和王实甫《西厢记》。
(2)产生原因:民族的文化融合,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以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北京)及周围地区流行的汉语为主的新文学语言体系,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百姓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
出示材料
知识分子因废行科举而入士无门,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伊太君 周洪泽《元曲兴衰的社会背景浅析》
【想一想】为什么《窦娥冤》这部悲剧久演不衰?
出示图片及材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两者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3.话本
(1)概念:话本是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话,是指故事;说话,就是讲故事。说话作为一门讲唱故事的技艺,在唐代就已出现。
宋代的说话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瓦肆中有专供说话演出的勾栏。
(2)意义:唐代传奇的创作主体是进入和即将进入上层社会的文人,而宋代话本小说的创作者,则主要是民间艺人和沦落于社会下层的书会才人。中国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平民和下层文人逐步登上文坛,突破了士大夫阶层垄断文坛的传统格局。
4.绘画
(1)宋朝以前,山水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次要,只充当人物画的背景。
(2)唐朝晚期,山水画才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宋朝以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剧,描绘自然景致的山水画大受欢迎。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以花鸟画、人物画作为代表。
出示图片
【合作探究】为什么宋朝文学艺术获得极大发展?
(1)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如宋词、元曲、绘画,知道导这一时期文化艺术高度发达,理解文化发达是社会变化的反映。
过渡:宋代除了文化艺术发达,在科技成就上也成就斐然,我们接着进行下面的学习。
三、科技
1.活字印刷术
(1)简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他以胶泥刻字,用火烧硬。排版时,在铁盘内先铺放一层松脂、蜡及灰等,然后排字,在排满一版后,将铁盘放在火上烧烤,待松脂、蜡融化后,用平板把字压平,松脂、蜡冷却后,便会跟泥字粘连起来,进行印刷。印刷后,再加热使松脂等溶化,即可取下泥活字留待以后使用。
(2)意义:宋人的文化修养普遍高于前代,除了因为社会重文轻武外,也有赖于印刷的进步。宋朝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出版成本,使书本更便宜,流通量也更广。
出示图片
2.火药
(1)简介:火药起源于道士的炼丹活动,最初的配方是以硫磺二两、硝石二两研磨加入皂角三个。北宋对南唐的战争中开始使用这种武器。宋朝与辽金的战争推动了火药武器的进步。北宋末年的汴京保卫战中北宋军队使用的火药武器就有火箭、火炮、蒺藜炮、霹雳炮等。
(2)传播:南宋以后,火药和火器经水路和陆路由阿拉伯商人、蒙古人传入西亚又由西亚传入欧洲。
出示宋元火器图片
3.指南针
(1)简介:早在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掌握了磁性材料指极的原理。至北宋时人们进一步发明了人工磁化技术和磁针的装置、使用方法。
(2)《武经总要》中有关于南鱼制作的记载,“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则止,以密器收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以磁石磨针锋”的人工磁化方法,以及磁针的四种装置方法。在实验中发现了地磁偏角现象,使我国成为最早记录地磁偏角的国家。
(3)指南针发明后,在北宋当代就被应用于海上航行, 南宋时,船只更是装备了指南针。
4.其它科技成就
(1)王祯:王祯在前人著作基础上,写出《农书》第一次对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集北方农业和南方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尤为丰富提出。
(2)沈括:沈括晚年用笔记体写成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涉及数学、天文、历法、地理、地质、气象、物理、化学、治金、兵器、水利、建筑、医药、动植物等广泛领域,荟萃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成就。
(3)郭守敬: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知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发达,提高民族自豪感。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以宋朝为主进行介绍,那么当时周边少数民族发展情况如何?我们继续进行学习。
四、少数民族文字
1. 民族文字的兴起
文字是衡量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文字的使用,使得北方民族的文化程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原来都没有文字,这四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北方民族发展史上跃进到新的阶段,与文字的创立有相当关系。北方民族创立文字,是其文化进步的表现。
2.辽:创制契丹大、小字
契丹建国之初,就着手创造自己的文字,公元920年创制的使契丹大字,后来又创制契丹小字。
它是根据汉字字形增损而成的表音文字,大体上保留了汉字方块字的字形。金灭辽后,明令废止契丹文字,契丹文字渐绝于世。
3.西夏: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
西夏文字是仿照汉字而创立的词符文字,保留了方块字的字形。乍看好像可以辨识,细看则无一字与汉字相同,其笔画比汉字繁复,斜笔较多而无竖钩。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仍然可用,大约到明朝中期才退出历史舞台。
西夏文雕版印经:卷首雕印六臂观音菩萨,第二页雕印四位供养菩萨,第三至第十页为西夏文佛经。保留至今的西夏文资料有官方文书和历史、文学、法律、医学等方面的著作;译自汉文的典籍、佛经和各类铭刻上也保留了相当数量的西夏文字。
4.金:创制女真文字
金在立国不久就创立了,它是仿照契丹文和汉文加以改进后的音节拼音文字,也有大字、小字之分,字体有些像简化汉字。女真文字沿用到明朝初期渐绝。明朝晚期,女真族的后人——满洲人又创制了满文。
教师可播放“女真文字的创制”知识解析视频,让学生了解女真文字的创制情况后
再讲解新知识。
5.蒙古文字
成吉思汗:畏兀儿体蒙古文。蒙古文记录历史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蒙古秘史》)。
忽必烈: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来拼写蒙古语。
五体文夜巡铜牌背面:五体文包括八思巴文、畏兀儿体蒙古文、察合台文、藏文及汉文,这是迄今发现的元朝各种牌符中,文字种类最多的一件。
八思巴文铜印:印面为阴刻篆体的八思巴文“忠侍卫亲军弩军百户之印”°印背面有印文的汉字译写。八思巴篆书字母的笔画全部为直线,从而使字体结构和整体形式更加方整,具有艺术字的神韵。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材料及视频学习,让学生多角度感悟中华文华,领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把握本课教学主旨。
【课堂小结】
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联系紧密,文化交流频繁;程朱理学兴起,儒学复兴;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文字等领域亦取得新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在民族交融中,传统的“中国观”在发生变化,“中国”的范围扩大了,向东北、西北延伸,不再局限于长城以南;“中国之民”不再仅仅指汉族,女真族、契丹族等也是“中国之民”,“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代名词。辽宋夏金元文化发展为元乃至明清大一统的重建和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