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汽化与液化-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一、选择题
1.关于蒸发和沸腾有下列说法: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但只能在一定温度下沸腾;
(2)蒸发只能在液体的表面进行,而沸腾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3)蒸发和沸腾不一定从外部吸热;
(4)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且能继续蒸发;若其他条件不变,沸腾时温度一降低就不能继续沸腾。
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1)(2) B.只有(3)(4)
C.只有(1)(2)(4) D.(1)(2)(3)(4)
2.小科在四块玻璃板上各滴一滴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中每滴水的质量要相同
B.对比甲和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C.对比乙和丙,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
D.对比甲和丁,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
3.在使用热水壶烧开水时,当水沸腾时离壶嘴较远的地方有很浓的“白气”,而靠近壶嘴的地方却没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固体小颗粒
B.“白气”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壶嘴处没有“白气”是因为此处温度较高,水蒸气难以液化
D.离壶嘴较远处有很浓的“白气”是因为远处温度低、水蒸气容易汽化
4.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甲液体,试管内盛有乙液体。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持续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甲沸腾而乙不沸腾。已知1标准大气压下,酒精沸点是78℃,水沸点是100℃,煤油沸点是150℃,下列判断中符合题意的是( )
A.甲液体为水,乙液体为酒精
B.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
C.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酒精
D.甲液体为煤油,乙液体为水
5.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科学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下列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装满水的玻璃瓶放入冰箱的冷冻室一昼夜后 玻璃瓶被胀破 水变成冰后,其分子体积变大
B 注射器内装有乙醚气体,向内推动活塞 注射器内出现液体 压缩气体可以使气体液化
C 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5厘米处,用力鼓掌 蜗牛向远离掌声的方向爬行 蜗牛有听觉
D 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中有液泡 植物的茎能直立与液泡有关
A.A B.B C.C D.D
6.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中途发现水量少了些,于是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并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7.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的水中蒸食物,碗与锅底不接触,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汤将( )
A.同时沸腾 B.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C.稍后沸腾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够达到水的沸点
8.如图所示是常见的鸳鸯锅,两锅内分别是汤汁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清汤和红油,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红油锅先沸腾,是因为红油覆盖在水面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B.汤汁沸腾后可以改为小火加热,此时汤汁温度升高较慢,不易烧干
C.火锅内汤汁越来越少是因为水分子在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
D.汤汁沸腾时,金属锅的温度比锅内汤汁的温度高
9.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和酒精,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液体的温度有关 B.液体的种类有关
C.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二、填空题
10.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酒精在标准大气压下熔化和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试回答下列问题:
(1)在-110℃时,酒精处于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2)在标准气压下测量沸水的温度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用酒精温度计;
(3)某同学将烧杯和量筒置于同一环境中,分别装入20mL液体,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剩余液体体积最少的是 。
11.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 夏天打开冰箱时,可以看到冰箱附近也会出现 一团“白气”。 这两种现象都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都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不同点是: 。
12.如图所示,电冰箱的制冷过程涉及两种物态变化:
(1)液态制冷剂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 态吸热,使冰箱内温度 ;
(2)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发生液化 (选填“吸”或“放”)热。在冷凝器里发生的液化采用的方法是 。
A.降低温度 B.压缩体积
13.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 (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14.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一些成语背后蕴含着科学原理。如“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他是通过 (填“升高”或“降低”)水的温度的方式止沸的;“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柴薪,他是通过停止给水加热,让水不能继续 的方式止沸的。
三、探究题
15.俗语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开水真的不响吗?小明想对此进行研究,得到爸爸的支持,小明用圆底铁锅在煤气灶上进行烧水试验。用温度计、数字声级计(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dB是声强的单位,数值越大,声音越响。)分别测量锅内水的温度。锅旁声音的强弱,测量结果如下表:
水温℃ 21 40 60 70 80 85 90 95 M
声强dB 37.5 38.0 40.5 43.4 46.8 52.9 54.4 55.2 52.8
现象 无气泡 无气泡 有小气泡产生 少量气泡上升 上升气泡增多 大量气泡上升 水面有气泡形成 更多小气泡形成,水变浑浊 沸腾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请填写表格中M的数据是 ℃,分析以上信息,可知温度 ℃时,响度最大;
(2)现在你对“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有什么新的理解?
16.如图甲是某小组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装置图。
(1)安装甲图实验装置时应遵循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原则;
(2)请根据下方表格数据在乙图坐标纸中用描点法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温度/℃ 94 95 96 97 98 98 98
(3)图丙是实验中某个时段气泡的变化图像,这是 (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情形。
17.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完成下列各题。
(1)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是乙图中的 图。 (选填“①”、“②”或“③”)
(2)实验小组做了两次实验,并分别绘制了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a和b(如图丙)。根据图像分析:
①水的沸点是 °C。
②a、b图像不重合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18.为了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小科做了如下实验: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用硬纸片对乙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观察现象。
(1)在实验中除控制甲、乙两液滴的体积和表面积相同外,还应控制 相同。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根据本实验结果,为了让湿衣服干的更快,应晾在 环境。
19.某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1)通过A、D两图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 有关。
(2)通过 两图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3)该同学猜想水的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往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和两滴水,如图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
请分析他的实验结论是否合理 ,理由是 。
(4)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 。
20.小雅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请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加热一定时间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2)实验过程中气泡出现图乙现象,该现象出现的时间可能是图丙中的 。
A.“第2分钟” B.“第4分钟” C.“第6分钟”
(3)另一组的小华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了硬纸片,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4)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但移开酒精灯,沸腾马上停止,这一现象说明 是沸腾的条件之一。
21.为了研究“水升高温度与空气流通程度,哪个蒸发效果更好”,科学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取三个相同的塑料盆,分别贴上标签A、B、C,并分别加入200克水。将三个盆置于下图中的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实验,5个小时后,测量三个盆中水的质量。
A盆:40℃,无风 B盆:20℃,微风 C盆:20℃,无风
(1)实验时取A、B、C三个相同大小的塑料盆,是为了使在实验过程中,控制 相同。
(2)若要研究空气流通程度对蒸发效果的影响情况,选择 进行对照实验(填字母)。
(3)若A盆内水减少了1.2g、B盆内水减少了1.1g,C盆内水减少了0.7g。
①对比A、C两盆,则可得到的结论是 。
②在该实验条件下, (选填“升高温度”或“加快空气流通”)能使水蒸发得更快。
22.生活处处有科学,留心观察皆学问。
(1)用图甲所示的炖盅炖汤,锅盖周围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填“空气”或“锅子”)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2)若汤的沸点与水的沸点相同,当锅子内的水沸腾后,则盅内的汤 (填“同时沸腾”或“不会沸腾”)。
(3)图乙和图丙所示的粒子模型表示沸腾的是图 (填“乙”或“丙”)。
四、简答题
23.平日留心观察事物的小科发现利用电热水器洗热水澡时,冷水管上布满水珠,而热水管上却完全干燥;当洗澡结束后,在浴室吊顶暖风机的作用下,冷水管上的水珠很快不见了。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4.冬天的早晨,经常可以看到河面上弥漫着“白雾”。请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25.将一个装满干冰(温度远低于0℃的固态二氧化碳)的铁罐置于室温为25℃的桌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铁罐的外壁出现什么现象?打开铁罐盖子,可观察到什么现象?描述以上两个现象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对产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到干果机的工作原理:采用发热丝加热,通过开关温控器可控制温度在35~70℃之间,同时配带一个风扇,通过风扇将热风吹出,将切成片的水果放入干果机内。很快达到风干的效果。由于是通过热风循环抽走食材的水分,所以食材的营养得到了大部分的保留和富集。
(1)小明将水果切片时,发现水果流出许多汁液。这些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A.液泡 B.细胞膜 C.细胞核 D.细胞壁
(2)小明利用干果机原理并采用上述方法制作干果,此过程利用了哪些方法加快水的蒸发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3)小明认为适当升高温度能加快水果中水分的蒸发,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每块玻璃板上各放1张相同的圆滤纸片:
②在a玻璃板的圆滤纸片上滴2滴水,其余每张圆滤纸片都滴1滴水:
③c玻璃板下方用酒精灯加热,d玻璃板上方用纸板来回扇动,其他不做处理:
④用秒表测出各圆滤纸片上水变干所需的时间。
下列实验组合能验证小明观点的是( )
A.ab B.ac C.bc D.cd
参考答案:
1.C
【详解】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无论蒸发和沸腾都需要吸收热量,液体蒸发时,如果不能从外界吸热,本身的温度就降低;而沸腾如果从外界吸收不到热量就不沸腾,因此故①②④正确,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C
【详解】A. 水蒸发快慢与多个因素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控制实验中每滴水的质量要相同,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对比甲和乙,水的表面积大小不同,而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情况及温度相同,故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故B正确, 不符合题意;
C. 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要控制水表面积和空气流动情况相同,对比乙和丙,因水的表面积不同,故不能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的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
D. 研究水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要控制水的温度及水的表面积大小相同,对比甲和丁可知,因水的温度及水的表面积大小相同,而空气流动速度不同,故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的关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
【详解】AB.水沸腾时看到的“白气”是水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AB错误;
C.由于壶嘴处温度较高,达不到液化的条件,因此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不能被液化,故C正确;
D.在壶嘴较远处,空气温度较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被液化成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4.B
【详解】液体沸腾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由图及题意知道,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低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不能达到沸点,也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如果与乙中液体种类相同,乙中液体只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不能沸腾;甲中液体的沸点如果高于乙中液体的沸点,乙中液体才能达到沸点,并能继续吸热,乙中液体才能沸腾,故甲液体为酒精,乙液体为水,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详解】A.水变成冰,体积变大,是分子间隔改变,不是分子体积变大,故A错误;
B.往下推活塞,注射器中出现了液态的乙醚,这是由于乙醚蒸气发生液化的缘故。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压缩体积也能使气体液化,故B正确;
C.在正在爬行的蜗牛前方约10厘米,用力鼓掌,若发现蜗牛会向远离掌声的方向爬行,说明蜗牛具有听觉,在5厘米处距离太近,不能说明蜗牛有听觉,故C错误;
D.植物的茎能直立与细胞中的细胞壁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6.A
【详解】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碗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A图象符合题意。
故选A。
7.D
【详解】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8.B
【详解】A.覆盖在汤汁上面的红油层使麻辣红油汤蒸发慢,蒸发吸热少,所以在吸热相同的情况下,麻辣红油汤升温快,先沸腾,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汤汁沸腾后可以改为小火加热,汤汁温度不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火锅内汤汁越来越少,在受热时,水分子运动剧烈,液态变成气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金属锅的温度比锅内汤汁的温度高,汤汁才能沸腾,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分析】探究一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而改变这个因素,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根据题目描述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详解】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上滴一滴水和酒精,则其它因素相同只有液体的种类不同,那么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液体的种类有关,故选B。
10. 液态 不可以 B
【详解】(1)[1]图甲是固态酒精的熔化图象,由图可知,固态酒精在-117℃时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所以固态酒精属于晶体,其熔点为-117℃,-110℃高于-117℃时,此时酒精已经完全熔化,所以-110℃的酒精处于液态。
(2)[2]酒精的沸点为78℃,熔点为-117℃,则酒精温度计的测温范围为:-117℃~78℃。由于在标准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78℃,所以标准气压下测量沸水的温度不可以应酒精温度计。
(3)[3]在相同条件下,酒精的蒸发速度大于水,且蒸发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因此蒸发最快的是B,一段时间后,剩余液态体积最少的是B。
11. 液化 放热 见解析
【详解】[1][2][3]冬天,人说话时,可以看到口里呼出“白气”; 夏天打开冰箱时,可以看到冰箱附近也会出现 一团“白气”,都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物体,由气态变成液态发生的液化现象,二者都要向外放热。不同的是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里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而发生了液化, 冰箱附近出现的“白气”是冰箱冲出的冷气使外面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冷却发生了液化。
12. 气 降低 放 B
【详解】(1)[1][2]冰箱内的液态制冷在冷冻室的管子里由液态变成气态,发生汽化现象,汽化吸热,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2)[3]生成的蒸气在冷凝管里又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4]在冷凝器里的液化是通过压缩机压缩体积实现的,故选B。
13. 液化 内侧
【详解】[1][2]冬天室外的温度很低,汽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车窗玻璃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车窗玻璃的内侧。
14. 降低 吸热
【详解】[1]“扬汤止沸”的道理是: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大液体表面积且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相对应空气是流动的)从而加快了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低于沸点,液体不能沸腾,起到止沸的效果。
[2]“釜底抽薪”道理是: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水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15. 98 95 开水并不是不响,只是响度变小了
【详解】(1)[1]根据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M的数值为98℃。
[2]根据表格可知,当温度为95℃时,气泡最多,响度最大。
(2)[3]由表中数据可知,“响水不开,开水不响”这句话的理解是开水并不是不响,只是响度变小了。
16. 自下而上 沸腾时
【详解】(1)[1]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过程中,首先要安装下面的器材,再根据下面器材的位置确定上面器材的安装位置,即遵循自下而上的原则。
(2)[2]根据图乙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根据表格数据在方格纸上对应位置描点,最后将相邻的点连接起来即可,如下图所示
(3)[3]水沸腾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都达到沸点,气泡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水蒸气,进入气泡,同时气泡所受水压减小,气泡不断增大,根据图丙可知,从烧杯底部生成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增大,因此这是沸腾时的情形。
17. ① 98 水的质量不同
【详解】(1)[1]水沸腾时,上升的气泡体积逐渐变大,快速到达水面破裂开,由此可知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图乙中①图。
(2)[2][3]①根据图丙可知,在加热过程中,水保持不变的温度为98℃,则水的沸点为98℃。
②根据图丙可知,a、b表示的水升高的温度都是6℃,b的加热时间大于a,即b吸收的热量大于a,根据公式Q=cmt可知,可知b的质量大于a的质量,即图像不重合的原因是:水的质量不同。
18. (液滴)温度 乙玻璃片上的液滴蒸发的更快 通风
【详解】(1)[1]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温度和上方空气流速有关。根据图片可知,实验探究空气流速对蒸发快慢的影响,需要控制液滴的体积和表面积相同,还要控制温度相同。
(2)[2]当其它条件相同时,乙玻璃片上空气流速快,则会看到:乙玻璃片上的液滴蒸发的更快。
(3)[3]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空气流速越快,则蒸发越快,那么:为了让湿衣服干的更快,应晾在通风环境。
19. 水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B 不合理 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实验存在多个变量 发热病人体表擦拭酒精降温或夏天给教室洒水降温
【详解】(1)[1]比较A、D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不同的是水上面的空气流动情况,所以比较上述两图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2)[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的关系,应控制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水的表面积不同,故选A、B两图对比。
(3)[3][4]该同学的实验结论不合理,因为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实验存在多个变量。
(4)[5]发热病人体表擦拭酒精降温或夏天给教室洒水降温能证明蒸发吸热。
20. 90 C 见解析 继续吸热
【详解】(1)[1]根据甲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此时水的温度为90℃。
(2)[2]水在沸腾前,下面的水温高,上面的水温低,因此从底部产生的气泡体积逐渐减小。水在沸腾后,下面和上面的水温相同,则从底部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增大。根据乙图可知,此时的水正在沸腾。根据丙图可知,第6min时水温不变,此时正在沸腾,故选C。
(3)[3]另一组的小华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了硬纸片,可以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4)[4]水在沸腾时,移开酒精灯,沸腾马上停止,说明液体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
21. 液体的表面积相同 BC 见解析 升高温度
【详解】(1)[1]三个相同大小的塑料盆,可以控制液体的表面积相同。
(2)[2]研究空气流通程度对蒸发效果的影响情况,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选择BC进行实验。
(3)①[3]对比A、C两盆,液体的表面和空气流通程度相同,A盆水温度较高,水减少得多,蒸发较快,说明液体的表面和空气流通程度相同,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4]对比BC,得到液体的表面积和温度相同,加快空气流速,液体蒸发越快,对比A、B、C三盆水的减少量,A盆内水减少最多,蒸发最快,说明升高温度能使水蒸发得更快。
22. 锅子 不会沸腾 丙
【详解】(1)[1]在锅内的水沸腾过程中,冒出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2)[2]沸腾需要的条件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同时还要继续吸热。题中将炖盅浸在锅子的水中,而且用蒸架把盅与锅子隔离,锅子内水由于火的持续加热,温度达到沸点而沸腾,经过一段时间的热传递,炖盅中的温度也会达到沸点温度,这样炖盅内外的温度相等,没有温度差,炖盅不会从锅子的水中继续吸热,则盅内的汤只能是达到沸点温度而不能沸腾起来。
(3)[3]沸腾是液体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的汽化,图丙中烧杯内有大量气泡,属于沸腾。
23.见解析
【详解】洗热水澡时,热的水蒸气遇到冷水管液化成小水珠,遇到热水管不会液化,所以冷水管上布满水珠,而热水管上没有水珠。
在暖风机的作用下,升高了冷水管上水珠的温度,加快水珠表面的空气流速,水分的蒸发加快,所以冷水管很快变干了。
24.见解析。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蒸发,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水的比热大,降温慢。早晨,水温比空气温度高,河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河面上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所以看到河面上弥漫着“白雾”。
25.见解析
【详解】现象:铁罐的外壁出现一层白霜;罐口冒出大量的“白气”。
解释:铁罐内装有干冰,所以铁罐外壁温度也远低于0℃,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罐壁放热,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罐壁上结成白霜;打开铁罐盖子,干冰迅速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的小水滴,形成“白气”。
26. A D C
【详解】(1)[1]液泡里面有细胞液,细胞液内溶解着酸甜苦辣的一些物质及色素,这些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液泡,故选A。
(2)[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即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情况,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和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都能加快水的蒸发,故选D。
(3)[3]验证水分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保持液体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相同,改变液体的温度,选择bc两组实验,故选C。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