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019) 5.2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4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019) 5.2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4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4: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
当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
你能举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吗?
思考
第五章 第二节 课时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和类型。(地理实践力)
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
2
观察土壤

一、观察土壤
1. 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
矿物质
空气
有机质
水分
40%
20-30%
20-30%
10%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百分比
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的协调程度
一、观察土壤
2. 物质组成:
v
v
矿物质
土壤的物质基础
释放养分元素(钾、磷、钙、镁等)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一、观察土壤
2. 物质组成:
v
v
矿物质
多集中在表层
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
有机质
一、观察土壤
2. 物质组成:
v
v
矿物质
贮存在土壤孔隙中
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影响土壤的热量状况
有机质
水和空气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东北平原
黑 土
最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合植物生长
(1)土壤颜色
黄土高原
黄 土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黄土是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颗粒细,土质松软,垂直节理发育。
(1)土壤颜色
南 方
红 壤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高温多雨下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这种土壤含铁、铝氧化物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低产贫瘠。
(1)土壤颜色
四川盆地
紫色土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大都富含钙质(碳酸钙)和磷、钾等营养元素,较为肥沃的土壤
(1)土壤颜色
西部地区
白色土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土壤常常呈白色
(1)土壤颜色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比例
砂粒
黏粒
石砾
粉粒
土壤矿物质颗粒
粒径大小
黏粒
粉粒
砂粒
石砾


(2)土壤质地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2)土壤质地
砂土
壤土
粘土
特征: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弱
特征: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
特征:以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保肥性能强。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构成。
(3)剖面结构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3)剖面结构
腐殖质层
有机层
淋溶层
沉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一、观察土壤
3. 野外土壤观察的内容
剖面结构
质地
颜色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3)剖面结构
自然土层
耕作层
犁底层
判断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3.土壤与土地是一回事。( )
×

×
导 练
(2022·湖南长沙期中)读“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由图可知,①为有机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淀积层;⑤为母质层;⑥为母岩层。
2.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22·山东德州期中)下图为某兴趣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学习时,绘制的“耕作土壤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在野外对土壤观察的内容有
①土壤颜色 ②土壤水分 ③土壤质地 
④土壤剖面构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土壤的观察内容包括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和土壤剖面构造。土壤的水分不属于土壤的观察内容。①③④正确,C正确。
4.图中①层
A.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B.土层紧实,颜色较浅
C.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
D.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C正确。
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D错误。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的是母质层,A错误。故选C。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生物
时间
人类活动
地貌
气候
成土母质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时间
人类活动
地貌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生物
时间
人类活动
地貌
腐殖质
+ + + + +
+ + + + +
吸收
淋失
循环
最基本也最活跃的因素。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
活动
比较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时间
人类活动
地貌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温度、微生物数量和种类
连线
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
土壤形成速度较慢。比如极地地区。
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拉沙漠地区。
湿热环境
干冷环境
冷湿环境
干热环境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特点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时间
人类活动
地貌
气候



①湿热、通风良好的环境,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积累少;
②寒冷、干旱、冷湿、冰冻环境,有机质分解速度慢,积累多;
③温度升高、降水增多,岩石风化作用增强,矿物养分增多,改变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地貌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山顶与山麓
迎风坡与背风坡
阳坡与阴坡
水热条件的不同
土壤的发育不同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地貌
通过水流速度,影响物质迁移速度,进而影响土壤厚度和肥力。
坡度
影响土壤温度、含水量,产生植被差异,进而影响土壤肥力。
坡向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风力增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和温度。
海拔
3
2
1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
人类活动
①合理的耕作经营,可形成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②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
土壤形成初 期
岩 石
开始崩解
土 层
开始形成
完整的
土壤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母质
有机物
母质层
母质层
母质层
腐殖质层
淀积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基岩
基岩
基岩
基岩
耕作土壤
成熟土壤
原始土壤
成土母质
裸露岩石
土壤熟化
耕作培育
养分富集
高等植物
有机质积累
微生物、低等植物
营养元素的释放
风化作用
导 思
我国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馈赠,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四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我国的东北平原以及南美洲的潘帕斯平原。
1.[综合思维]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中部分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图,请把下列内容填到图中合适的方框中。
①有机质 ②腐殖质 ③成土母质
答案 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为:①③②。
2.[区域认知]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土壤肥沃的原因。
答案 东北地区植被茂密,有机质来源丰富;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微生物活动较弱,分解作用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
3.[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有机质积累较少;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导 练
(2022·甘肃天水期末)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种类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1~2题。
1.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具有的特征是
A.不含有机质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低,A错;
根据题干可知,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形成砖红壤,多为砖红色土壤,B错;
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C错;
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枯枝落叶多,使得土壤深厚,D对。
2.下列土壤中,肥力最高的是
A.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
B.北极圈附近的寒漠土
C.我国南方丘陵的红壤
D.我国新疆的荒漠土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有机质含量多少。我国东北地区植被茂密,冬季寒冷,枯枝落叶等有机质不易被微生物分解,黑土土壤肥力高,A对;
北极圈附近的寒漠土、我国新疆的荒漠土植被分布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B、D错;
我国南方丘陵的红壤呈酸性、较贫瘠,C错。故选A。
(2022·陕西汉中期末)右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形成过程为,基岩经风化作用逐渐形成破碎的岩石;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化的岩石逐渐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在风化的过程中其表面逐渐形成
腐殖质层;随着腐殖质层的加厚,土壤结构形态逐渐成熟。故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②①④③,故选D。
4.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因素,C正确。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