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光的色散
(一)教学设计
课题 4.4 光的色散 课时 1课时
设计者 课型 新授课 设计时间
学习分析 1.课程要求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能用色光混合及物体颜色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2.教材解读 光的色散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第四节的内容。学生已学习了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本节内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人个非常美丽的自然景象——彩虹。学习本节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素材,了解彩虹的产生以及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光的色散条件及相关知识,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学情分析 学生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都看到过天空中的彩虹,但是对彩虹的形成和其原因并不清楚,另外对于单色光、复色光、光的混合以及物体的颜色并没有很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需要进行科学探究,联系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将学生引向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
学习目标 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 2、知道光色散的根本原因。 3、理解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
达成评价 1、能在课上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能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光的色散、探究不同色光的偏折、色光的混合。 难点: 1.能用色光的混合知识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 2.了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为什么会分成七种颜色。 3.物体所显示的颜色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三棱镜,光的三基色合成器,白纸,滤光片,三色激光笔 学生:预习学案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活动一:光的色散现象 【教师活动】五光十色的图片展示自然风光和熟悉的事物。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感受美景、增加对生活的精神追求。 【教师提问】在这五光十色的世界里,同学们认为你见过的最为色彩斑斓的美丽景色是什么? 【学生回答】彩虹或教师补充七色彩虹。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对彩虹的认识,补充说明。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光的色散,学习后我们就会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这个彩色的世界。 学生感知日常生活中的美丽景色,找出我们想要去理解去探究的事物。
新课教学 构建新知 进行新课 活动二:研究光的色散 【师生活动】实验器材:三棱镜模拟水珠(太阳光不强烈情况下),投影仪灯光模拟太阳光,白纸模拟光屏。(备用计划:自制教具中,利用热光源——浴霸灯或射灯——制作光的色散实验,目的是确保在无论什么天气都可以看到光的色散。)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白光不是单色光。 【教师补充总结】我们把这种在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称为复色光。不分解的光称为单色光。 【学生活动】大致画出白光经过三棱后的光路图。 【教师提问】根据光路图提问,为什么太阳光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本质是什么? 【教师活动】分别用三种颜色的光(红绿蓝)从相同位置进入三棱镜,确定光的路径用三种颜色的线条标记,像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得出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色光的偏折能力不同。 【教师提问】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的七彩光再通过一个三棱镜后会怎么样呢? 【学生活动】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根据光路可逆原则,知道多种单色光可以复合。 【例题】 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被 分解 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 色散 。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通过实验现象直接得出光的色散的定义并用光的色散去解释彩虹的形成。
知识应用 巩固提升 活动三:色光混合 【学生活动】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七种颜色的光复合后会成为白光,那么是不是单色光混合成白色光必须要7种单色光呢? 【师生活动】做光的三基色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出,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基色。 【教师提问】既然三基色也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颜色,那么它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电视机配制了几种颜色? 【学生活动】学生组内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使用显像管的电视机、电脑等彩色显示屏幕上艳丽的画面,就是由三基色混合而成的。 【例题】 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各种艳丽色彩是由 红 、 绿 、 蓝 三种光通过适当的比例混合得到的。 活动四:物体颜色 【教师活动】那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又是怎样显现这些颜色的呢? 这些美丽的花朵是什么颜色?这说明什么颜色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那么其他颜色的光哪去了? 【学生活动】组内思考、充分讨论。 【教师活动】关上窗帘,用红光照射、蓝光照射、绿光照射,发现物体颜色暗淡甚至不能展现绿色。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决定。反射什么光,物体就呈什么色。 【教师活动】演示光的三基色通过滤光片。 【教师提问】透明的物体的颜色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颜色决定。物体透过什么光,就呈什么色。 【例题】 白 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 绿 色物体只反射绿光。如果只用红光照射绿色叶子,那么绿叶是 黑 色。 让学生知道色光的混合,感叹光的颜色之谜。
小结 收获感悟 1、今天我学到了什么知识? 2、我掌握了哪些研究方法?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反馈。
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实践作业:做水三棱镜实验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光的色散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因此要抓住学生就必须让学生有兴趣,对生活中的现象产生疑问并且产生自发去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此为突破点,建立以老师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简单并且方便观察的实验,让学生能更直观的理解内容。通过对物理规律的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明显帮助;最后在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即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也服务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