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练习第3章 第1节水循环(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练习第3章 第1节水循环(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8 15:3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第一节水循环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25日和26日两次登陆浙江,为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首个在浙江省内两次登陆的台风。“烟花”移动速度慢,在我国陆上滞留时间长达95小时,为1949年以来最长;累计雨量大,单点最大累计雨量超1 000毫米;影响范围广,先后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10省(市)。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是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烟花”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
2.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看,不属于台风“烟花”直接造成的影响是( )
A.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
B.使水循环速度加快
C.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促进地区之间能量交换
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试验。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据此完成3~4题。
3.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无毛巾:水流量较大
B.有毛巾: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蒸发量较大
D.有毛巾:盆底存水较多
4.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
①降水量减少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下渗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径流
B.植物然腾 蒸发 降水 径流
C.降水 植物蒸腾 蒸发 径流
D.蒸发 降水 植物蒸腾 径流
6.在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岩层坚硬不透水。据此完成7~8题。
7.当该地森林覆盖率增加后( )
A.水分下渗减少 B.降水量急剧减少
C.蒸腾作用增强 D.地下径流增加
8.该地修建梯田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增加植物蒸腾 B.减缓地表径流
C.增加地下径流 D.减少水汽输送
二、综合题
9.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A___、B__、C___、E___、F___、G___。
(2)水循环分为___循环、___循环和___循环,辽河主要参与的是___循环。夏季风属于水循环的___(填字母)环节,图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___(填字母)。
(3)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___。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等,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下图为“月宫一号”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植物蒸腾 ②水汽输送 ③蒸发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 降水”环节类似的是( )
A.水处理 B.低压蒸馏
C.饮用水储存 D.营养液配制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水循环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实验设计中,不能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①降水 ②下渗 ③植物蒸腾 ④地表径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以促进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 )
①收缩下沉 ②膨胀上升 ③向右流动 ④向左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列两图分别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图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加
C.地下径流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6.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增加下渗量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②③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二、综合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是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它是一个外泄湖。13万年前,由于地质、气候等诸多原因,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了只入不出的闭塞湖。目前,与初期的湖区相比,青海湖湖面缩小了三分之一,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1)判断青海湖形成初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第三章 第一节水循环
[合格考达标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21年第6号台风“烟花”于7月25日和26日两次登陆浙江,为194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首个在浙江省内两次登陆的台风。“烟花”移动速度慢,在我国陆上滞留时间长达95小时,为1949年以来最长;累计雨量大,单点最大累计雨量超1 000毫米;影响范围广,先后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天津、北京、辽宁等10省(市)。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①②③是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烟花”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 D )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
2.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看,不属于台风“烟花”直接造成的影响是( C )
A.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
B.使水循环速度加快
C.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促进地区之间能量交换
[解析] 第1题,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陆地内循环,②为海陆间循环,③为海上内循环,台风由海洋向陆地登陆,参与了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故选D。第2题,台风“烟花”带来的降水使当地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加快了水循环的速度、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能量交换,台风“烟花”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需要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间接塑造地表形态。故选C。
某中学生进行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试验。设计如下:准备两块搓衣板,如图放置在盆中,其中一块铺上毛巾,分别从上面淋上相等数量的水,并观察实验结果。据此完成3~4题。
3.两块搓衣板淋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
A.无毛巾:水流量较大
B.有毛巾:水流速度较快
C.无毛巾:蒸发量较大
D.有毛巾:盆底存水较多
4.如果铺有毛巾的搓衣板模拟的是植被恢复后的山地,则该山地( C )
①降水量减少 ②地表径流增加
③下渗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3题,铺有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有植被的地方,无毛巾的搓衣板相当于荒地。两块搓衣板淋水后,无毛巾的摩擦力小,流速快,水流量大,蒸发量小,盆底存水较多;有毛巾的摩擦力大,流速慢,水流量小,蒸发量大,盆底存水较少。故选A。第4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山地植被恢复后,大气湿度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故选C。
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A )
A.蒸发 植物蒸腾 降水 径流
B.植物然腾 蒸发 降水 径流
C.降水 植物蒸腾 蒸发 径流
D.蒸发 降水 植物蒸腾 径流
6.在下列水循环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①来自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为蒸发;②来自生物圈,为植物蒸腾;③来自大气圈,为降水;④由岩石圈到水圈,为径流。第6题,在水循环各环节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是地表径流,图中④为径流。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岩层坚硬不透水。据此完成7~8题。
7.当该地森林覆盖率增加后( C )
A.水分下渗减少 B.降水量急剧减少
C.蒸腾作用增强 D.地下径流增加
8.该地修建梯田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B )
A.增加植物蒸腾 B.减缓地表径流
C.增加地下径流 D.减少水汽输送
[解析] 第7题,森林覆盖率增加,蒸腾作用加强,降水增多;该地为不透水岩层,植被增加对下渗、地下径流影响不大。第8题,修建梯田,能够减缓地表径流。
二、综合题
9.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循环过程:A_海水蒸发__、B_大气降水__、C_水汽输送__、E_地表径流__、F_下渗__、G_地下径流__。
(2)水循环分为_海陆间__循环、_海上内__循环和_陆地内__循环,辽河主要参与的是_海陆间__循环。夏季风属于水循环的_C__(填字母)环节,图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_E__(填字母)。
(3)在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持全球_水的动态平衡__。
[解析] 第(1)题,图中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A海水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下渗,G地下径流。第(2)题,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外流河主要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夏季风属于水汽输送环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第(3)题,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等级考过关练]
一、单项选择题
“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空间基地生命保障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构建了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如氧气、水和食物等,可以在系统内循环再生。下图为“月宫一号”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字母a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D )
①植物蒸腾 ②水汽输送 ③蒸发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 降水”环节类似的是( B )
A.水处理 B.低压蒸馏
C.饮用水储存 D.营养液配制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图中字母a箭头指向冷凝水,a代表的是由“植物生长”产生的需要“冷凝”的水汽,应属于植物蒸腾和蒸发产生的水汽,①③正确。故D项正确。第2题,自然界的“降水”环节是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水滴。图中与自然界水循环的“降水”环节类似的是低压蒸馏,有水汽上升遇冷凝结的过程,B项正确。水处理、饮用水储存、营养液配制都不存在水汽凝结过程,A、C、D项错误。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水循环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实验设计中,不能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B )
①降水 ②下渗 ③植物蒸腾 ④地表径流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以促进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 A )
①收缩下沉 ②膨胀上升 ③向右流动 ④向左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图中不透水斜面影响下渗环节,也没有植物的蒸腾作用。故选B。第4题,冰块温度低,气流收缩下沉,①正确,②错误。冰块位于左侧,右侧没有,因此左侧降温明显,右侧气温相对较高,气流可能膨胀上升,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沿着斜面向右流动,③正确,④错误。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列两图分别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图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图”。读图,据此完成5~6题。
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D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加
C.地下径流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6.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C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增加下渗量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②③
[解析] 第5题,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及地面逐渐硬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尤其是雨季地表径流量大增,城市化的发展对蒸发量和降水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结合材料,故选D。第6题,读图可知,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渗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了地下水资源,②⑤正确;该模式对土壤侵蚀影响不大,①错误;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可以缓解城市洪灾,但不能解决城市洪灾,④错误;图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③错误。故选C。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7~9题。
7.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B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8.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C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D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7题,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蓄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雨季时下渗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使径流量年内变化增大。第8题,森林植被恢复,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涵蓄水源的能力增强,下渗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坡面径流变化减小,植被的覆盖率与降水的数量无必然关系。故选C项。第9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下渗增加,故甲乙两河径流总量都减少。图中透水岩层向乙河方向倾斜,乙河受来自山岭的透水岩层地下水的补给较多,故河流径流量增加,甲河受补给较少,故甲河径流量减少,乙河径流量增加。
二、综合题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形成于距今20~200万年前,是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形成初期原是一个大淡水湖泊,与黄河水系相通,它是一个外泄湖。13万年前,由于地质、气候等诸多原因,使青海湖从外流湖变成了只入不出的闭塞湖。目前,与初期的湖区相比,青海湖湖面缩小了三分之一,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1)判断青海湖形成初期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2)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青海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自然原因。
[答案] (1)海陆间循环。
(2)(13万年前由于构造运动或地质作用,)青海湖变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13万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湖水补给减少;该地光照强烈,风力强盛,蒸发旺盛。
[解析] 第(1)题,青海湖形成初期,与黄河水相通,说明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第(2)题,13万年前,由于地质、气候等诸多原因,青海湖变成了只入不出的闭塞湖,这样盐分不断积累,变成了咸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