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2014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4 升华和凝华(同步复习教案+课件+教材重难点解析+同步检测试题+实验探究,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2014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4 升华和凝华(同步复习教案+课件+教材重难点解析+同步检测试题+实验探究,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1-01 21:11:43

文档简介

《升华和凝华》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2014年赤峰中考题)在寒冷的冬天,以下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树枝上形成的“雾凇”
B.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
C.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
D.雪花在脸上变成水
答案:C
解析:树枝上形成的“雾凇”,是水蒸气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是凝华现象;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是一种液化现象;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是雪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雪花在脸上变成水,是雪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现象。
2.下列物态变化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树木及地面上结霜是凝固现象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蒸发现象
D.冬天,晾在室外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是升华现象
答案:D
解析:空气里含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树木、地面就会直接变成小冰粒。所以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雾是小水珠,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所以,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结成冰的衣服会直接变干,意思是衣服里的冰没有熔化成水,而是直接变成水蒸气跑掉了,所以是升华现象。
3.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升华吸热
C.干冰液化放热
D.干冰凝华放热
答案:B
解析:固态二氧化碳之所以叫干冰,是因为这种物质形态像冰,但它不会像冰那样熔化变成水弄湿周围的物体,而是直接变成气态的二氧化碳跑掉。所以干冰是容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时,会大量吸热,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这种作用使干冰用途广泛,如防止食品变质,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上的烟雾等。
4.(2014年长春中考题)初冬的早晨,树枝上往往挂满了霜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属于(  )
A.液化  B.凝华  C.熔化  D.升华
答案:B
解析: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
5.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
B.江面上大雾的形成
C.水在慢慢地结冰
D.灯泡用了一段时间之后,灯丝变细
答案:D
解析:洒在地上的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现象,不是升华,故A错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悬浮在空中形成江面上的大雾,是液化现象,不是升华,故B错误;液态的水放热慢慢变为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不是升华,故C错误;灯丝发光,温度升高,灯丝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升华,从而使灯丝变细,是升华现象,故D正确。
6.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渲染气氛,这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干冰升华,再液化
B.干冰升华,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C.干冰汽化,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D.干冰液化,空气中水蒸气液化
答案:B
解析:干冰升华后以气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弥散到空气中,不会再液化,所以该选项不正确。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以该选项正确。干冰从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不是汽化现象,所以该选项不正确。干冰从固态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不是液化现象,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7.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答案:B
解析: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相反,玻璃不会比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更低,因此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不会遇冷凝华。
8.如图1,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小明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由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说明混合物的熔点比冰的熔点低。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易拉罐底部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
9.针对旱情,气象部门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良好。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是“人工增雨”的一种常用方法,喷洒的干冰可以促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冰晶下降过程中变成雨滴。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雨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凝华和熔化
B.凝华和液化
C.凝固和熔化
D.凝固和液化
答案:A
解析: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它非常容易升华,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快速放热,凝华产生小冰粒。小冰粒在下降过程中,从空气中吸热,熔化变成液态的水,形成雨滴,故雨的形成过程是凝华和熔化。
二、填空题
10.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使用高压锅加热食物,可以使食物熟得更快,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
答案:凝华 凝固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解析:冷冻室侧壁上出现的霜是由于冷冻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是凝华现象;湿抹布擦拭冷冻室侧壁时,抹布粘在侧壁上,是由于抹布上的水变成了冰,是凝固现象;高压锅密闭较好,内部压强大,水的沸点高,这样高压锅内的温度就会更高一些,就会更快煮熟食物。所以高压锅是利用增大锅内气体的压强,提高水的沸点来提高锅内温度的,可以使食物熟得更快。
11.如图2是南方雪灾中汽车被积雪覆盖的现象;右图是南方雪灾中见到的电线结起的冰柱现象。雪和冰柱分别是由_成的。(选填“水蒸气液化”“水蒸气凝华”“水凝固”或“水汽化”)
答案:水蒸气凝华和水凝固
解析:“雪”“冰柱”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雪”是水的固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寒冷的天气后直接凝华为固体的,“冰柱”是由液态水变成的,是凝固现象。
12.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只有气温急剧下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才能结成霜;化雪过程需要从周围的空气中 _______,致使空气的温度降低,人们感觉寒冷(均选填“吸热”或“放热”)。
答案:放热 吸热
解析:水蒸气结成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需要放热。“化雪过程”就是雪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13.热升华技术属于一种特种打印,是传统打印技术的一次突破。热升华打印出来的图像色彩鲜艳,层次丰富,其效果可与印刷品媲美。热升华打印是在高温下使色带上的油墨(颜料)受热_______,渗入物体的表面,温度降低后会发生_______,即形成色彩亮丽的图像。热升华的图像经久耐用,图像不会脱落、龟裂和褪色(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升华  凝华
解析:题目展示了物理知识在技术中的应用。根据题意容易判断热升华技术使油墨经历了先升华后凝华的物态变化过程。
三、综合题
14.据《北京晚报》报道:2001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15℃,在新疆罗布泊沙漠的沙丘上覆盖着约5cm~10cm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结舌。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回答下面的问题:
(1)对于雪不见了,你会提出怎样的猜想?
(2)简单解释你猜想的依据。
答案:(1)猜想:雪发生了升华现象,即由固态的雪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跑掉了。
(2)依据:当时的气温低(约-15℃),不能达到雪的熔点,所以雪不会熔化。“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也证明了雪没有变成水。
解析:文章提供了一幅令人惊奇的物态变化图景。约5cm~10cm厚的积雪,很短的时间内不见了。雪会变成什么呢?我们会提出这样几种可能:雪熔化变成水后渗入沙中,雪熔化成水后迅速蒸发,还有一种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猜想,就是雪直接升华变成水蒸气。那么,雪能否熔化呢?注意到当时的气温是约-15℃,这远远低于雪的熔点,所以雪不会熔化。另外,“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也证明了没有水的生成。“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在北方很冷的时候,一直冰冻着的衣服也会变干,就是冰雪在很冷的气温下发生的升华现象,不过这个过程要持续几日,文章中雪的升华为什么会这么迅速呢?联系沙漠地区的气候特点不难想象,由于空气异常干燥,使得物态变化也异常迅速。
  15.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
(1)霜是由______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______。
(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并在短文中找出支持猜想的句子。
(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
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
答案:(1)水蒸气;凝华。(2)空气湿润;气温在0℃以下。(3)不能,因为没有进行空气干燥和湿润的对比实验,所以不能证明空气干燥时是否会形成。
解析:(1)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
(2)根据文中的“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会出现霜”可知,霜的形成条件是:空气湿润且温度在0℃以下。
(3)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中,没有提供两种不同的空气湿润环境,故不能验证猜想。
观察干冰的升华
实验目的:
1.通过对干冰升华的观察,进一步体会物质升华的过程不需要经过液态阶段。
2.体会物质升华过程需要吸热。
实验原理: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时,不经历液态的过程。
实验器材:
烧杯、温水、二氧化碳灭火器。
实验步骤:
1.将一个棉布袋套在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口部,手按灭火器的手柄,过一会儿,棉布袋内会有干冰出现,将干冰迅速放入保温桶内保存。
2.在烧杯中放一小块干冰,仔细观察,发现干冰逐渐变小,并且没有液体产生,说明干冰直接从固态变成了气态,也就是说干冰发生了升华。此时,用手接触烧杯底部,感觉烧杯底部变冷,说明升华的过程需要吸热。
3.在烧杯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此时观察到水像重新沸腾一样:水中有大量气泡,同时水面上有大量“雾气”。水中的气泡是固态干冰升华变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4.在烧杯中放少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大块干冰,然后放入一大块干冰,此时烧杯内水的状态变化情况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同时烧杯内壁会出现“霜花”。这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水快速凝固成冰,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极低的烧杯壁会凝华成霜。
操作注意:
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由于干冰的温度非常低,温度为-78.5℃,因此经常用于使物体维持冷冻或低温状态。干冰能够急速的冷冻物体和降低温度,并且已经被广泛地使用。干冰在发生物态变化时不是由固态转化为液态,而是由固态直接升华为气态,因此其变化过程并不会产生任何水或液体,也由此称它做“干冰”
1.干冰温度极低,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干冰,防止手被冻伤。拿取干冰一定要使用厚绵手套、夹子等遮蔽物(塑胶手套不具阻隔效果!)。如果是在长时间直接碰触肌肤的情况下,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冻伤。
2.使用干冰请于通风良好处,切忌与干冰同处于密闭空间!因为干冰升华会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大,可能引起呼吸急促甚至窒息!
3.不可以将干冰储存在不透气的保温箱内,因为干冰升华所产生的压力会引起爆炸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现象,提升观察能力。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解释现象,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策略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生活中并不难见到,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回答问题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酒精灯、碘锤、烧杯等
课件18张PPT。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董慧玲
  据报道,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曾发生了一件怪事:
当时气温约-15℃,沙丘上覆盖着约5㎝~10㎝厚的积雪,然而过了约20min,雪不见了,而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场的科学考察队员瞠目结舌。对于这个现象,你认为雪发生了怎样的状态变化?雪由固态没有经过液态直接变成了气态。 导入新课固态的碘──紫黑色气态的碘蒸气──紫色升华和凝华  1.加热前碘是什么状态的?
2.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停止加热并冷却过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4. 中间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观察碘锤中碘的状态;
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升华过程中物质需要吸热。加热前
碘的状态加热后
碘的状态吸热升华和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凝华过程中物质需要放热。固态停止加热后试管壁上的
碘的状态加热时
碘的状态放热气态变化条件:升华和凝华  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5oC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在饮料中加入干冰干冰升华和凝华一直冰冻的衣服也能干用久了的白炽灯  白炽灯用久了灯泡会发黑,这是由于钨丝受热发生了升华现象,而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发生了凝华现象的缘故。升华和凝华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出现冰花升华和凝华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遇冷放出热量凝华小冰晶而形成,是气体直接变成固体的过程。思考:
(1)冰花的形成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2)冰花是什么物质凝华而成?
(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4)为什么冰花只形成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难道屋外没有水蒸气吗?升华和凝华飞机播洒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升华和凝华把干冰撒入冷云层中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粒人工降雨剖析图升华和凝华小水珠或小冰粒变大而下降人工降雨剖析图下降升华和凝华暖流遇到暖流熔化为雨点降落人工降雨剖析图升华和凝华水循环 水蒸气冰汽化液化凝固熔化升华凝华水循环水循环思考:
水为何珍贵?
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  1.升华是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吸热。
  2.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放热。
  
  3.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4. 水循环与节约用水。
 课堂小结《升华和凝华》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在实验中用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凝华则可通过分析推断其需要放热,由于升华、凝华现象不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材在这里没有过多设计活动内容。在前面学习四种物态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物态变化中的初状态和末状态中伴随的吸放热情况,更好地解释各种现象中包含的物态变化。举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分析解释,这些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并通过“水的循环”分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重难点突破
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升华、凝华现象尽可能多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概念,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教材本身联系生活实际编写而成,但教学中仍应注重组织学生主动的、更多的联系实际展开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初步养成探究物理、运用物理的习惯和喜爱物理的良好情感。
1.升华和凝华
突破建议:
升华和凝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特别是一些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都进行得较为缓慢,比如常温下樟脑丸的升华、冬天一直冰冻着的衣服变干、冬夜水蒸气的凝华(下霜)等,再加上变化前后的气体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几乎没有感性认识。因而,做好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十分必要。
在实验中,用“碘锤”来做升华实验,现象明显且简便易行、安全卫生,是观察升华、凝华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碘在常温下稍微受热,就可以升华,碘蒸气稍微遇冷,又可以凝华;再加上碘蒸气呈紫红色,便于观察,所以用碘做升华、凝华实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物质。实验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观察物质固态和气态之间发生变化时,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碘升华实验也可以用下面的实验替代: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盖紧瓶塞(是为了防止有毒气体泄漏),然后加热,直至看不到锥形瓶中的樟脑丸粉末时,取下瓶塞,迅速将一根枯树枝放入,很快便可看到樟脑丸的蒸气在枯树枝上凝华,形似雪花。升华和凝华实验常用的物质是萘和碘。
由于升华和凝华过程不容易被注意到,一般只能根据观察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推断。教学中应启发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加深学生的认识,尤其注意区别凝华与凝固、凝华与液化的现象。比如:用久的电灯泡灯丝会变细,玻璃泡会显得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使体积减小,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内壁上凝华成冰晶;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冬天,冰冻的衣服(结了冰)变干(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本质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冬天,0℃或以下(未达到熔点)雪人仍逐渐变小;衣箱中的樟脑丸变小;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白雾、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食品保鲜等。
由于干冰升华吸热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干冰及其应用。干冰,虽然它的名字带着一个冰字,却和水结成的冰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它是由无色的气体──二氧化碳形成的。如果把二氧化碳装在一个钢瓶里,再加压,它就会变成和水一样的液体了,如果温度再低一些,那么二氧化碳就会变成白色的、好似雪花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干冰。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干冰的温度可达-78.5℃,由于干冰温度很低,它急剧升华的时候,会使周围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里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雾。
干冰的主要应用有──利用干冰冷藏食品: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利用干冰制造舞台烟雾效果:在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由于向空气中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烟,这样就造成了舞台上的云雾效果。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人们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就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医学科研上,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即把干冰放在部分组织(如疣子)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冷冻,使其组织坏死,达到不用“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2.水循环
突破建议:
要求学生阅读STS“水循环”,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认识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从而产生强烈的水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
本节内容教学之前,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图片或下载网上信息。可以分成三个主题进行准备:(1)水为何珍贵?(2)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3)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办?上课时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在同学们动态的交互学习中,形成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通过对有关问题的争论,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关于水循环,应该让学生了解自然界里雨雪的形成,这是很有代表性的物态变化和水循环过程。地面上的水蒸发成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与寒冷空气接触,水蒸气便凝结成小水滴,形成云。当温度下降,而又有凝聚核心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一滴雨点要比云中的小水滴大上几千倍,小水滴一定要在它的体积增加到很大时才会变成雨点落下来。如果温度低于0℃,水蒸气在空中就可能形成雪。
雪是结晶的水。水蒸气凝华而成的微小晶体叫水晶。当水晶在大气中随着气流上下翻腾,聚集起来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为雪花向地面飘落。雪花的形状多为六角形,也有针状、柱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某些雪花的直径可大于2.5厘米。雪花的大小取决于温度,温度越低,形成的雪花越小。由于构成雪片的结晶能反射光,所以雪片呈白色。当过冷水滴碰撞在冰晶(或雪花)上,则成霰,霰在积雨云中随着气流多次升降,不断与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透明层与不透明层交替的冰块,落到地面,这就是雹。地表面上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当水蒸气的含量达到饱和时凝结成水滴,这就是露,如果地表气温降到0℃以下时,则水蒸气直接凝结为固态,就是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