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2014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 光的反射(同步复习教案+课件+教材重难点解析+同步检测试题+实验探究,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2014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2 光的反射(同步复习教案+课件+教材重难点解析+同步检测试题+实验探究,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5-01-01 21:24:39

文档简介

《光的反射》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2014年徐州中考题)平静的湖面映出岸边的景物。在这个现象中“平静的湖面”相当于(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答案:C
解析:平静的水面如同平面镜,岸上的景物通过平静的水面成像在水面上,因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它是景物所成的等大的虚像。
2.(2014年黑龙江中考题)生活中常见到各种光现象,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答案:D
解析:透过树丛的光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不符合题意;手影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3.(2014年丽水中考题)晚上,小科在教室里通过窗玻璃看到自己的像,而且室内灯光越亮像就越清晰,下列对该像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成的像是实像
B.室外越亮像就越清晰
C.像的形成原因是光的反射
D.人越靠近窗玻璃像就越大
答案:C
解析:小明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自己”,是平面镜成像形成的,属于光的反射现象;室内灯光越亮,反射的光线越强,像也就越清晰。
4.(2014年厦门中考题)如图是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画中配诗“临水种桃知有意,一株当作两株看”。其中呈现的光学现象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答案:B
解析:诗句“临水种桃知有意,一株当作两株看”中的“一株当作两株看”是桃树在水中成像,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5.(2014年大连中考题)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  )
A.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B.看到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泳池里的水看起来变浅
D.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变大
答案:B
解析: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故A不符合题意;看到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岸边的树在水面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泳池里的水看起来变浅,是由于池底反射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气,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是光的折射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变大,是凸透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故D不符合题意。
6.(2014年宜宾中考题)把微小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图3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A为激光笔,B、C是平面镜,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D,当把重物M放在台面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B.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C.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D.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D点的左侧移动
答案:C
解析:镜子B上放重物M后,镜子受到弹力作用而向下凹,平面镜B上的入射角变大,根据镜面反射的特点知反射的光线偏向右方,即光斑向D点的右侧移动。
7.(2014年临沂中考题)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反射角也为15°
B.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C.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解析: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15°时,则入射角为90°-15°=75°,所以反射角也为75°,所以A说法错误;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10°,所以B说法错误;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入射角减小,所以反射角也减小,反射光线靠近法线,所以C说法正确;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D说法错误。
8.有一台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它通过光束射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电光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的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4所示的光路图,电光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的高度(  )了。
解析:由于入射光线是固定的,且光在水面上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当水面发生变化时,故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原来的反射光线是平行的,如图5所示,由图可见,当反射到光电屏接收平面上的光点从S1点移向S2点,表明被监视的液面是下降的。
9.使用环保型墙面漆粉刷教室墙壁,不仅可以降低教室内的空气污染,由于墙面上留有很多小颗粒形成的凹凸不平,还有利于保护视力。这主要是利用了光的(  )
A.漫反射 B.镜面反射 C.折射 D.直线传播
答案:A
解析:粉刷墙壁时选择了环保墙漆,这样表面将会出现很多小的凹凸不平,当光照在墙上时,在凹凸不平的地方发生漫反射,光向四处传播开来,减弱了光的强度,对人们的眼睛能够起到保护作用。
10.如图6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40°角,则(  )
A.入射角是40°
B.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50°
C.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10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答案:C
解析: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所以入射角为90°-40°=50°,故AB错误;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2×50°=100°,故C正确;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因此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角也增大5°;故D错误。
11.皮鞋擦过鞋油后,还要用鞋刷或软布反复擦几下,越擦越亮,这是由于(  )
A.反复擦可增加漫反射效果
B.反复擦可使鞋油填平皮革表面的凹坑,增加表面光滑程度,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C.鞋油反光性能比皮革好,反复擦可使鞋油均匀分布,增加漫反射效果
D.鞋油的颜色比皮革鲜艳,可增加镜面反射效果
答案:B
解析:因为皮鞋的表面不光滑,光射向鞋面后发生漫反射,这样皮鞋就失去了光泽;涂上鞋油后,鞋油的微小颗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细擦拭,使鞋油涂抹的更均匀鞋面就变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后会发生镜面反射,皮鞋看起来就更光亮更好看了。
12.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面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
C.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应是水
D.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
答案:A
解析:平静的水面,能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凹凸不平,地面发生漫反射。如图7(上),迎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进入人的眼睛反射光线多,人感觉水面亮;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很少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黑。如图7(下),背着月光走,月光经水面发生镜面反射,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水面暗;地面发生漫反射,有少量的光线反射进入人的眼睛,人感觉地面亮。
二、填空和作图题
13.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_________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出来的光线比粉笔字发生_______________ 出来的光线_______________ (填“强”或“弱”)
答案:镜面 漫反射 强
解析:黑板用久了会产生“反光”现象,是因为黑板发生镜面反射出来的光线比粉笔字发生漫反射出来的光线强,所以会感到“反光”。
14.经过整治,位于市中心的河水水清可鉴,“水清可鉴”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能形成物体的_________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时发生了_______________的结果。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路灯_______________(选填“是光源”或“不是光源”)这由于_______________造成。
答案:镜面 虚像 反射 不是光源 光的反射
解析:(1)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湖水“水清可鉴”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能形成物体的虚像。(2)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时发生了反射的结果。(3)夜间行车时,总感觉到路旁的护栏处有“路灯”,这“路灯”本身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这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15.如图8所示,电工师傅要从发电房A处拉导线到河岸边安装一盏路灯O后,再到仓库B处,路灯O点应选在河岸的哪点处用的导线最短?
答案:作出点A关于水面的对称点A′,连接A′B交于河岸一点O,点O即为安装路灯的位置。如图9,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A′O+BO最短,即河岸上的点O为路灯的位置。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河岸上的点O,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确定AO+BO最短,O点即为路灯的位置。
16.如图10所示,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要利用太阳光垂直照亮井底,应把平面镜放在跟水平面成_______________ 度角的位置,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
答案:60 如图11
解析:先过入射点作出反射光线,然后作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角平分线,即法线,再过入射点作垂直于法线的镜面,最后根据角之间的关系求出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因入射光线与水平面成30°,而反射光线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30°+90°=120°,则反射角为60°,因法线可将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平分,可确定其位置,然后作法线的垂直线就可确定平面镜的位置了,如图所示,平面镜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60°=30°,所以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30°=60°,镜面与水平面成60°的角。
三、实验题
17.有两位小朋友在草坪上拿平面镜做反射太阳光的游戏,请你在下列答案中选出合乎题意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相应的空中。
(1)玩得高兴时,不小心将小平面镜反射的阳光照到了另一位小朋友的脸上,此时发生的反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 ;
(2)被反射光照到脸的小朋友将看见_______________ ,但看不见_______________ ;
(3)站在旁边的其他人,看到被反射光照到的脸特别亮,这说明反射光在他脸上发生了_______________;
(4)如果此时旁边的其他小朋友朝拿镜子的小朋友看去,将 _______________看见强烈的反射光,_______________看见小平面镜框,这是由于阳光在镜框上发生_______________的缘故。
答案:(1)E;(2)D、C;(3)F;(4)B、A、F。
解析:镜面反射后的光线射向同一方向,正好处在这一方向上时,获得的光线很强,来自其他方向上的光线就看不到了。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所以能从各个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1)因为平面镜发生的是镜面反射,所以所有的反射光都照到了另一位小朋友的脸上,此时发生的反射现象是镜面反射。(2)此时被反射光照到脸的小朋友将看见很强烈的光线,看不见平面镜的镜框。(3)站在旁边的其他人是从侧面看,会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看到被反射光照到的脸特别亮,这说明反射光在他脸上发生了漫反射。(4)如果此时旁边的其他小朋友朝拿镜子的小朋友看去,由于阳光在镜框上发生漫反射,其他小朋友将不会看见强烈的反射光,会看见小平面镜框。
18.利用如图12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 。
(2)将入射光线EO向法线靠近时,看到反射光线OF____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3)将纸板A、B置于同一平面后,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反射光将沿图中的OE方向射出,说明光在反射时,_______________。
(4)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 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 。
(5)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_______________ 。
答案:(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靠近;(3)光路是可逆的;(4)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5)光屏与镜面垂直。
解析:(1)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看不到反射光,这样做的目的是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2)根据反射定律的内容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入射角减小,反射角也随之减小,故反射光线将靠近法线。(3)当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入射时,反射光线也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反射出去,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4)①我们看不见光的传播路径,就无法对光线进行研究,在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安装一个光屏后,能够间接的在光屏上看到光的传播途径;②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共面。(5)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能呈现在光屏上,光屏应与镜面垂直。
探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
实验目的:
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通过实验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
实验原理:
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器材:
白纸、图钉、手电筒、平面镜等。
实验步骤:
1.用手触摸镜子和白纸,会感觉到镜子光滑,白纸粗糙。
2.用平面镜将教室外的阳光反射到教室内,教室内只有被反射光照到的同学看到镜子处有耀眼的光,其余同学看到镜子较暗。换用白纸进行实验,白纸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会看到白纸较亮。
3.让投影仪放映图画,图画投在白纸上,教室内各个位置的同学都会看到白纸上的图画。改成用平面镜接收图画,只有正对平面镜的同学会看到耀眼的亮光,看不到图画。其他同学看不到图画,看到镜面处很暗。
4.晚上,将白纸用图钉固定在教室的墙壁上,把平面镜放在白纸的中央,熄灭电灯,打开手电筒去照白纸的中央。只有部分同学看到小平面镜很亮,白纸较暗,而其他同学看到的现象是白纸很亮,平面镜很暗。
实验结论:
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比较光滑,因而光束比较统一而且反射方向比较一致;漫反射的反射面高低不平,导致反射光的光束也杂乱无章。
镜面反射只能在某一特定方向才可见,如果从侧面去看,就会变得灰暗。
漫反射的光线会向着各个方向,所以各个不同方位的人都能看到发生漫反射的物体,人眼之所以能看清物体的全貌,主要是靠漫反射光在眼内的成像。
和镜面反射一样,漫反射的每条光线均遵循反射定律。
操作注意:
由于镜子反射的太阳光较强烈,照射到学生脸上的时间尽可能短些,免得伤害学生眼睛。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2.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于光的反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规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光的反射规律是光学中的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教学重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学策略
本节是一节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身的课。其中光的反射规律是本节的核心,也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阵地。在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与合作──提出新问题”的探究式教学过程,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光的反射规律。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研究方法的习得也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是指导、帮助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实验现象,高质量地完成有关探究活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课件16张PPT。第四章 光现象 第2节 光的反射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董慧玲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发光的物体?导入新课  我们为什么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导入新课 我们能看见本身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导入新课5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导入新课6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一点:入射点
二角:入射角、反射角
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光的反射定律7在探究中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2)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3)先有入射角还是先有反射角?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8实验一结论一: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的反射定律9EO实验二结论二: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定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ONir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11结论: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光路的可逆性这说明光路是可逆的。学生实验:通过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了一位同学的眼睛,你的同学一定会看到你的眼睛。
光路的可逆性一张清晰的动画投影在盖住平面镜的白布上,拉开白布露出镜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 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

白布和衣服差不多,请大家摸摸自己的衣服和镜面有什么不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的反射面光滑。漫反射的反射面粗糙,但
每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黑板反光”时为什么粉笔字反而看不清?
因为光射到黑板和粉笔字上都要发生反射,黑板“反光”部分发生了镜面反射,粉笔字上发生了漫反射,这两部分反射光同时射入眼睛时,由于“反光”部分耀眼的反射光比漫反射的光强,对眼睛的刺激强,所以“黑板反光”时粉笔字反而看不清。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光的反射2.光的反射定律3. 光路的可逆性
课堂小结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光的反射》重难点突破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光在遇到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一般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规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并且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是学生在物理课中遇到的第一个探究角度关系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验方法的契机。在本节内容中要让同学们了解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知道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专用术语,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进而认识光的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最后进行光学应用的拓展。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如何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并能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二、重难点突破
1.光的反射定律
突破建议:
光反射时的规律的探究活动要做好探究的计划,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探究前,应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光源、平面镜、由一块白硬纸板组成的光屏,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按课本图4.2-2和4.2-3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可先演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让学生看清楚。让学生使入射光线分别以30°、45°、60°的入射角射向平面镜,记录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这些记录的事实,是总结光的反射规律的重要基础。然后让学生量出每次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法线ON的夹角,记录在事先画好的表格中。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
本探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获得,探究过程比较好把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表现,对探究活动中认真积极的学生给予鼓励。
课本图4.2-5表现了光反射时光路的可逆性,最好做一下有关的实验,让学生看看现象,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实验。光路可逆性的应用十分广泛,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来介绍。比如一位同学拿一块平面镜,通过平面镜看到了老师的眼睛,那么老师一定能通过平面镜看到这位同学的眼睛。老师这样判断有什么依据?同座位的两个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验证一下。引导学生画出光路图,加深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反射规律探究结束后,可让学生做一些关于反射规律光路方面的练习。为平面镜成像的学习做一些准备。
2.漫反射
突破建议:
利用课本上提到的太阳光射到平面镜上和白纸上产生的不同效果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如果有太阳光射入教室,还可以演示给学生看看:太阳光斜射在平面镜上,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射到白纸上则不会产生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引发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投影仪演示:正常投影时,画面是投影到银幕上,教室里任何位置的同学都看得很清楚;用一块平面镜放在银幕上,刚才看得很清楚的东西,通过平面镜反射后什么也看不到了,就此提问:两种反射有什么不一样?
可以用图1和图2的模型模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照图1那样,把几根细针垂直插入一张硬纸板中,表示法线。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将平行射出。而后将纸张随意弯折,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图2)。让学生想象入射光线平行射到各入射点上时由于入射角不同,反射角也不同,反射光线一定不再平行。在这个基础上,讲解什么是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说明物体表面光滑时产生镜面反射;物体表面粗糙时,发生漫反射。强调指出,漫反射能够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最重要的区别,就是镜面反射的反射面比较平,因而光束比较统一而且反射方向比较一致;漫反射的反射面高低不平,导致反射光的光束也杂乱无章。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条光线均遵循反射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