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
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
①正在发光; 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 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
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 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 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 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
第5课 认识棱镜
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
3.三棱镜会将白光中的各种色光分开,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依次
排列的彩色光带,这称为光的色散。
4.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的小水滴,造成的色散现象。
5.彩色轮快速旋转时,不同颜色的光会因为视觉暂留合成,使色盘在我们眼中呈现出灰白色。
第6课 光的反射现象
1.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瞳孔。
4.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规律:光在反射过程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6.生活中利用光的反射的例子:交警穿的反光衣;马路边的反光桩;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的额镜;照明灯装上灯罩能够将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这样可以增加亮度;教室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更好地反光,能够使教室明亮很多;
人类测量地月距离就是利用光的反射。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
1.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度角放置。
2.潜望镜的应用有很多,被广泛用于军事上作为侦察仪器。它不光应用在水下,科学家们还发明了在陆地上应用的潜望镜,有战壕潜望镜、坦克潜望镜等。当然,还发明了应用于空中的飞机潜望镜。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第1课 地球的表面
1.地球表面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2.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常见的地形有: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等。
地形特点:
地形 海拔 特点
高原 海拔在1000米以上 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无一定标准 四周高,中间低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 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山坡坡度不大
平原 海拔较低 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4.地形地貌特点并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地形地貌 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香港地质公园弯曲的岩层 岩层弯曲、断裂 岩层受力发生弯曲
长白山天池 湖泊被群山环抱 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敦煌地貌 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 风的吹蚀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地面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 流水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 流水的作用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
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①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②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③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第3课 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1.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
2.地震的发生所能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模拟地壳运动实验过程中,拉开或挤压泥土模拟的是板块受到力的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相互分离或碰撞,板块边缘附近“地球表面”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
3.地震时,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起海啸……
4.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
5.遇到地震时,应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在室内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在室外远离建筑物,躲在开阔、安全的地方。
第4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和作用
1.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炽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2.火山喷发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比如,形成了火山口湖,火山岛等。
3.火山喷发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①正面影响: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负面影响:烧毁森林、房屋,污染空气,泥石流......
第5课 风的作用
1.风的作用会磨蚀岩石并且搬运岩石破碎物,对地形变化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和变化是缓慢进行的。
2.敦煌地区雅丹地貌主要是风的作用形成的。
3.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 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第6课 水的作用
1.侵蚀: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 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侵蚀。
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造成水土流失。
3.河流对土地有侵蚀作用,坡度大的河段河水流速大,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4.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一般地势平坦,河床宽阔,流水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慢慢沉积下来,长年 累月就形成平原。
第7课 总结我们的认识
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地形地貌 形成的主要原因
弯曲的岩层 地震
长白山天池 火山喷发形成
敦煌的雅丹地貌 风的作用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水的作用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水的作用
2.有无植被覆盖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降雨时,有植被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无植被覆盖,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3.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这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计量时间》
第1课 时间在流逝
1.古人利用天体的运动规律来计时。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古人利用太阳进行计时的工具有:
(1)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的仪——日晷。
(2)利用日影长度变化发明的天文仪器——圭表。
4.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变短的速度基本是均匀的,可以用来计时。
第2课 用水流计量时间
1.水钟,又叫做滴漏、刻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优点是可以在夜晚或阴天进行计时。
2.水钟分为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
3.水钟的等时性:同一容器内水流完的的时间基本相同。
4.水位高度和流水孔径是影响水流出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5.随着水位逐渐降低,水流出速度会越来越慢,因此泄水型水钟的刻度从下往上会越来越疏,受水型水钟的刻度从下往上会越来越密。
第3课 我们的水钟
1.滴水的速度、孔的大小、瓶子的形状等都会影响到水钟计时的准确性。
2.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3.水位高度的变化使得水滴漏的速度不均匀。水位高,水滴漏的速度快;水位低,水滴漏的速度慢。
4.可以采用多重滴漏或输液装置控制水滴速度。
5.使用浮球浮标等可以将水钟制作成表盘式的水中,指示时间更加精准。
第4课机械摆钟
1.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钟表的精确度。
2.单摆:在细线下面栓一个重物,且细线的质量和重物相比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一个单摆。
3.单摆的等时性: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4.摆在摆动时,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但是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依旧不变。
5.制作自制摆实验时,需重复实验,这样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第5课 摆的快慢
1.改变摆锤质量不能改变摆的快慢。
2.摆绳长度影响摆的快慢:保持摆锤不变,摆绳越短, 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
摆绳越长,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少。
第6课 制作钟摆
1.机械摆钟的摆1分钟摆60次。
2.在测试摆一分钟能否摆动60次时,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测摆15秒钟是否摆了15次,不需测60秒。
3.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制作一个每分钟能够摆动60次的摆时,可以通过调节摆绳长度来调节摆的摆动快慢。
第7课 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
1. 时间总是在不断匀速地流逝,要准确地计算时间,我们需要用到更合适的方法。
2.人们对时间的计量经过了自身感觉、太阳钟、水钟、摆钟、原子钟的变化,对时间的计量越来越准确。
3.不同的计时工具都利用了不同的等时性,
4.当今计时最准确的是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2000万年误差1秒。
5.准确计时在航天器发射、百米赛跑、火车时刻表等领域活动中有重要的应用。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健康生活》
第1课我们的身体
1.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的现象,还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2.生理健康:是指身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的结构与技能完好,可简单描述为身体健康。
3.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4.体质: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功能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
5.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遗传因素、睡眠时间、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生存环境等。良好的生活环境有益于健康。
6.噪声、雾霾、污水等不良环境对人体健康有害,良好的生存环境有益于健康。
7.人类活动会影响环境,环境的改变又会影响人类的健康与生活。
第2课 身体的运动
1.骨、关节和肌肉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它们相互配合,使身体进行各种运动。
2.人体内共有200多块骨头,它们相互连接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可以利用X光来看见骨骼。
3.骨骼具有支持运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
4.骨与骨之间可以活动的连接叫关节。不同地方的关节,活动的方式不同。如肘关节和肩关节。
5.人体共有600多块肌肉。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肉收缩带动骨产生运动,肌肉为人体运动提供了动力。
6.制作的运动模型中,筷子(或短木棍)模拟骨;橡皮筋模拟肌肉;线绳用于固定“肌肉”和“骨”,使“肌肉”附着在“骨”上。线绳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关节。
7.青少年时期是骨骼、肌肉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为保护骨骼和肌肉,促进它们健康生长,我们应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
8.生活中有很多与我们身体运动的结构相似的物体,例如起重机。
第3课 心脏和血液
1.心脏是重要的人体器官。心跳是心脏工作的外在表现。
2.食物中的营养和我们吸入的氧气,进入血液会通过心脏、血管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维持人们的各项活动。
3.心脏持续不断地跳动,通过舒张使血液进入心脏, 收缩时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1. 常锻炼身体可以使心脏更加强健,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更少一些。
5.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歇会休息,在身体休息尤其是睡眠的时候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减少,也能使心脏得到较多休息。
6.合理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会让心脏更好地工作,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第4课身体的“总指挥”
1.脑位于我们的颅腔内,柔软又脆弱,我们要避免受到剧烈撞击损伤到脑。 2.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等部分。
3.脑与脊髓相连,是我们的中枢神经,它们联系的神经遍布全身各处。
4.大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包括左右两个半球,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
5.充足的睡眠、轻松愉悦的心情等有益于脑的健康。
第5课身体的“联络员”
1.人体感受外部环境刺激并做出反应,是神经系统协助完成的。
2.神经系统中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
3.神经从身体各个部位接收信息传递给脑或脊髓,再将脑和脊髓发出的信息传给身体的相应部位,使身体做出不同的反应。
4.减缓精神压力,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有益于神经系统的健康。
5.人体收到环境刺激,到做出反应的过程:感受刺激——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6.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7.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控制着身体的知觉、感官、思想和运动。
8.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第6课 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
1.大脑管理人的情绪、意志、行为等,人的情绪、意志、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
2.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3.压力易引发焦虑、抑郁、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焦虑的情绪常常会使人无法入睡,影响身体健康。
3.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避免冲突。
4.体育锻炼有助于减缓精神压力。
第7课制订健康生活计划
1.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身心健康。
2.科学合理的计划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的习惯。
3.计划只有变成行动才能产生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