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吴敬梓
范进中举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课文,欣赏学习本文写作的艺术手法,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主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主旨。 2.欣赏学习本文写作的艺术手法。
课文讲授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了什么?
昏 厥
疯 跑
跌 倒
疯 走 上 集
↓
↓
↓
1.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用了什么描写?
昏厥
用“看”“念”
“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 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
语言描写中 “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来。
疯跑
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 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
跌倒
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端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疯走集上
“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
2.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未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 从此将身价百倍,享尽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3.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4.这部分对范进的描写既采用了正面描写又采用了侧面烘托的写法,请加以分析:
范进的疯态
范进
众人
语言
动作
神态
多层次 细节描写
正面描写
老太 太的慌
——
烘托范进昏厥怕人
报录人、邻居的吓了一跳
——
烘托范进 飞跑的疯狂
众人拉不住
——
烘托范进 的疯劲
侧面描写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深入解析
1.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
1. 喜讯来得太突然
30多年科考,一举得中
2. 别人态度大转弯
由骂变夸,由冷变热
3. 经济状况大改善
一贫如洗→应有尽有
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变化,以至于他一下子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喜悦而尽显疯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2.你认为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范进一生追求功名,如痴如醉。
具体表现:
(1)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2)放弃自尊,借钱赶考
(3)不顾妻母,醉心功名
(4)喜从天降,乐极而疯
(5)昏后醒来,犹记名次
热衷于功名
3.由此可见范进的核心性格是什么?
范进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热衷功名,逆来顺受,委琐懦弱,世故圆滑。
4.思考: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有哪些?
(1)读书人迷醉功名,没有其他的生活技能,不能维持生计。
(2)科举并无客观标准,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3)科举制度下会形成炎凉世态。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又是一场悲剧,理由是: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5.范进中举是悲剧?是喜剧?
上联:忆往昔,无米无柴,谁肯(雪中送炭)
下联:看今朝,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6.结合对文本内容和范进的理解,请你为“范进中举”拟一副对联。
课堂小结
通过对《范进中举》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作者着力刻画的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看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本文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如今,科举制度早已经被废除,我们有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希望同学们可以珍惜每一个机会,好好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板书设计
1.读完本文后,说说你今后的理想和打算,并把它形成于文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