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课题: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
年级:高一
学习重点
(第一课时)
一、关于孟子
二、关于《孟子》
三、《寡人之于国也》的时代背景
孟子简介
孟子 (约前372-前289)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著名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昔孟母 择邻处
孟母断织:子不学 断机杼
孟子的童年
孟子长大后 ,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 ,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 ,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通过学习 ,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 ,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 。
孟子的青少年时期
成年与晚年时期
齐 宋
滕 魏
孟子的思想
宋代以后常把孔子思想与孟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性善学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理想人格:“人皆可以为尧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关于《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章,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为儒家经典著作。
七章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均为儒家的经典。
《孟子》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其中主要是对话式论辩文,每章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有自己的写作特色,主要有:
(一)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辩论方式多样,逻辑谨严。特别是发问方式灵活多变。
(二)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关于《孟子》
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的。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
时代背景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 )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 )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 )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通读全文 初步感知
sù
hào
yè
通读全文 初步感知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罟( )不入洿( )池,鱼鳖不可胜( )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cù
ɡǔ
wū
shēng
通读全文 初步感知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 )狗彘( )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申之以孝悌( )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 )者,未之有也。”
tún
zhì
xù
xiánɡ
tì
wànɡ
yì
通读全文 初步感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pi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