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与地坛(节选)》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8 18: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史铁生精神世界的对话
DITAN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七单元

目标
品析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作者的心路历程。
体悟文中的母爱,及作者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歉意
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其人格力量
史铁生(1951— 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12月31日 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
作者简介
文题初探
请分别用一组词来形容“我”和“地坛”,并说出填写的依据。
______的我
_____的地坛
遇见
文题初探
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在一起的?
地坛

离家近
废弃,被人们抛弃
荒芜冷落
残疾
被生活、社会抛弃
失魂落魄
空间距离
人生境遇
凄苦心境
遇见地坛后,作者在地坛里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心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
课文探究
段落 景物特点 写景手法 作者情感(启示)
第3段
第5段
第7段
讨论问题1:作者在地坛中看到了什么?细读文章第一节3、5、7段,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课文探究
总结对比:三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
在对地坛景物描写中,作者也穿插了一些自己的思考,请你找出来,并概括他在思考哪些问题?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讨论问题2:
“我”的思考
①“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生物。”
②“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③“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课文探究
痛苦颓废
纠结顿悟
积极坦然
作者心境有何变化?
三处景物有何不同?
激情
荒芜
生机
缘情写景
借景抒情
课文探究
小结:我



课文探究
“我”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母亲疼爱理解孩子,但又充满担心和不安;
想要阻止或陪同,又不能!
面对这一“难题”,母亲的行动和心境是怎样的?
课文探究
行动
心境
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课文探究
命运艰难、意志坚忍、爱得毫不张扬
“我”对母亲怀着怎样的情感?
课文探究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课文探究
“车辙”既是作者在地坛里走过的路,也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
“脚印”是母亲找寻作者走过的路,也是陪伴作者找寻人生出路的痕迹。
车辙的脚印的交织,不仅说明作者每一次的精神跋涉,都有母亲的精神支持,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的过程,强调了母亲对作者生命的重要性;还象征了地坛与母亲的重合——地坛是我重获生命信念的地方,也是感受母爱、怀念母亲最深切的地方。
拓展积累
史铁生名言
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2.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3. 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
5.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6.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THANKYOU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七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