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过关卷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紫金期末)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成三国鼎立之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可知,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事实不符,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解答本题需掌握三国的位置和建立者。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023七上·洞口期末)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魏晋时期(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同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A选项错误;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选项错误;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
3.(2023七上·洞口期末)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是( )
A.诸葛亮 B.王莽 C.曹操 D.霍去病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政治家指的是曹操,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曹操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曹操的相关知识。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派卫温到达夷洲 B.实行屯田制
C.发达的造船业 D.改善了民族关系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派卫温到达夷洲,不符合史实;
B. 实行屯田制 ,不符合史实;
C. 发达的造船业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2022七上·白云期末)如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 D.闭关自守
【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除了西晋短暂统一外,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对立,南北朝对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A正确;
民族融合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之一,但示意图中只可看出政权分立,无法得出民族融合这一特点,B错误;
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特点,闭关自守是清朝末年的特征,与图片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作答时结合示意图即可。
6.(2023七上·紫金期末)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世人崇尚文学 B.政府鼓励消费
C.世人金钱至上 D.朝廷打击商业
【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因为“钱可以使人由危转安、甚至由死到活,可以决定贵贱、生死等”,所以“人人把钱看作是在世的神圣宝物,他们视钱亲如兄弟,并称之为‘孔方’兄”。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了当时世人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C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是金钱至上,没有涉及世人崇尚文学、政府鼓励消费和朝廷打击商业,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7.(2023七上·东明期末)他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他”建立的王朝是( )
A.魏 B.蜀 C.东汉 D.西晋
【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建立。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西晋的建立史实。
8.(2022七上·白云期末)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统一了全国
C 291年,八王之乱 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D 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对应正确;
东吴位于东南地区,加速西南地区开发是蜀汉政权作出的贡献,A对应错误;
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但并没有直接导致西晋灭亡,C对应错误;
淝水之战的失败,使得已经统一北方的前秦很快土崩瓦解,D对应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历史,理顺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9.研读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南宋时期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D.南宋时期江南一直比较富庶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强调临安的政治地位,排除A;
材料不能反映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
古代江南一直比较富庶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2023七上·洞口期末)420 - 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于( )
A.建康 B.开封 C.洛阳 D.西安
【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及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政治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南朝时期宋齐梁陈政权的都城。
11.(2023七上·岳池期末)西晋后期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指( )
A.南方人迁到北方 B.北方人迁到江南
C.西部地区的人迁到沿海 D.沿海地区的人迁到西部
【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南方人迁到北方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形成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西部地区的人迁到沿海 ,不符合题意;
D. 沿海地区的人迁到西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12.(2022七上·电白期末)据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人极盛时期。这里的“王与马”分别是指( )
A.王猛、司马懿 B.王导、司马炎
C.王导、司马睿 D.王敦、司马容
【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C项正确;
司马懿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
司马炎是西晋的创建者,排除B项;
王敦、司马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
13.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
B.官渡之战,200年,不符合题意;
D.城濮之战,春秋争霸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14.(2023七上·紫金期末)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从题干无法得出,A不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的汉化表述不全面,B不符合题意;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5.(2023七上·赵县期末)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之后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 ,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A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南北发展平衡,B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遭到破坏,C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的繁荣,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16.《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平城文化落后 ,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但是没有出现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平城文化落后,不符合题意;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不符合题意;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题肢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7.(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南迁方向”“十六国时期北方人口南迁方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南方,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因此题干内容主要用来研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商西周,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夏商西周的信息,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来往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班超出使西域的信息,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的前秦军,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北人大量南迁的史实,没有强调淝水之战过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18.(2022七上·平桂期末)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迁都洛阳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可知应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这一措施,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2022七上·白云期末)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的代表作品是(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兰亭集序》 D.《水经注》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书圣是王羲之,他的代表作是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C正确;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水经注》是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均与题意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记住王羲之是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即可。
20.(2022七上·平桂期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内容中说明发展农业要顺应天时和地利,故选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发明改进工具、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加工副产品,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二、材料分析题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政治形势篇】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经济状况篇】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
(2)图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科技文化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但在科技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在书法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答案】(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西晋的兴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三国指的是魏蜀吴,因此①处是吴;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而南方建立了东晋;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 , 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司马炎建立的;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3)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比较落后,到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上的成就有: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
故答案为:(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在进行对比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2.(2022七上·济宁期末)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
材料一:
【民族交流】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将A,E两处补充完整。上图所示路线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这一路线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一官职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主”是谁?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主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最远到达欧洲。因此A是长安;E是大秦(欧洲);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西域都护,这一官职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等改革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魏主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
(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过关卷
一、单选题
1.(2023七上·紫金期末)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终成三国鼎立之势。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
A. B.
C. D.
2.(2023七上·洞口期末)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魏晋时期(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3.(2023七上·洞口期末)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位政治家军事家是( )
A.诸葛亮 B.王莽 C.曹操 D.霍去病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蜀国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A.派卫温到达夷洲 B.实行屯田制
C.发达的造船业 D.改善了民族关系
5.(2022七上·白云期末)如图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段,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 D.闭关自守
6.(2023七上·紫金期末)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
A.世人崇尚文学 B.政府鼓励消费
C.世人金钱至上 D.朝廷打击商业
7.(2023七上·东明期末)他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他”建立的王朝是( )
A.魏 B.蜀 C.东汉 D.西晋
8.(2022七上·白云期末)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统一了全国
C 291年,八王之乱 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D 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A.A B.B C.C D.D
9.研读下面两则文献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A.南宋都城临安是南方政治中心
B.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南宋时期江南人口大量增加
D.南宋时期江南一直比较富庶
10.(2023七上·洞口期末)420 - 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于( )
A.建康 B.开封 C.洛阳 D.西安
11.(2023七上·岳池期末)西晋后期以后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指( )
A.南方人迁到北方 B.北方人迁到江南
C.西部地区的人迁到沿海 D.沿海地区的人迁到西部
12.(2022七上·电白期末)据史书记载,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人极盛时期。这里的“王与马”分别是指( )
A.王猛、司马懿 B.王导、司马炎
C.王导、司马睿 D.王敦、司马容
13.抓住特征,根据独特之处来加深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比如383年,494年,626年都是“一肩挑两头”(中间一个数,挑左右两个相同的数)的年代。你会把383年和哪一场战役联系在一起(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城濮之战
14.(2023七上·紫金期末)如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B.少数民族的汉化
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5.(2023七上·赵县期末)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之后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
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
16.《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17.(2022七上·石景山期末)下图为我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这幅图可用来研究( )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
C.淝水之战的过程 D.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18.(2022七上·平桂期末)北魏孝文帝对大臣说:“我贵为天子,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只不过是想让你们的后代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开阔自己的眼界罢了。如果长期居住在北方,一旦遇到不学无术的君主,就不免沦为他人的囚徒了。”为此,孝文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B.在朝廷中强制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迁都洛阳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9.(2022七上·白云期末)临沂有灿烂的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作品,这位“书圣”的代表作品是( )
A.《女史箴图》 B.《洛神赋图》
C.《兰亭集序》 D.《水经注》
20.(2022七上·平桂期末)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体现出中国古代农业注重( )
A.发明改进工具 B.改良作物品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加工农副产品
二、材料分析题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民族迁徙,频繁又复杂。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政治形势篇】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如图)。
【经济状况篇】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丰裕的人”。
——西汉《史记》译文
材料三 江南……地广野丰(地域广阔,物产丰富),民勤本业(农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图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什么?
(2)图中西晋的建立者是谁?根据图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特征是什么?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科技文化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但在科技文化上却取得了巨大成就。请列举这一时期在书法和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各一例。
22.(2022七上·济宁期末)交流的方式有多种多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交流】
材料一:
【民族交流】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多元文化交融景象。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将A,E两处补充完整。上图所示路线的开通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这一路线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什么官职,这一官职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主”是谁?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请归纳魏主改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 依据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可知,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事实不符,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解答本题需掌握三国的位置和建立者。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B选项正确;
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同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A选项错误;
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选项错误;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魏晋时期的阶段特征。
3.【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东汉时期,某政治家军事家在赤壁之战后,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写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政治家指的是曹操,C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曹操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曹操的相关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派卫温到达夷洲,不符合史实;
B. 实行屯田制 ,不符合史实;
C. 发达的造船业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5.【答案】A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可知,除了西晋短暂统一外,魏蜀吴三国鼎立,东晋十六国对立,南北朝对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A正确;
民族融合也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之一,但示意图中只可看出政权分立,无法得出民族融合这一特点,B错误;
繁荣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特点,闭关自守是清朝末年的特征,与图片不符,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作答时结合示意图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表明因为“钱可以使人由危转安、甚至由死到活,可以决定贵贱、生死等”,所以“人人把钱看作是在世的神圣宝物,他们视钱亲如兄弟,并称之为‘孔方’兄”。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了当时世人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C符合题意;
题干涉及的是金钱至上,没有涉及世人崇尚文学、政府鼓励消费和朝廷打击商业,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时期的社会风气,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全国。”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参与辅佐新即位的小皇帝。不久,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魏国皇帝形同傀儡。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建立。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西晋的建立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对应正确;
东吴位于东南地区,加速西南地区开发是蜀汉政权作出的贡献,A对应错误;
西晋的八王之乱导致西晋从此衰落,但并没有直接导致西晋灭亡,C对应错误;
淝水之战的失败,使得已经统一北方的前秦很快土崩瓦解,D对应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西晋的短暂统一,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历史,理顺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9.【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强调临安的政治地位,排除A;
材料不能反映人口大量增加,排除C;
古代江南一直比较富庶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及所学知识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南朝的政治的相关史实。需要识记并掌握南朝时期宋齐梁陈政权的都城。
11.【答案】B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A. 南方人迁到北方 ,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形成了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 ,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西部地区的人迁到沿海 ,不符合题意;
D. 沿海地区的人迁到西部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12.【答案】C
【知识点】东晋的兴亡
【解析】【分析】“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317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东晋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贵族和南方大地主为支柱建立的政权。司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子弟都作了高官,当时流传到“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状况,C项正确;
司马懿属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排除A项;
司马炎是西晋的创建者,排除B项;
王敦、司马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东晋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和“马”分别指王导和司马睿.
13.【答案】C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与东晋爆发了淝水之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不符合题意;
B.官渡之战,200年,不符合题意;
D.城濮之战,春秋争霸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对课本基础知识准确记忆。
14.【答案】D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汉族妇女制作蒸馍和烙饼砖画〞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受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反映的是北方少数民族接受汉族的服饰;“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反映的是汉族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反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交融,D符合题意;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从题干无法得出,A不符合题意;
少数民族的汉化表述不全面,B不符合题意;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表述不全面,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交融,难度一般,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 ,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彼此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A选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南北发展平衡,B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遭到破坏,C选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文学艺术的繁荣,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大交融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16.【答案】B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有: 平城文化落后 ,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但是没有出现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平城文化落后,不符合题意;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不符合题意;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题肢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辨别备选项回答。
17.【答案】D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南迁方向”“十六国时期北方人口南迁方向”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而迁到南方,为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因此题干内容主要用来研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正确;
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在夏商西周,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夏商西周的信息,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
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来往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班超出使西域的信息,排除B项;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的前秦军,而题干内容主要体现了北人大量南迁的史实,没有强调淝水之战过程,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的开发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的“何必一定要居住于中原呢”,可知应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迁都洛阳这一措施,选项C正确;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9.【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书圣是王羲之,他的代表作是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C正确;
《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绘画作品,《水经注》是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均与题意不符,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记住王羲之是书圣,代表作是《兰亭集序》即可。
20.【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顺天时,量地利”可知材料内容中说明发展农业要顺应天时和地利,故选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顺应天时地利,没有体现发明改进工具、改良农作物品种和加工副产品,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21.【答案】(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西晋的兴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三国指的是魏蜀吴,因此①处是吴;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而南方建立了东晋;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中 , 起到关键作用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司马炎建立的;依据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
(3)依据材料二信息和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江南地区比较落后,到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上的成就有: 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
故答案为:(1)吴,东晋,赤壁之战
(2)司马炎,政权分立;
(3) 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 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文学:祖冲之创制《大明历》。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示意图,看懂示意图的含义分析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在进行对比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分析理解回答;
(4)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2.【答案】(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今新疆地区,再到西亚,最远到达欧洲。因此A是长安;E是大秦(欧洲);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汉朝廷在C处设置了西域都护,这一官职的设置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根据材料二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主”是北魏孝文帝;概括魏主为“变北俗”采取了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等改革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魏主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故答案为:
(1)、A:长安;E:大秦(欧洲);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或: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