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过关卷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历史上商朝又称为“殷商”或“殷”,是从下列哪一事件开始的(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 D.平王东迁
3.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
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4.从以下两幅历史地图中你能判断出的历史朝代分别是( )
A.夏、商 B.商、西周 C.西周、东周 D.春秋、战国
5.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目的是巩固政权
③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该制度建立之初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殷墟甲骨卜辞中有记载:“王乍(作)三(师):左、中、右”“王其以众合右旅”。这些记述让我们得以了解( )
A.商朝军队作战以车战为主 B.商王朝军队具有相当规模
C.商王朝军队兵器种类多样 D.商朝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
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B.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百家争鸣
8.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多种造字方法。根据以下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9.“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不休、烽火连天的时代,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成语典故, 下列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
A.纸上谈兵 B.退避三舍 C.完璧归赵 D.围魏救赵
11.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12.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13.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4.“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进入战国的一百二十年了。”认为秦国之强成于孝公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入战国,秦即最强 B.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C.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D.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15.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16.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17.春秋战国时期, 群雄并起, 战火连年, 诸侯争霸。下列诸侯国中, 既是春秋五霸之一, 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赵国 B.齐国 C.晋国 D.宋国
18.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历经2 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19.2022年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新创作的《论语》经典诵读也是首次在祭孔大典出现。下列选项中可能在《论语》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20.“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朝代歌》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四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谁?写出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
(2)材料二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周王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个著名的霸主称霸?请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著名的霸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22.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夏桀本是亡国君”“ 商纣暴虐施酷刑 ”“ 周王无道国人起 ”,可以看出, 暴政是导致亡国的规律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曾经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历史上商朝又称为“殷商”或“殷”,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商汤灭夏,商朝建立,不符合题意;
B.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D.平王东迁,东周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 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 意思”,可以看出,商代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不符合题意;
C. 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不符合题意;
D. 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图片都城为亳,这是商朝建立后的都城;第二个图片都城为镐京,这是西周建立后的都城,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夏,商,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东周,不符合题意;
D.春秋、战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找出都城所在地,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紧贴都城分析识记。
5.【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目的是巩固政权, 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分封制建立之初使得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分封制,再结合对分封制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商朝的军队有左中右三军,这说明商王朝军队具有相当规模,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商朝军队作战以车战为主 ,不符合题意;
C. 商王朝军队兵器种类多样 ,不符合题意;
D. 商朝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7.【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指夏商周以青铜文明为标志的文明时代;“殷墟与甲骨文”是商朝的文明成就,“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和“解读‘封建’的本意”与西周文明有关,四则信息说明了我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寻找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许多成语,其中的退避三舍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说的是晋国与楚国交战,晋文公为了答谢楚国当年的款待,让军队后撤九十里,就是三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纸上谈兵,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完璧归赵,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围魏救赵,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春秋时期”,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成语出现的朝代回答。
11.【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襄公,不符合题意;
C.楚庄王,不符合题意;
D.晋文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2.【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天子开战,周天子战败,之后周王室开始衰弱 ,诸侯国实力大增,竞相称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变化,引发社会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即最本质的原因。
13.【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夏朝,不符合史实;
B.商朝,不符合史实;
D.战国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4.【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秦国的强盛最终形成于秦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孝公任用商鞅,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一入战国 , 秦即最强 ,不符合史实;
B. 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不符合题意;
D. 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齐桓公,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
C.楚庄王,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
D.秦穆公,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6.【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公元前358年开始,秦国先后打败韩国、魏国,并且攻取魏国的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公元前356年,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商鞅变法卓有成效,才有了军事上的胜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示意图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看不出历史潮流,不符合题意;
D. 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是在公元前3世纪,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发生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五霸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因此既是春秋五霸之一,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赵国,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
C.晋国,后来被分为韩、赵、魏三国,不符合题意;
D.宋国,既不是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8.【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礼治,是荀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C.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是韩非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9.【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是孔子思想的最好体现,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因此“为政以德”是他的语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论语”,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的含义。
20.【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因此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诗经》,是诗歌总集,不符合题意;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无为”,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理解无为的含义。
21.【答案】(1)禹。纣。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任写一个即可)
(4)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是纣王,最终商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 黄帝之后于祝 ,于是封功臣谋士 ”,可以看出,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3)依据材料三信息“ 管仲相桓公 ”,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管仲辅助齐桓公,最终称霸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霸主有: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夺取更多的土地 、 人口和租税 , 扩充军队 , 力图拓展疆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 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另一方面, 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 ,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故答案为:(1)禹,纣;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任写一个即可)
(4)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2.【答案】(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的“ 道之以政 ”“ 道之以德 ”,可以看出,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信息“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三的观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百家争鸣;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 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推动社会的发展 ;
故答案为:(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再概括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过关卷
历史考试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阅卷人 一、单选题
得分
1.“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规律
C.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D.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夏桀本是亡国君”“ 商纣暴虐施酷刑 ”“ 周王无道国人起 ”,可以看出, 暴政是导致亡国的规律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社会等级制度的确立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D.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紧扣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历史上商朝又称为“殷商”或“殷”,是从下列哪一事件开始的(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 D.平王东迁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曾经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因此历史上商朝又称为“殷商”或“殷”,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商汤灭夏,商朝建立,不符合题意;
B.武王伐纣,商朝灭亡,不符合题意;
D.平王东迁,东周建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
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名义制定的, 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天的 意思”,可以看出,商代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不符合题意;
C. 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不符合题意;
D. 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4.从以下两幅历史地图中你能判断出的历史朝代分别是( )
A.夏、商 B.商、西周 C.西周、东周 D.春秋、战国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图片都城为亳,这是商朝建立后的都城;第二个图片都城为镐京,这是西周建立后的都城,故选项B符合题意;
A.夏,商,不符合题意;
C.西周、东周,不符合题意;
D.春秋、战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地图,找出都城所在地,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注意紧贴都城分析识记。
5.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目的是巩固政权
③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④该制度建立之初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目的是巩固政权, 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 ,分封制建立之初使得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图片,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分封制,再结合对分封制相关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分析题肢回答。
6.殷墟甲骨卜辞中有记载:“王乍(作)三(师):左、中、右”“王其以众合右旅”。这些记述让我们得以了解( )
A.商朝军队作战以车战为主 B.商王朝军队具有相当规模
C.商王朝军队兵器种类多样 D.商朝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商朝的军队有左中右三军,这说明商王朝军队具有相当规模,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商朝军队作战以车战为主 ,不符合题意;
C. 商王朝军队兵器种类多样 ,不符合题意;
D. 商朝对百姓征收繁重赋税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这是文言文,读懂题干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不要向外延伸。
7.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请根据下图中的内容,为其选择一个最适当的标题( )
A.秦汉:中华帝国的初建 B.夏商周: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
C.帝国的衰落与分裂 D.百家争鸣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材料“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指夏商周以青铜文明为标志的文明时代;“殷墟与甲骨文”是商朝的文明成就,“制礼作乐与礼乐文明”和“解读‘封建’的本意”与西周文明有关,四则信息说明了我国古代夏商周时期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甲骨文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有多种造字方法。根据以下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 )
A.会意 B.象形 C.形声 D.假借
【答案】B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一般说来,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以下四种: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象形,指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所以其中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的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字,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字的造字方法,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9.“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铜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其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识。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史料记载 C.文学作品 D.神话传说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据题干“近年来,三星堆遗址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出土了黄金面具、青钢器、玉琮等大量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重要实物例证,有助于加深对成都平原与周边地区文化关系的认知。”可知,这说明考证历史真实性最有力的依据是考古发现,历史是真实存在的,对于历史遗迹的发现以及考证,需要依据的是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以及通过生物化石、遗址和遗物考证获得结论,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寻找历史的途径,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战乱不休、烽火连天的时代,也是我国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成语典故, 下列成语出自春秋时期的是( )
A.纸上谈兵 B.退避三舍 C.完璧归赵 D.围魏救赵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了许多成语,其中的退避三舍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说的是晋国与楚国交战,晋文公为了答谢楚国当年的款待,让军队后撤九十里,就是三舍,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纸上谈兵,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C.完璧归赵,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D.围魏救赵,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春秋时期”,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知道备选项成语出现的朝代回答。
11.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其中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首先称霸的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故选项A符合题意;
B.宋襄公,不符合题意;
C.楚庄王,不符合题意;
D.晋文公,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2.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使周天子的威严一落千丈,战后周王室开始衰弱,诸侯国势力大增,竞相争霸。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
C.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D.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答案】B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东周时期,诸侯与周天子开战,周天子战败,之后周王室开始衰弱 ,诸侯国实力大增,竞相称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使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诸多的变化,引发社会变革,故选项B符合题意;
A.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C. 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D. 诸侯的实力逐渐增强 ,是现象不是原因,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回答,注意是根本原因,即最本质的原因。
13.下图是河南辉县出土的铁舌,它是一种铁制的农业生产工具,通常用来除草、作坑等。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农具进行农业生产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夏朝,不符合史实;
B.商朝,不符合史实;
D.战国时期,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4.“秦国之强,起于献公而成于孝公……孝公之立,在公元前361年,是进入战国的一百二十年了。”认为秦国之强成于孝公的主要原因是( )
A.一入战国,秦即最强 B.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C.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 D.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答案】C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材料认为秦国的强盛最终形成于秦孝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秦孝公任用商鞅,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一入战国 , 秦即最强 ,不符合史实;
B. 秦献公时奠定的基础 ,不符合题意;
D. 秦孝公时统一了六国 ,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现象,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来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的是( )
A.齐桓公 B.秦孝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答案】B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齐桓公,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
C.楚庄王,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
D.秦穆公,春秋霸主之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比较简单。
16.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卓有成效 B.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C.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D.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公元前358年开始,秦国先后打败韩国、魏国,并且攻取魏国的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公元前356年,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商鞅变法卓有成效,才有了军事上的胜利,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诸侯混战破坏生产 ,示意图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C. 变法图强成为潮流 ,看不出历史潮流,不符合题意;
D. 秦王嬴政开始统一 ,是在公元前3世纪,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即示意图,看出发生的现象,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7.春秋战国时期, 群雄并起, 战火连年, 诸侯争霸。下列诸侯国中, 既是春秋五霸之一, 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是( )
A.赵国 B.齐国 C.晋国 D.宋国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五霸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战国七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因此既是春秋五霸之一,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国,故选项B符合题意;
A.赵国,不是春秋五霸之一,不符合题意;
C.晋国,后来被分为韩、赵、魏三国,不符合题意;
D.宋国,既不是春秋五霸,也不是战国七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句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8.孔子的思想学说以礼、仁等为基本内容,追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希望社会和谐、人心和顺。自春秋创立……历经2 000多年的发展,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
A.仁 B.礼治 C.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故选项A符合题意;
B.礼治,是荀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
C.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是韩非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需要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19.2022年9月28日,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祭孔大典,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新创作的《论语》经典诵读也是首次在祭孔大典出现。下列选项中可能在《论语》中出现的经典语句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是孔子思想的最好体现,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因此“为政以德”是他的语句,故选项A符合题意;
B.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道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C.兼爱则治,交恶则乱,是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D.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是法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论语”,拿它来分析备选项,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备选项的含义。
20.“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答案】C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因此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故选项C符合题意;
A.《诗经》,是诗歌总集,不符合题意;
B.《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不符合题意;
D.《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无为”,拿它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理解无为的含义。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阅卷人 二、材料分析题
得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朝代歌》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史记·周本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四 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杨宽《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谁?写出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
(2)材料二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周王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个著名的霸主称霸?请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著名的霸主。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这些战争?
【答案】(1)禹。纣。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任写一个即可)
(4)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1)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是纣王,最终商朝灭亡;
(2)依据材料二信息“ 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 , 黄帝之后于祝 ,于是封功臣谋士 ”,可以看出,材料二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3)依据材料三信息“ 管仲相桓公 ”,可以看出,这里显示的是管仲辅助齐桓公,最终称霸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霸主有: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 夺取更多的土地 、 人口和租税 , 扩充军队 , 力图拓展疆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 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另一方面, 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 ,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故答案为:(1)禹,纣;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任写一个即可)
(4)目的: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界。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战争使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加速了统一的趋势。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分析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两者相结合进行分析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2.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不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
(2)材料二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3)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该观点是哪家学派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指出该局面出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其中的“ 道之以政 ”“ 道之以德 ”,可以看出,反映了孔子以德治国的主张;
(2)依据材料二信息“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
(3)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三的观点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是道家学派的思想;
(4)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基础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是百家争鸣;依据材料四信息,可以看出,百家争鸣, 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推动社会的发展 ;
故答案为:(1)人物: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或“为政以德”)。
(2)道德品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政治主张:“仁政”
(3)观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派别:道家学派。
(4)局面:百家争鸣。意义:构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中,不要向外延伸;第二问是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再概括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