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6张PPT。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简述谢谢指导!说教材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
说学情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是罗定实验中学高一(5)班的学生,该班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相关的内容在初中也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说教法,学法(一)教法1、教学方法
问题法、资料搜集、小组合作 、探究讨论、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
2、教学模式
运用“阅读观察—提出问题—讨论回答—合作总结—练习巩固”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 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对服饰方面教学就是这样尝试。
3、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二)学法指导
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充分进行预习,提出问题,带着问题预习。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课堂指导: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指导: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的练习,加强对本课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过程设计及特色简述1.提出问题,观看视频的导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赵本山的“昨天·今天·明天”视频
2. 学生展示:根据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风组和建筑组等四组,让学生搜集关资料。要求展示时间4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亮点一3.教师讲授:教师总结学生的展示并按计划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生活变迁的照片,适当的在课件中穿插习题以巩固知识点。
4.画表填表:学生根据课堂内容最后自己画适合自己对比记忆的表格并填进相关内容,以达到巩固的效果亮点二板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1、近代2、新中国成立 至改革开放前3、改革开放后教学反思 本课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衔接,切勿孤立历史,造成学生知识的局限,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同时在处理知识时设问要由浅及深,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流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尤其是学生展示部分,切勿拖堂或者讲不完内容。 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传统菜系——西餐、糖果、糕点、饮料等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剪发、禁缠足、鞠躬、握手等四合院——欧化的别墅、花园洋房、高级公寓 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地区发展不平衡。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表现及特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衣社会
风尚食住 朴素;颜色款式单调票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菜篮子工程”住房拥挤,困难→“安居工程”→社会风气、婚姻制度、休闲生活变化原因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
党和政府的重视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恋爱自由、婚姻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