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
1.教学内容分析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这一节,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必须考虑物体运动的时间和所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通过课文中的“想想议议”由运动会的实例引出本节,并总结方法。在学生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运动时间相间情况下,比较行驶路程的长短,或者是在行驶路程相等的情况下,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最后,给出速度的概念和定义,要求学生能运行速度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学习者分析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教材通过学生自主讨论运动会上如何比较跑步的快慢,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获得比较运动快慢的不同方法。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向学生提出解决物体的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间的矛盾,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不太习惯。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考虑到学生第一次运用公式解题,一定要注意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3.学习目标确定 1.能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能够对v-t图像、s-t图像进行分析,找出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相应问题。培养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
4.学习评价设计 自我评价表项目评价内容掌握情况很好一般不好科学知识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了解平均速度。3会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学科能力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通过计算与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对科学的热爱。小组评价表评价内容得分标准成员一成员二成员 三团队精神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 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实施能力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 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 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结果展示能力5分:小组完成任务并解答正确。 3分:小组任务,但解答部分正确,部分错误。 1分:小组完成任务,但解答全部不正确。总分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
任务一:温故知新
提出问题计算题如何解答 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到底应该怎样使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 例1 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 ? 答:子弹行进了34m。 问学生直接写答,可不可以?引出后续计算题解题的步骤。 然后回顾下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速度单位的换算等知识的回顾。 学生回答老师不可以 回顾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形式,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并计算回答。 知识回顾,引入本节课所用的主要知识点,引入路程、速度、时间相关的计算问题。
任务二:时间相同问题
例1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 根据小组解答结果,选出做对的和做错的小组,分析解答过程。 总结解题重点:子弹和声音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 介绍计算题求解的一般步骤: ① 认真审题、分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 ② 求解过程需要必要的说明文字 ③ 计算过程注意单位统一 ④ 公式中各物理量必须针对同一物体,有多个物体时各物理量用角标标明。 ⑤结果要完整(数值和单位) 课堂练习: 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二:时间相同问题——进行简单计算,解答例题: 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多少? 根据小组对例题的解答和订正,各自独立解决变式练习,巩固计算题的解题步骤和“时间相同问题”的解题方法。 本题知道声音的速度、路程,求解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子弹前进的距离。 为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时间)的应用,检测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情况。
任务三:过桥问题
介绍火车过桥是行程问题的一个经典问题,有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他的特殊之处在于,经过路程是从车头上桥算起到车尾离桥为止的总路程,如下图所示,也就是列车车长和桥长之和。 【基本公式】 列车车长 + 桥长 = 火车速度 * 运动时间 例2.长20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例3 一列长200 m的火车,以10 m/s的速度通过长980 m的铁桥,则火车完全在铁桥上的时间为多少? 课堂练习:一列长200 m的火车,以10 m/s的速度通过长500 m的铁桥,则坐在火车上的小明通过铁桥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三:过桥问题(过隧道问题): 长20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学习理解火车过桥问题的公式。 根据小组对例题的解答和订正,各自独立解决变式练习。 本题需通过题干信息建构物理模型,知道火车通过桥所通过的路程为火车长和桥长之和,此模型也适用于过隧道问题。拓展火车全部在桥上以及人在桥上的情况,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四: 追及问题
追击问题的特征是: 1、两个运动物体一般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基本公式: 追击路程=速度差×追击时间 例4.一艘巡洋舰以90 km/h的速度追赶它前面120 km处的一艘战斗舰,巡洋舰追了270 km才追上,则战斗舰的速度是多少? 课堂练习:甲、乙两人从矩形跑道(总长400 m)的A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点第一次相遇,如图所示,已知甲的速度为4 m/s,乙的速度为2.4 m/s,跑道OC段长度为50 m,两人经过_____s后第一次相遇。如果他们从A点同时开始都沿A→B→C→D同向绕行,则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_____m,此时经过了_____s。 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四:追及问题。 学习理解追击问题的公式。 一艘巡洋舰以90 km/h的速度追赶它前面120 km处的一艘战斗舰,巡洋舰追了270 km才追上,则战斗舰的速度是多少? 根据小组对例题的解答和订正,各自独立解决变式练习,巩固“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本题需要通过题干信息建构物理模型,通过画出示意图的方式理解物体的运动时间相同,运动的路程之差为两者的初始距离,以此列出等式求解。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任务五: 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特征是: 1、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出发做相向运动。 2、在一定时间后,两者相遇。 基本公式: 总路程=速度和×追击时间 例5.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 km的两地出发,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36 km/h,乙车的速度为5 m/s,则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 课堂练习:甲乙两地相距300m,小明和小红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步行速度都是1.5m/s,同时有一只小狗在两人之间来回奔跑,其速度为6m/s,则小明和小红相遇时,小狗奔跑了多少路程? 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五:相遇问题: 学习理解相遇问题的公式。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 km的两地出发,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36 km/h,乙车的速度为5 m/s,则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 根据小组对例题的解答和订正,各自独立解决变式练习,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本题为简单的相遇问题。根据题干信息提取重要内容:同时出发,到两车相遇的过程中,两车运动的时间相同,两车运动的总路程等于两车的初始距离。再根据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进一步的求解,求解过程中注意单位的换算。拓展相背离问题的求解分析。
任务六:图像问题
s-t,v-t图像问题是一种很常考的问题 例3.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v﹣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课堂练习:如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判断:乙物体做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是_______m/s;甲、乙两物体同时出发,在第______s相遇。 学生按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六:图像问题: 学习理解图像的特点。 如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v﹣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根据小组对例题的解答和订正,各自独立解决变式练习,巩固“图像问题”的解题方法。 本题需要根据图像情况分析出物体的运动情况,结合选项分析得到结果。分析图像时需要注意看横、纵坐标表示的含义,知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在v-t、s-t图像中分别是怎样表示的。培养学生对图像的分析能力。
任务六:总结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归纳本课所学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6.板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 一、时间相同问题 二、过桥问题 三、追击问题 四、相遇问题 五、图像问题 一般步骤:①分析;②求解 解:已知……(列出已知条件、进行单位统一等) 利用公式……(列出需要的原始公式) 可得……(根据问题写出对应的求解公式并进行求解) 答:……(写出最后问题的结果)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图像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D )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 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10 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2.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①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②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③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D ) 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船队有利 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 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 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 3.建设中常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山石的爆破中,用了一条长80 cm的导火线来引爆装在钻孔里的炸药。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是0.8 cm/s,假若爆破者将导火线点着后,迅速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破前跑到600 m远的安全区?
【拓展归纳】 速度的计算: 公式需要熟记,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①“知二求一”(知道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两个物理量求解其他一个);②比值计算;③行程问题综合,包括火车过桥问题、过马路问题等。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化的“模型”,一般物体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直线运动。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课前做好运动的快慢的预习以及运动的描述的复习,准备活动用具,除此之外,还有多媒体视频、图片等。
9.教学反思与改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一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把路程与时间的比叫做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1教育网(共30张PPT)
第一章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第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新知导入
计算题如何解答?
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到底应该怎样使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
例1 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
答:子弹行进了34m。
4.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温故知新
1.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3.速度的单位:_______、________
1 m/s =3.6 km/h
2.速度的公式:
m/s
km/h
温故知新
5.速度公式的变形式
求时间:
求路程:
新知讲解
一、时间相同问题
例1 子弹在离人17m处以680m/s的速度离开枪口,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己前进了多少 ?
解:根据题意,子弹和声音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
答:当人听到枪声时子弹已前进了34m。
新知讲解
一、时间相同问题
解题重点:
子弹和声音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
先通过声音的路程和速度算出时间。
再通过时间和子弹的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子弹的路程
课堂练习
练习1 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根长1m的导火线引爆炸药,导火线以0.5cm/s的速度燃烧,点火者点着导火线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解:根据题意,导火线的速度: v导= 0.5cm/s= 0.005m/s,
答:他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600m的安全地区。
在此时间内,点火者跑步的路程:
s点= v点t = 4m/s × 200s= 800m > 600m
统一单位
新知讲解
① 认真审题、分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
② 求解过程需要必要的说明文字
③ 计算过程注意单位统一
④ 公式中各物理量必须针对同一物体,有多个物体时各物理量用角标标明。
⑤结果要完整(数值和单位)
求解的一般步骤
新知讲解
二、过桥问题
火车过桥是行程问题的一个经典问题,有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他的特殊之处在于,经过路程是从车头上桥算起到车尾离桥为止的总路程,如下图所示,也就是列车车长和桥长之和。
【基本公式】列车车长 + 桥长 = 火车速度 * 运动时间
新知讲解
例2 长20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时间?
解:根据题意,火车通过的路程 s = 200 m+ 980 m = 1180 m
利用速度间单位转换得 v = 36km/h = 10m/s
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得火车完全通过铁桥所需时间
答:火车完全通过铁桥需要118 s。
新知讲解
例3 一列长200 m的火车,以10 m/s的速度通过长980 m的铁桥,则火车完全在铁桥上的时间为多少?
解:根据题意,火车完全在桥上的路程
s = 980 m- 200 m = 780 m
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得火车完全在铁桥上的时间
答:火车完全在铁桥上的时间约为78 s。
新知讲解
总结火车过桥问题的公式:
(1)完全过桥:
桥长 +列车车长 = 火车速度 * 运动时间
(2)完全在桥上:
桥长 - 列车车长 = 火车速度 * 运动时间
(3)人在桥上:
桥长 = 火车速度 * 运动时间
课堂练习
练习2 一列长200 m的火车,以10 m/s的速度通过长500 m的铁桥,则坐在火车上的小明通过铁桥需要多长时间?
解:根据题意,火车上的小明通过的路程 s = 500 m,
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式得小明通过铁桥所需时间
答:小明通过铁桥的时间约为50 s。
新知讲解
三、追击问题
追击问题的特征是:
1、两个运动物体一般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要慢些。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基本公式:
追击路程=速度差×追击时间
新知讲解
例4 一艘巡洋舰以90 km/h的速度追赶它前面120 km处的一艘战斗舰,巡洋舰追了270 km才追上,则战斗舰的速度是多少?
解:设巡洋舰追上战斗舰所用时间为t,根据 得
S追= (v巡洋舰-v战斗舰)t =( 90km/h-v战斗舰)×3h= 120 km
解得v战斗舰 = 50 km/h。
答:战斗舰的速度是50 km/h。
课堂练习
练习3 甲、乙两人从矩形跑道(总长400 m)的A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点第一次相遇,如图所示,已知甲的速度为4 m/s,乙的速度为2.4 m/s,跑道OC段长度为50 m,两人经过________s后第一次相遇。如果他们从A点同时开始都沿A→B→C→D同向绕行,则第一次相遇时甲比乙多走了______m,此时经过了______s。
62.5
400
250
A
B
C
D
O
新知讲解
四、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特征是:
1、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出发做相向运动。
2、在一定时间后,两者相遇。
基本公式:
总路程=速度和×追击时间
新知讲解
解:乙车速度 v乙=5×3.6 km/h=18 km/h,
甲、乙两车相距7.2 km,故
答:两车经过8 min相遇。
例5 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7.2 km的两地出发,相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为36 km/h,乙车的速度为5 m/s,则两车经过多长时间相遇?
课堂练习
解:设两人出发至相遇需要的时间为t,
答:小狗奔跑了600m。
练习4 甲乙两地相距300m,小明和小红分别从两地相向而行,步行速度都是1.5m/s,同时有一只小狗在两人之间来回奔跑,其速度为6m/s,则小明和小红相遇时,小狗奔跑了多少路程?
小狗在时间t内来回奔走的路程:
S狗= v狗t = 6m/s × 100s= 600m
新知讲解
五、图象问题
s-t,v-t图像问题是一种很常考的问题
图像
特点 A:平行于轴的直线表示静止
B:斜线表示匀速运动,倾斜度越大速度越大
C:曲线表示变速运动,倾斜度变大速度变大 A:平行于轴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越靠上速度越大
B:斜线表示变速运动,且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
C:曲线表示变速运动,速度随时间不均匀变化
新知讲解
例6 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v﹣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s﹣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甲、乙都以2m/s匀速运动
C.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甲车速度越来越大,乙车速度不变
B
课堂练习
练习5 如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个物体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判断:乙物体做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甲物体的运动速度是_____m/s;甲、乙两物体同时出发,在第______s相遇。
变速
2
2.5
课堂总结
1.时间相同问题
2.过桥问题
3.追击问题
4.相遇问题
5.图像问题
课堂总结
解答速度、路程、时间
相关问题的一般步骤
① 认真审题、分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
② 求解过程需要必要的说明文字
③ 计算过程注意单位统一
④ 公式中各物理量必须针对同一物体,有多个物体时各物理量用角标标明。
⑤结果要完整(数值和单位)
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模板:
分析已知条件……(可在本步统一单位或在求解时统一)
解:由……可得……(一般由原始公式、题目给出的关系列出对应的求解公式并进行求解)
答:……(写出最后问题的结果)
作业布置
1.甲、乙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东运动,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全程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从开始到5 min这段时间,甲和乙相对静止
C.10 min后,甲相对于乙向西运动
D.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相遇的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
2.某单位在一条平缓流动、流速恒定的河流上举行划船比赛,为此制定了一个规则:①将甲、乙两船队分别置于上、下游;②在两个船队之间的中点处放置一个插有红旗的小木箱,发令枪响时小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③甲、乙两船队听发令枪声同时从上游和下游向着小木箱出发,先到达小木箱的船队获胜。针对这个比赛规则,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比赛规则不公平,因木箱顺水而下,所以对下游船队有利
B.比赛规则不公平,因上游的船顺水而下,所以对上游船队有利
C.比赛规则公平,因木箱被释放且随河水流动时相对于水是运动的
D.比赛规则公平,因水流动对两船队比赛的影响效果是一样的
作业布置
D
3.建设中常用到爆破技术,在一次山石的爆破中,用了一条长80 cm的导火线来引爆装在钻孔里的炸药。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是0.8 cm/s,假若爆破者将导火线点着后,迅速以5 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破前跑到600 m远的安全区?
作业布置
解:根据
可得,从点燃导火线到爆破所需的时间
爆破者跑600 m所需的时间
因为t1<t2,所以他不能在爆破前跑到600 m远的安全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物理八年级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
本章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机械运动》在2022新课标中是在“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二个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部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测量是各种实验的基础。学生了解一些测量的初步知识,掌握一些测量的基本技能,是他们学习物理的必要准备。本单元介绍的物体的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初中物理从学习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此外,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也是后续学习其他科学课程的重要基础。
第一章《机械运动》里包含着很多学习方法、实验方法和思维方法。长度的单位和单位换算是学习物理概念的基础。对常见长度、时间、速度的感知是初中学生必备的估测技能。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学习各种测量仪器的基础。“比值法”定义速度是初中阶段定义物理量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速度图像的识别和理解是今后理解各种图像的基础。生活中会经常应用参照物、速度的知识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等。
本章课标要求
2.2.1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例1 会利用自身的尺度(如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
例2 了解我国古代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体会古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2.2.2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核心素养
物理概念:九个概念——单位、国际单位制、误差、机械运动、参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一个公式——v=s/t
物理思维:三种方法——比值定义法、图像法、控制变量法。
科学探究:两个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测量平均速度。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经历探究过程,客观记录测量结果,感知误差的存在,体会减小误差方法的应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单元教学目标
(一)内容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估算,了解误差与错误的差别。
2、知道参照物的选取如何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
3、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会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4、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能通过读图辨认出两者的区别。
5、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二)学业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2、学会利用间接测量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关注我们身边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与行动力的教育。
五、教学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正确测量和读数。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
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六、教学难点:
机械运动的描述和探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七、学情分析,教学建议:
在思维方面,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之前,他们已经接触到大量生活当中的物理现象,但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转化的阶段,很容易养成片面看待问题,既看现象而看不到本质的习惯。在兴趣方面,根据学生既喜欢物理又害怕难等等现象,怕的是计算题,特别是大部分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孩子们。
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地重要。同时根据中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可又没有产生探索这些实验现象原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和实际实验操作的功能,同时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本章活动主题:
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有一位楚国人非常喜爱创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有一天,他搭乘一条溲船过江,船行至江中时,他随身携带的宝剑突然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见他紧盯着宝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船家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结果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
只见他掌出一把小刀在船眩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船夫以为他不要宝剑了,就继续向前划船。
待船夫停船时,这位楚国人站起身,面对船夫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弦边所刻记号处跳入水中去捞掉落的宝剑。他捞来捞去,怎么也没有捞着他那把宝剑。这位楚国人为什么没有找到自己的宝剑?你能描述清楚船和宝剑之间的运动关系是怎样的吗?学完本单元知识你就知道了。
九、教学过程性评价细目设计
学习任务 长度、时间的测量 速度的测量 减小误差
优秀 熟悉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能熟练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熟悉时间的测量工具;会熟练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和读数。 精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单位;熟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熟练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熟悉误差的概念;能区分误差和错误;熟练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良好 知道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时间的测量工具;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和读数。 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知道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知道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合格 了解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利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能用停表测量时间和读数。 了解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单位;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了解误差的来源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交流 物理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物理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物理术语 ,过于口语化
教学流程图(思维导图展现整个整体单元教学的思路及课时安排)
机械运动
活动一:观看并讨论课本P21的“想想议议”,学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通过解答例题加强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活动二:评价考核课本第22页第4题
问题2: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活动一: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并填写表格。
。
活动三:评价考核课本第25页第2题。
活动二:小组进行“拓展性实验”,并观看“科学世界”。
任务四:测量平均速度
(1课时)
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
活动一:讨论课本P19的“想想议议”,尝试总结速度的概念,并对照课本。
根据速度的概念,学习速度的公式。
活动二:评价考核课本第22页第3题
任务三:运动的快慢
(2课时)
问题1:怎么计算速度?
任务二:运动的描述
(1课时)
活动一:自学课本P13时间的单位,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
问题2:如何测量时间呢,有误差怎么办?
活动二:观看“误差”的知识,讨论如何减少误差的产生。
问题1: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参照物?
活动二:讨论课本P17的“想想议议”,尝试总结出参照物的概念,并对照课本。了什么规律。
活动三:分组观看课本P17的“想想议议”,小组代表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活动一:讨论课本P16的“想想议议”,尝试总结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并对照课本。
任务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课时)
活动三: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讨论回答“想想议议”的问题
活动二:考核评价“估算填写实际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单位”、“比一比谁换算的快”
问题1: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如何换算和测量呢?
活动一:自学课本,回忆部分长度的单位并学习新的单位,学习单位换算关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