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过关卷
一、单选题
1.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史实,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努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
A.开疆拓土,青史留名
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D.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秦始皇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
开疆拓土,青史留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治措施的目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长城》中写道:“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中“防胡万里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嘉峪关,东到东海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 D.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将原赵、燕、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B项正确;
西起嘉峪关,东到东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西起咸阳,东到辽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货币的措施,要熟记相关知识。
5.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朝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法条共计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见,秦朝(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时期法律条文多,包会酷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朝法律的严酷容易引起人民的反抗,致使秦朝蕴含着统治危机,D项正确;
秦朝社会秩序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秦朝法律宽严相济的特点,也不能说明律法深入人心,排除B项;
秦朝统治基础牢固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囊朝时期法治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成语“破釜沉舟”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C项正确;
涿鹿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此类题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要熟记相关历史知识解答。
7. “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材料评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国人暴动” D.黄巾起义
【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可知,这评述的是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
项羽、刘邦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8.2021年12月14日,汉文帝之墓“霸凌”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他和之后继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选项A符合题意;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时期有关,排除C项;
开元之治与唐玄宗时期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9.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面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 建立汉朝
第三章 建立典章 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10.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这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1.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A.通过改造儒学来维系统治 B.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A:材料中李斯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
B:“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表明李斯的观点是政治统一的前提是思想统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的含义是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由此可知,董仲舒的观点也是统一思想,两人都主张统一思想来维护国家稳定,B项符合题意;
C: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材料中未反映相关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两人强调的是思想统一并未主张实行德治,且德治并不是法家代表李斯的思想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注意题干信息,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逐项分析备选项。
12.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B.太学规模的扩大
C.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D.大一统局面形成
【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西汉初年,经济调敝,人口锐减,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统治思想的改变迫在眉睫,所以从“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A项符合题意;
B:太学规模的扩大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的举措,不是改变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这是政策改变的结果,不是改变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大一统局面形成是政策改变的结果,不是改变的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思想政策。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思想政策的准确把握。
13.《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更多的诸侯国 B.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C.铲除“异姓王” D.弘扬儒家文化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史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一来确实让更多的王侯子弟得到了封地,但是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更多的诸侯国不是最终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史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侯王的封地和势力的举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由此可知这是为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史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铲除“异姓王”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C项不符合题意。
D:弘扬儒家文化是思想政策,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与材料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4.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强调了“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反映了当时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东汉豪强地主,在地方上占有大量土地,他们作为朝廷新贵,又享有“累世公卿”的政治特权,并拥有私人武装,但无权任命各级官吏。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破产流亡的农民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世代相袭,受到残酷剥削。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互相争权夺利,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内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15.下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 )
A.西汉前期 B.东汉中后期 C.西晋前期 D.东晋中后期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东汉中后期。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6.(2023七上·岳池期末)古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著名的陆上通道开辟于( )
A.秦朝 B.西汉 C.三国 D.南朝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此基础上,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秦朝,不符合题意;
C.三国,不符合题意;
D.南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
17.(2022七上·宁夏期末)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他”是( )
A.蒙恬 B.张骞 C.卫青 D.霍去病
【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张骞“凿空西域”。张骞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张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8.(2022七上·高明月考)以下关于古丝绸之路路线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长安,D是欧洲 B.A是长安,C是河西走廊
C.D是长安,B是西域 D.D是长安,C是中亚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C项正确;
A是长安,D是欧洲说法错误,排除A项;
A是长安说法错误,排除B项;
C是中亚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知道丝绸之路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2023七上·东明期末)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使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因此,A选项正确;
张仲景、华佗是东汉末年,BC选项错误;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知识。
20.(2023七上·赵县期末)《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疾病困苦),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他为“医宗之圣”。他就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伤寒杂病论》”“医宗之圣”及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B选项正确;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A选项错误;
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另一位名医,C选项错误;
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张仲景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分析题
2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答案】(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创立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炎黄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即思想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 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 ,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评价的是《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故答案为:(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定要理解题干含义,即要知道回答什么;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2.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敞,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他(汉高祖)下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历史上把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的政策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两点即可)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1)状况: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经济残破。(表述意思相近即可。)
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政策:休养生息
(2)措施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相同之处,表述符合材料和题意、意思相近即可)
(3)因果关系(或材料二、三的措施是原因,材料四是结果)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敞,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秦朝暴政,汉朝建立之的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经济残破。面对对这种社会状况,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死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因果关系,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四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与灵活掌握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过关卷
一、单选题
1.秦实现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某同学制作了秦朝中央政府权力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A.A B.B C.C D.D
2.秦朝建立后,李斯升任丞相。他建议秦始皇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建议和努力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 )
A.开疆拓土,青史留名
B.加强思想控制
C.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D.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
3.唐朝诗人胡曾在《咏史诗·长城》中写道:“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诗中“防胡万里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嘉峪关,东到东海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 D.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4.秦朝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
A. B.
C. D.
5.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了大量秦朝的简牍,简文主要记载了秦朝施行的20多个单行法规,法条共计600条,并且多数为残酷的死刑、肉刑等。由此可见,秦朝( )
A.法律细密,社会秩序稳定 B.宽严相济,律法深入人心
C.儒法并用,统治基础牢固 D.刑罚众多,隐含统治危机
6.西楚霸王项羽是宿迁的骄傲,成语“破釜沉舟”表现了他勇往直前、绝不后退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7. “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它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材料评述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项羽、刘邦起义
C.“国人暴动” D.黄巾起义
8.2021年12月14日,汉文帝之墓“霸凌”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他和之后继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之治
9.某校七年级(1)班学生开展“阅读史学经典,品悟汗青墨韵”的读书活动。下面选自推荐书目中一本书的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书介绍的历史人物是( )
第二章 消灭项羽 建立汉朝
第三章 建立典章 设立制度
第四章 休养生息 发展经济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0.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王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张骞通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1.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
A.通过改造儒学来维系统治 B.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12.西汉前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政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 B.太学规模的扩大
C.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 D.大一统局面形成
13.《史记》记载,偃说上曰:“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上从其计”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更多的诸侯国 B.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C.铲除“异姓王” D.弘扬儒家文化
14.下图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陶院落模型,在这个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当时何种社会现象( )
A.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 B.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C.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 D.贵族奢侈腐化的生活风气
15.下图历史漫画简明而形象地反映了外戚和宦官争夺国家权力。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 )
A.西汉前期 B.东汉中后期 C.西晋前期 D.东晋中后期
16.(2023七上·岳池期末)古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著名的陆上通道开辟于( )
A.秦朝 B.西汉 C.三国 D.南朝
17.(2022七上·宁夏期末)他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他“凿空西域”。他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他”是( )
A.蒙恬 B.张骞 C.卫青 D.霍去病
18.(2022七上·高明月考)以下关于古丝绸之路路线说法正确的是( )
A.A是长安,D是欧洲 B.A是长安,C是河西走廊
C.D是长安,B是西域 D.D是长安,C是中亚
19.(2023七上·东明期末)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史上,对纸的改进及普及使用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蔡伦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迁
20.(2023七上·赵县期末)《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疾病困苦),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人尊他为“医宗之圣”。他就是( )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
二、材料分析题
21.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罪),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三 这是一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材料四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东汉史学家班固评价某史学著作
(1)材料一中的“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王哪一功绩?为“传后世”,秦朝还在地方创立了什么制度?该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华夏民族”是由哪一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接受了谁的什么建议?
(3)“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分析,该路开通产生的积极作用。
(4)材料四评价的是哪一著作?其历史地位如何?
22.论从史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敞,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他(汉高祖)下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摘编自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期的社会状况。请结合材料说明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两点即可)历史上把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的政策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措施的相同之处。(两点即可)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相关史实,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建议统一文字,又在统一法律、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秦始皇这样做的共同目的是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治。D项正确;
开疆拓土,青史留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加强思想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巩固统治措施的目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将原赵、燕、秦三国的长城连为一体,筑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B项正确;
西起嘉峪关,东到东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西起阳关,东到山海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西起咸阳,东到辽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4.【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货币的措施,要熟记相关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秦朝时期法律条文多,包会酷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朝法律的严酷容易引起人民的反抗,致使秦朝蕴含着统治危机,D项正确;
秦朝社会秩序稳定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信息无法看出秦朝法律宽严相济的特点,也不能说明律法深入人心,排除B项;
秦朝统治基础牢固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囊朝时期法治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可知,成语“破釜沉舟”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C项正确;
涿鹿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牧野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官渡之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历史知识的实际应用,此类题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要熟记相关历史知识解答。
7.【答案】A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朝统治的灭亡。”可知,这评述的是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A项正确;
项羽、刘邦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国人暴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黄巾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选项A符合题意;
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排除B项;
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时期有关,排除C项;
开元之治与唐玄宗时期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打败刘邦,统一了全国,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分析可知,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抓住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
10.【答案】D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大一统王朝,政治上实行推恩令,经济上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专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选项D符合题意;
A.统一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B.焚书坑儒,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不符合题意;
C.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看出这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再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11.【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
【解析】【分析】A:材料中李斯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治国,A项不符合题意;
B:“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表明李斯的观点是政治统一的前提是思想统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的含义是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由此可知,董仲舒的观点也是统一思想,两人都主张统一思想来维护国家稳定,B项符合题意;
C:厚古薄今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材料中未反映相关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
D:材料中两人强调的是思想统一并未主张实行德治,且德治并不是法家代表李斯的思想主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注意题干信息,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逐项分析备选项。
12.【答案】A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无为而治”这在汉初十分必要,西汉初年,经济调敝,人口锐减,面对战争带来的严重创伤,西汉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日趋严重的内忧外患急需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统治思想的改变迫在眉睫,所以从“无为而治”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改变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A项符合题意;
B:太学规模的扩大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的举措,不是改变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
C: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这是政策改变的结果,不是改变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
D:大一统局面形成是政策改变的结果,不是改变的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思想政策。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古代思想政策的准确把握。
13.【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史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这样一来确实让更多的王侯子弟得到了封地,但是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更多的诸侯国不是最终目的。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史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削弱侯王的封地和势力的举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由此可知这是为解决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B项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史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铲除“异姓王”也为了削弱诸侯王势力。C项不符合题意。
D:弘扬儒家文化是思想政策,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官方地位的确立,与材料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14.【答案】A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题干强调了“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这反映了当时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情形。东汉豪强地主,在地方上占有大量土地,他们作为朝廷新贵,又享有“累世公卿”的政治特权,并拥有私人武装,但无权任命各级官吏。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破产流亡的农民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世代相袭,受到残酷剥削。豪强地主之间往往形成不同集团,分别与朝廷中的不同势力勾结,互相争权夺利,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内容,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15.【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发生在东汉中后期。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6.【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此基础上,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秦朝,不符合题意;
C.三国,不符合题意;
D.南朝,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
17.【答案】B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司马迁评价张骞“凿空西域”。张骞毕生的坚韧探索,不仅促进了各个民族的交流融合,更深刻地拓展了一个民族看世界的大视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与西域的通道,有利于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随着交往越来越密切,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B符合题意;其它三项与材料无关,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张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18.【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西亚,再到欧洲,C项正确;
A是长安,D是欧洲说法错误,排除A项;
A是长安说法错误,排除B项;
C是中亚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知道丝绸之路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纸,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纸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发明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因此,A选项正确;
张仲景、华佗是东汉末年,BC选项错误;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知识。
20.【答案】B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伤寒杂病论》”“医宗之圣”及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B选项正确;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A选项错误;
华佗是东汉时期的另一位名医,C选项错误;
李时珍是明朝时期的医药学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张仲景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知识点】秦灭六国;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史记》与司马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初并天下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地方上创立了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 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2)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是由炎黄联盟逐渐发展而来;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即思想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显示的是丝绸之路;依据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丝绸之路 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 , 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
(4)依据材料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评价的是《史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是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故答案为:(1)统一全国。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炎黄联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往来交通,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4)《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后面的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识记,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含义,再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一定要理解题干含义,即要知道回答什么;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句子回答;
(4)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材料含义,再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2.【答案】(1)状况: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经济残破。(表述意思相近即可。)
原因:秦朝暴政;多年战乱(战争)。
政策:休养生息
(2)措施相同之处:都重视发展农业(或以农为本);都减轻赋税和徭役;(相同之处,表述符合材料和题意、意思相近即可)
(3)因果关系(或材料二、三的措施是原因,材料四是结果)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敞,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马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由于秦朝暴政,汉朝建立之的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土地荒芜,人口减少、经济残破。面对对这种社会状况,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死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三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汉初统治者轻徭薄赋,充实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他下令“兵罢皆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之间是因果关系,通过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出现了材料四所描述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与灵活掌握西汉初年的经济状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