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五石之瓠》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 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C项,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3.(2022高二上·乌苏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答案】A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
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⑥百金:没有古今异义,意思是形容钱多。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4.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答案】C
【知识点】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C项中“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文中无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课文的内容、手法、情感、观点等,解答此题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对个别句子、所用手法等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辨别各个选项,与课文信息相对照,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2021高二上·唐山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
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
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
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③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
【答案】6.D
7.B
8.①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②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
③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天文历法、科举职官、风俗礼仪等文学文化常识必须用心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 一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间可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过分大而且很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大而无用,就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制造预防皲裂冻疮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卖掉药方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茅塞不通啊!”
6.D.有误。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故答案为:D。
7.B.“讥笑惠子大而无用”“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有误,原文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大意是不是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茅塞不通啊。不是讥笑惠子大而无用,讽刺其不善用大,心如蓬草,而是讥笑他不懂得变通。
故答案为:B。
8.①“以”后省略了“之”,指代大葫芦;举:拿起。译文: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②大樽:即腰舟。形如酒器,可系于腰间。作渡水之用;无所容:无处可容纳。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③是以,因此;欲,想要;贵,形作动,看重;难得,难以得到。译文: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
故答案为:①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②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
③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逍遥游》)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B.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C.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D.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甫”即“丈夫”,戴上这种帽子有“表章丈夫”之意。文中泛指帽子。
B.“五石”:石,在古代既是容量单位,10斗为1石;也是重量单位,120斤为1石。本文指前者。
C.“绳墨”:木工划直线用的墨线,与“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的“绳墨”相同,引申为规则或法律。
D.“卑身”:即低下身子。“卑”通常指“地位低”,后引申为“位置低”,“登高自卑”即是此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肩吾对接舆的话表示不信,可是连叔却用瞽者和聋者来评价肩吾在思想上的聋和瞎,并用尧拜见四位高人的例子,来表达他对接舆所言的认同。
B.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而无用来讽刺庄子的学说,庄子则先指出惠子的愚拙,再用寓言予以还击,最后指出惠子的心地狭隘与浅陋。
C.同样是不皲手之药,吴国之客用它来实现“裂地封之”的巨大利益,这与宋人对金钱的追求和人生的理想不同有直接的关系。
D.惠子以树木虽大却不中绳墨与规矩为喻,讽刺庄子学说大而无用,庄子则用“狸狌”与“斄牛”对比说明无所可用却也无所困苦的道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
②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答案】9.A
10.D
11.C
12.①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
②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学会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肩吾问连叔:“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好像天上银河一样漫无边际。与常理大不相符,实在是不近人情啊。”连叔问:“他说些什么 ”肩吾说:“他说:“在藐姑射那座山上住着神仙,肌肤像雪一样白,姿态婉媚如同处子,不吃五谷杂粮,终日吸风饮露,乘着云气驾驭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专一,能使农作物不受病害而五谷丰登。我认为他所说的话虚妄不可信。"连叔说:“不错,盲人无法看到纹理的美观,聋人无法听到钟鼓的声音。难道只有形体上才有盲、聋这一类的缺陷吗 其实人的心智也是一样的。他指的是你这位神人,他的等待与万物混同在一起。世人祈求他来治理天下,谁肯劳心劳力把治理天下当回事呢!他这样的人,外物无法伤害到他,洪水滔天也淹不死他,天气旱热到即使把金属与石头都晒化了,土壤、山林都烤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用尘垢秕糠,也能铸造出尧舜来,谁又肯把世务当回事呢!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帽子,而越国人断发文身,帽子对他们来说是无用之物。尧治理天下的百姓,掌控海内的政局,于是到汾水北边的藐姑射山上去见四位高人,怅然间忘记了自己的天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 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穹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嚣。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9.句意: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她的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无暇,容态像处女一样轻盈柔美。她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着飞龙,而遨游在四海之外。她的精神凝聚,能使百物不受灾害,年丰岁熟。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都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而且结构一致,各自独立断开,排除BD;
“乘云气“御飞龙"都是动宾结构,二者结构一致,各自独立,且“游乎四海之外"”是状语后置句,“乎四海之外”是“游”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10.A.正确
B.正确。
C.正确。句意: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
D.错误。“卑身”,低下身子。“登高自卑”的“卑”,低处,浅显之处。句意:屈身伏在那里。比喻做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故答案为:D。
11.C.“这与宋人对金钱的追求......不同有直接的关系*错误,是和眼光、见识、心胸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C。
12.①“大而无当”,宏大而不着边际,“当”,底;“反"通“返”,“往而不反”,说到哪里是哪里;“惊怖”,惊叹。
②“洴”,浮,“避”,在水中漂洗,“絣”通“纩”,丝绵;“数”,几;“鬻”,卖;“与”,给。
故答案为:①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
②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3.解释文中加点字。
1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以为莫己若者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5.《庄子》常用故事说理,请联系课文内容,对这种说理方法进行评析。
【答案】13.种植 ;击破;卖 ;“悦”,取悦
14.B
15.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概括:课文中宋国人善造不皲手的好药,却不善用之,客人买了药方取悦吴王,最后领兵打仗大败越人得封赏,恰到好处地讥刺了惠子不善用大葫芦,看不到大葫芦真正的使用价值/惠子仅从日常使用价值的层面考虑大葫芦的功用/惠子目光短浅,见识浅陋。蕴涵的哲理概括: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是不一样的/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价值。评价: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的方法,有趣而富有意味。(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翻查工具书,然后对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要多分类整理和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平时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比如倒装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等等,其他的省略句、被动句等等类型也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评析写作特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说理的方法的角度去评析庄子的语言艺术,一定要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商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商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13.①“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②“掊”:击破。句意: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③“鬻”:卖。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④“说”:同“悦”,取悦。句意:来取悦吴王。
故答案为:种植 ;击破;卖 ;“悦”,取悦。
14.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长制作防止手龟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为莫若己者"。句意:认为比不上自己。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人”,句意:有个怜惜长不高的禾苗、把禾苗拔高的宋国人。
D.定语后置句,“天下之大"正常语序为“大之天下”。句意: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而在六国之后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故答案为:B。
15.先看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为了得到百金而卖了自家的独门药方,结果这个人转手拿药方取悦吴王,吴王“裂地而封之”。一个区区百金,一个得到了很多土地,庄子总结说“能不龟手一也”“则所用之异也”。
再看庄子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文章开头写惠子对于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不知如何使用,只好掊之”。原来庄子是用这个故事讥刺惠子不善用大葫芦,看不到大葫芦真正的使用价值的见识问题。
文章的哲理性、启发性在哪里呢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只是俗人看不到而已。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再看这样说理的“生动性”。“有用"”与“无用”是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也很枯燥,但是庄子却用这个寓言故事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体形象,有趣易懂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概括:课文中宋国人善造不皲手的好药,却不善用之,客人买了药方取悦吴王,最后领兵打仗大败越人得封赏,恰到好处地讥刺了惠子不善用大葫芦,看不到大葫芦真正的使用价值/惠子仅从日常使用价值的层面考虑大葫芦的功用/惠子目光短浅,见识浅陋。蕴涵的哲理概括: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是不一样的/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价值。评价: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的方法,有趣而富有意味。(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0.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答案】16.C
17.C
18.B
19.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20.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表停顿的虚词和利用语句中的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对于选择题,要善于用排除法进行。
(2)本题考查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首先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
16.“今子有大树”,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D;
“于无何有之乡”为“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
故答案为:C。
17.A.正确。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误。固:实在;本来。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屈身伏在那里。
故答案为: C。
18.B.“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故答案为:B。
19.①“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它用作;“瓠落”,很大。
②“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
故答案为: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20.“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据此可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从而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故答案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 ·壅塞》)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
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觚、叠、杯、卮、缶等。
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②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25.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庄子曰”所领起的语句在论证上有怎样的异同?
【答案】21.C
22.A
23.D
24.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25.①相同点:都是先提出论点,再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②不同点: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材料一中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学会利用对称性结构、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论证方法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相互关系,明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善于从结构的总分、分总等类型去分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宋人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秦缪公时期,戎人势力强大。秦缪公送给他们十六人的女子歌舞队和技术高超的厨师。戎王非常高兴,因此而屡次大吃大喝,日夜不停。身边的人有谁说秦军将会到来,戎王就拉满弓射他。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寇到达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近了,国人恐慌了。”左右近臣们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怎么能够有像这样的情况?”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问:“国家危险了,你将到哪里去?”弟弟说:“我为大王察看齐寇,没有料到他们这样近,而国人这样恐慌。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了齐寇近了而被杀。如今,报告实情,是个死;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我该怎么办呢?”他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将比国破而死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向宋王报告说:“根本看不到齐寇在哪里,国人都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之前死的那几个确实该死。”宋王赐给这个使者很多钱财。齐寇到来之后,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飞快地逃命去了。
21.句意: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又使人往视齐寇”,“齐寇”作“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使者遇其兄”,“使者”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22.A.“一石五斗”错误。一石十斗。C.两句中的“遗”都是“赠送”的意思。句意:送给他们女子歌舞队。/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D.“乡之先视齐寇者”的“乡”,通“向”,先前。句意: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去国怀乡”的“乡”,家乡。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两句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A。
23.D.“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错误。从原文“不报其情,又恐死”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如果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并非“立刻被处死”。故答案为:D。
24.①“有难”,发兵侵犯吴国,发动了战争;“使”,派;“将”,领兵。②“果”,果真;“卒”,最终;“禽”,通“擒”,捉住,捉拿。
故答案为: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25.相同点:结合材料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和材料二“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可知,都是先提出论点;材料一举“不龟手之药”的例子,材料二举秦缪公送给戎王女子和宋王屈杀使者的例子,都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不同点:材料二开篇“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是总,下面所列举的两个例子是分,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材料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为总,中间举寓言故事进行论证是分,结尾“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是总结,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故答案为:①相同点:都是先提出论点,再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②不同点: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材料一中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1】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2】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释:【1】樗: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2】狸狌:狸,野猫;狌,黄鼠狼。【3】犛牛:牦牛。
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C.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中:合乎,符合
D.彷徨乎无为其侧 彷徨:悠然自得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吴王使之将
B.剖之以为瓢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D.以说吴王 以候敖者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告诉庄子,打破葫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葫芦不坚固,做不了盛水的容器;二是葫芦太大,剖开做瓢没有可盛受之物。
B.庄子认为,同样一种药物,有人凭它可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世世代代用它漂洗丝绵,这就是用法不同造成了结果不同。
C.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
D.在主客问答之中,庄子以寓言来反击惠子,他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以及野猫、黄鼠狼、牦牛的故事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3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31.这两段话,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26.C
27.D
28.A
29.C
30.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31.①这两段话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化为有用的道理。②原文用庄子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此观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特别是对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要长期积累,反复巩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多复习和巩固,特别是对“之其而或以为于”等虚词的相关用法要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断句的关键是利用对称性结构,抓住句意,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进行,如果是选择题,可以根据选项的特点,用排除法进行。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利用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进而选择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善于抓住句子的关键词,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去分析和把握其中阐述的道理。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来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来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踩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26.C. 中,踩中,触到;句意:但是一踩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
故答案为:C。
27.A.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之,代词,他;句意:吴王就命他为将。
B.为,动词,当作;句意:切开它当瓠。/为,介词,因为;句意: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C.于,介词,对;;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于,介词,在;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
D.以,目的连词,来;句意:来游说吴王。/以,目的连词,来;句意:来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
ABC意义和用法不同,D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D。
28.句意: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人”是“谓之樗”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D;
“涂”是“立”的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所以“立之涂”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匠者不顾”中“匠者”是主语,“不顾”是谓语,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排除BC。
故答案为:A。
29.C.“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知,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用。
故答案为:C。
30.“夭”,折断,砍伐;“斤”大斧头;“害”,伤害;“安”哪里。
故答案为: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31.原文第一段,惠子认为五石之瓠虽然大却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把它砸破了;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对于不龟手之药,利用的方法不同,它的价值不同。最后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
原文第二段,惠子认为樗树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但却大而无用,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以野猫和黄鼠狼与牦牛做比,说明牦牛再大也不能捕鼠,阐明大和小各自有它的用处;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就化“无用”为“有用”了。
由此可见,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故答案为:①这两段话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化为有用的道理。②原文用庄子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此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塞》)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
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觚、罍、杯、卮、缶等。
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②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答案】32.C
33.A
34.D
35.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善于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利用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文本二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
32.句意: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又使人往视齐寇”,“齐寇”作“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使者遇其兄”,“使者”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33.A.“一石五斗”错误。一石十斗。B.正确。
C.两句中的“遗”都是“赠送”的意思。句意:送给他们女子歌舞队。/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两句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的“乡”,通“向”,先前。句意: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
“去国怀乡”的“乡”,家乡。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两句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A。
34.D.“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错误。从原文“不报其情,又恐死”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如果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并非“立刻被处死”。故答案为:D。
35.①“有难”,发兵侵犯吴国,发动了战争;“使”,派;“将”,做将领,领兵打仗。译文: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卒”,最终;“卒”,最终;“禽”,通“擒”,捉住,捉拿。
译文: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故答案为: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3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3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4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答案】36.C
37.A
38.D
39.D
40.①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作答的关键是: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通过)恢复、弥补众人的过错(来让人们知道如何正确行事),辅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庄子《五石之瓠》
36.②“贵:珍贵”错误。贵:动词,看重。④“内:通‘纳’,交纳”错误。内:通“纳”,结交。排除②④。故答案为:C。
37.句意: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客得之”句意完整,“客”作主语,“得”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大败越人”,“越人”作“大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38.D.“孟子善用夸张、对比”错误,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而非夸张。如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这就是比喻手法。故答案为:D。
39.D.“墨子,即老聃”错误。“老聃”是老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故答案为:D。
40.①“从事”,行事,做事;“几成”,几近成功,接近成功;“慎”,谨慎;“终”,结束、最后。译文: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②“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故答案为:①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4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4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答案】41.B
42.B
43.B
44.D
45.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乙)大学之道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爱护百姓,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语文《五石之瓠》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是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聃、杨朱的学说,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B.《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斗与石,都是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一种重量单位,比如《汉书 律历志上》中说“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越有难,吴王将之将 难:困难
3.(2022高二上·乌苏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②小年不及大年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客得之,以说吴王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五石之瓠》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5.(2021高二上·唐山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将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⑤其坚不能自举也 ⑥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A.①③/②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⑤/②④/③⑥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这个意义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君”等。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中国东部鲁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鲁南、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对惠子所说的故事内容虽是讲药方和葫芦的用途问题,言外之意却说在人心上,说在逍遥游境界的追求上。
B.庄子讥笑惠子大而无用,以“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
C.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从本文寓言故事也能得出这样的启示:物各有其用。
D.“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事物的不同使用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如何看待手中的绝技是关键,不为近利所蔽,才称得上高瞻远瞩。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③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老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逍遥游》)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B.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C.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D.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甫”即“丈夫”,戴上这种帽子有“表章丈夫”之意。文中泛指帽子。
B.“五石”:石,在古代既是容量单位,10斗为1石;也是重量单位,120斤为1石。本文指前者。
C.“绳墨”:木工划直线用的墨线,与“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的“绳墨”相同,引申为规则或法律。
D.“卑身”:即低下身子。“卑”通常指“地位低”,后引申为“位置低”,“登高自卑”即是此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肩吾对接舆的话表示不信,可是连叔却用瞽者和聋者来评价肩吾在思想上的聋和瞎,并用尧拜见四位高人的例子,来表达他对接舆所言的认同。
B.惠子用五石之瓠大而无用来讽刺庄子的学说,庄子则先指出惠子的愚拙,再用寓言予以还击,最后指出惠子的心地狭隘与浅陋。
C.同样是不皲手之药,吴国之客用它来实现“裂地封之”的巨大利益,这与宋人对金钱的追求和人生的理想不同有直接的关系。
D.惠子以树木虽大却不中绳墨与规矩为喻,讽刺庄子学说大而无用,庄子则用“狸狌”与“斄牛”对比说明无所可用却也无所困苦的道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
②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3.解释文中加点字。
1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以为莫己若者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5.《庄子》常用故事说理,请联系课文内容,对这种说理方法进行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
(节选自《庄子》)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石,与“升”、“斗”、“钟”一样,都是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中的“固”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中的“而”,与“卑身而伏”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其另有更大的价值。
B.野猫和黄鼠狼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虽然牦牛连只老鼠都捕不到,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②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0.庄子在与惠子的两段争论中想阐述什么思想?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 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 ·壅塞》)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
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觚、叠、杯、卮、缶等。
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②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25.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庄子曰”所领起的语句在论证上有怎样的异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1】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2】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释:【1】樗: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2】狸狌:狸,野猫;狌,黄鼠狼。【3】犛牛:牦牛。
2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C.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中:合乎,符合
D.彷徨乎无为其侧 彷徨:悠然自得
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吴王使之将
B.剖之以为瓢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D.以说吴王 以候敖者
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告诉庄子,打破葫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葫芦不坚固,做不了盛水的容器;二是葫芦太大,剖开做瓢没有可盛受之物。
B.庄子认为,同样一种药物,有人凭它可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世世代代用它漂洗丝绵,这就是用法不同造成了结果不同。
C.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
D.在主客问答之中,庄子以寓言来反击惠子,他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以及野猫、黄鼠狼、牦牛的故事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3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31.这两段话,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塞》)
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B.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C.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D.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古代容量单位,一石五斗;又是重量单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五石”共六百斤。
B.樽,古代的盛酒器。与之类似的器具还有壶、爵、角、觥、觚、罍、杯、卮、缶等。
C.“遗之女乐”与“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与“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种出了能够容得下五石的大葫芦,但因为盛不了足够多的水,做成瓢又没有用,所以就把它打破了,庄子因此批评他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B.宋国人有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药方,但仅百金就卖掉了,庄子在文中叙述此事,旨在批评惠子与这个宋国人都是见识不通达之徒。
C.戎王没有识破秦缪公赠送歌舞队和厨师的阴谋,日夜不停地吃喝玩乐,若有谁提醒他有秦军进犯的危险,他还惩罚谁,这导致其最终被活捉。
D.最后那个察看齐寇的使者,想到报告实情会被处死,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所以不知该怎么办,后来在其哥哥的启发之下谎报了军情。
3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
②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荀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五石之瓠》
3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②不贵难得之货 贵:珍贵
③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恻隐:哀痛、怜悯
④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通“纳”,交纳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贼:伤害
⑧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安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37.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3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就是“对待”关系。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人与禽兽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果没有这些“心”,就不能算作人。
C.《五石之瓠》中,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大葫芦的独特价值。
D.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孟子善用夸张、对比,文章思路简洁明晰: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3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其中核心是“修身”。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D.墨子,即老聃,名翟,字伯阳,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40.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各题。
(甲)五石之瓠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 )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
(乙)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 )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1.下列依次填入原文括号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也 而 则 以
B.者 何 则 于
C.也 其 而 为
D.者 为 其 于
4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树木
B.以说吴王 说:同“悦”,取悦
C.在明明德 明:彰显
D.先齐其家 齐:整齐
4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
B.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译文:越国有难处,吴王派他带领军队
C.在止于至善 译文: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D.致知在格物 译文: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44.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甲文中庄子讲述不龟手之药之事,是为了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用大。
C.乙文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
D.乙文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了归纳逻辑,强调从天子应该以修身为本。
45.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对儒家提出了批评。请结合Ⅰ卷中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庄子批评儒家的原因。
三、小阅读-课内
46.《五石之瓠》有什么艺术特色?
四、材料作文
4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中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一种防手冻裂的药物)的故事:宋国有一家人善于研制不龟手之药,但他们世世代代却只是用它来做和漂洗丝絮有关的事儿,得到的价值也“不过数金”;后来有一天,有一位客人用百金买下了它的制作技术,用它来服务于吴越交战中受冻的士兵,由此得到的价值是“裂地而封之”。
世世代代以此为事,这是坚持俗见;不以此为事而以彼为事,这是突破俗见。俗见,往往是生活中的常理常情,它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和智慧。突破俗见意味着对此的超越和创新,有时甚至是颠覆。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为什么会坚持俗见?是不是所有的俗见都需要、都能被突破?而有些俗见又为什么能被突破?从哪里突破?被谁突破?是自己还是他人,是同时代的还是后人?突破前后的俗见各自又有着怎样不同的境界和价值观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思考。
上述材料能给新时代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五、选择类
4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坚不能自举也 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掊: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龟:同“皲”,皮肤冻裂
D.客得之,以说吴王 说:说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文化常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C项,应该是《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2.【答案】D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D项,“越有难,吴王将之将”的意思是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其中“难”,作动词,译为“发难,指越国发兵攻打吴国”。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一个重要文言现象。解答此题时可采用联想推断法,如联想课文语句和成语、依照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意等来判断,同时联系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3.【答案】A
【知识点】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①虑:古义,用绳结缀;今义,思考。
②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④说:古义,游说;今义,说话。
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识渊博。
⑥百金:没有古今异义,意思是形容钱多。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4.【答案】C
【知识点】课文理解
【解析】【分析】C项中“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不当,文中无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分析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课文的内容、手法、情感、观点等,解答此题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对个别句子、所用手法等进行恰当的分析,要仔细分析辨别各个选项,与课文信息相对照,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5.【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树:名词活用为动词,种植。
②将:名词活用为动词,作为将领。
③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的东西。
④飞、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起、使……跑动。
⑤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程度。
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故①②/③⑤/④/⑥分类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答案】6.D
7.B
8.①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②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
③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课文理解;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天文历法、科举职官、风俗礼仪等文学文化常识必须用心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 一项。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中间可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过分大而且很平浅,无法容纳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大而无用,就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制造预防皲裂冻疮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卖掉药方一下子就可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的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啊。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茅塞不通啊!”
6.D.有误。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
故答案为:D。
7.B.“讥笑惠子大而无用”“讽刺惠子不善用大,心如蓬草”有误,原文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大意是不是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茅塞不通啊。不是讥笑惠子大而无用,讽刺其不善用大,心如蓬草,而是讥笑他不懂得变通。
故答案为:B。
8.①“以”后省略了“之”,指代大葫芦;举:拿起。译文: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②大樽:即腰舟。形如酒器,可系于腰间。作渡水之用;无所容:无处可容纳。译文: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③是以,因此;欲,想要;贵,形作动,看重;难得,难以得到。译文: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
故答案为:①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
②怎么不系在腰间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不能装东西?
③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重难以得到的东西。
【答案】9.A
10.D
11.C
12.①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
②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学会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和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肩吾问连叔:“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好像天上银河一样漫无边际。与常理大不相符,实在是不近人情啊。”连叔问:“他说些什么 ”肩吾说:“他说:“在藐姑射那座山上住着神仙,肌肤像雪一样白,姿态婉媚如同处子,不吃五谷杂粮,终日吸风饮露,乘着云气驾驭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神情专一,能使农作物不受病害而五谷丰登。我认为他所说的话虚妄不可信。"连叔说:“不错,盲人无法看到纹理的美观,聋人无法听到钟鼓的声音。难道只有形体上才有盲、聋这一类的缺陷吗 其实人的心智也是一样的。他指的是你这位神人,他的等待与万物混同在一起。世人祈求他来治理天下,谁肯劳心劳力把治理天下当回事呢!他这样的人,外物无法伤害到他,洪水滔天也淹不死他,天气旱热到即使把金属与石头都晒化了,土壤、山林都烤焦了,他也不觉得热。他用尘垢秕糠,也能铸造出尧舜来,谁又肯把世务当回事呢!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帽子,而越国人断发文身,帽子对他们来说是无用之物。尧治理天下的百姓,掌控海内的政局,于是到汾水北边的藐姑射山上去见四位高人,怅然间忘记了自己的天下。”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 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 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穹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嚣。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9.句意: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着一个神人,她的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无暇,容态像处女一样轻盈柔美。她不吃五谷,只是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着飞龙,而遨游在四海之外。她的精神凝聚,能使百物不受灾害,年丰岁熟。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都是主谓宾俱全的句子,而且结构一致,各自独立断开,排除BD;
“乘云气“御飞龙"都是动宾结构,二者结构一致,各自独立,且“游乎四海之外"”是状语后置句,“乎四海之外”是“游”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10.A.正确
B.正确。
C.正确。句意: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
D.错误。“卑身”,低下身子。“登高自卑”的“卑”,低处,浅显之处。句意:屈身伏在那里。比喻做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
故答案为:D。
11.C.“这与宋人对金钱的追求......不同有直接的关系*错误,是和眼光、见识、心胸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C。
12.①“大而无当”,宏大而不着边际,“当”,底;“反"通“返”,“往而不反”,说到哪里是哪里;“惊怖”,惊叹。
②“洴”,浮,“避”,在水中漂洗,“絣”通“纩”,丝绵;“数”,几;“鬻”,卖;“与”,给。
故答案为:①我听接舆说话,宏大而不着边际,说到哪里是哪里,我惊叹他的言论。
②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答案】13.种植 ;击破;卖 ;“悦”,取悦
14.B
15.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概括:课文中宋国人善造不皲手的好药,却不善用之,客人买了药方取悦吴王,最后领兵打仗大败越人得封赏,恰到好处地讥刺了惠子不善用大葫芦,看不到大葫芦真正的使用价值/惠子仅从日常使用价值的层面考虑大葫芦的功用/惠子目光短浅,见识浅陋。蕴涵的哲理概括: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是不一样的/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价值。评价: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的方法,有趣而富有意味。(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言句式;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翻查工具书,然后对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要多分类整理和记忆。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平时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比如倒装句的类型: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等等,其他的省略句、被动句等等类型也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评析写作特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从说理的方法的角度去评析庄子的语言艺术,一定要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概括。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商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商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13.①“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②“掊”:击破。句意: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③“鬻”:卖。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④“说”:同“悦”,取悦。句意:来取悦吴王。
故答案为:种植 ;击破;卖 ;“悦”,取悦。
14.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一个善长制作防止手龟裂的药物的宋国人。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为莫若己者"。句意:认为比不上自己。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宋人”,句意:有个怜惜长不高的禾苗、把禾苗拔高的宋国人。
D.定语后置句,“天下之大"正常语序为“大之天下”。句意:假如我们凭借着这样大的国家,而在六国之后重蹈六国灭亡的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故答案为:B。
15.先看本文讲了什么故事。“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为了得到百金而卖了自家的独门药方,结果这个人转手拿药方取悦吴王,吴王“裂地而封之”。一个区区百金,一个得到了很多土地,庄子总结说“能不龟手一也”“则所用之异也”。
再看庄子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文章开头写惠子对于五石容量的大葫芦不知如何使用,只好掊之”。原来庄子是用这个故事讥刺惠子不善用大葫芦,看不到大葫芦真正的使用价值的见识问题。
文章的哲理性、启发性在哪里呢 这篇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只是俗人看不到而已。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再看这样说理的“生动性”。“有用"”与“无用”是个很深奥的哲学命题,也很枯燥,但是庄子却用这个寓言故事将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体形象,有趣易懂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分析:寓言故事内容概括:课文中宋国人善造不皲手的好药,却不善用之,客人买了药方取悦吴王,最后领兵打仗大败越人得封赏,恰到好处地讥刺了惠子不善用大葫芦,看不到大葫芦真正的使用价值/惠子仅从日常使用价值的层面考虑大葫芦的功用/惠子目光短浅,见识浅陋。蕴涵的哲理概括:看似无用的东西,实则有大用/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价值是不一样的/转换看待事物的角度,才能充分认识和发挥事物价值。评价: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的方法,有趣而富有意味。(婉曲达意,以增强说理的趣味和效果)
【答案】16.C
17.C
18.B
19.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20.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常见表停顿的虚词和利用语句中的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对于选择题,要善于用排除法进行。
(2)本题考查识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文史典籍、科举职官、姓名称谓、风俗礼仪等常识要熟练掌握。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生首先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了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
16.“今子有大树”,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排除BD;
“于无何有之乡”为“树”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彷徨乎无为其侧”和“逍遥乎寝卧其下”,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A。
故答案为:C。
17.A.正确。
B.正确。
C.“意义相同”错误。固:实在;本来。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D.而:表顺承;表修饰。句意: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屈身伏在那里。
故答案为: C。
18.B.“但庄子却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错误,庄子只说物各有各的用处,没有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故答案为:B。
19.①“何不”,为什么不;“虑”,用绳结缀;“以为”,把它用作;“瓠落”,很大。
②“夭”,死亡,此处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会有。
故答案为:①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结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心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
②(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20.“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据此可知,对待事物价值大小的问题,要达到因物尽用,用物之大用;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之所在。从而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故答案为:有用与无用是相对的,同一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只有充分认识事物,才能不被困惑,达到逍遥。
【答案】21.C
22.A
23.D
24.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25.①相同点:都是先提出论点,再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②不同点: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材料一中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学会利用对称性结构、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进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的论证方法的比较阅读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相互关系,明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善于从结构的总分、分总等类型去分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啊!有个宋国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宋人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了吧!’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取悦吴王。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于是割地封赏他。同样一个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选自《庄子》)
文本二: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无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秦缪公时期,戎人势力强大。秦缪公送给他们十六人的女子歌舞队和技术高超的厨师。戎王非常高兴,因此而屡次大吃大喝,日夜不停。身边的人有谁说秦军将会到来,戎王就拉满弓射他。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寇到达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近了,国人恐慌了。”左右近臣们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军的弱小,怎么能够有像这样的情况?”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哥哥问:“国家危险了,你将到哪里去?”弟弟说:“我为大王察看齐寇,没有料到他们这样近,而国人这样恐慌。现在我担心的是,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都因为报告了齐寇近了而被杀。如今,报告实情,是个死;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我该怎么办呢?”他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将比国破而死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向宋王报告说:“根本看不到齐寇在哪里,国人都很安定。”宋王非常高兴。左右近臣都说:“之前死的那几个确实该死。”宋王赐给这个使者很多钱财。齐寇到来之后,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飞快地逃命去了。
21.句意: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又使人往视齐寇”,“齐寇”作“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使者遇其兄”,“使者”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22.A.“一石五斗”错误。一石十斗。C.两句中的“遗”都是“赠送”的意思。句意:送给他们女子歌舞队。/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
D.“乡之先视齐寇者”的“乡”,通“向”,先前。句意: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去国怀乡”的“乡”,家乡。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两句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A。
23.D.“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错误。从原文“不报其情,又恐死”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如果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并非“立刻被处死”。故答案为:D。
24.①“有难”,发兵侵犯吴国,发动了战争;“使”,派;“将”,领兵。②“果”,果真;“卒”,最终;“禽”,通“擒”,捉住,捉拿。
故答案为: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25.相同点:结合材料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和材料二“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秦缪公时,戎强大”可知,都是先提出论点;材料一举“不龟手之药”的例子,材料二举秦缪公送给戎王女子和宋王屈杀使者的例子,都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不同点:材料二开篇“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是总,下面所列举的两个例子是分,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材料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为总,中间举寓言故事进行论证是分,结尾“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是总结,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故答案为:①相同点:都是先提出论点,再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②不同点:材料二是总分结构,材料一中庄子的话则是总分总结构。
【答案】26.C
27.D
28.A
29.C
30.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31.①这两段话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化为有用的道理。②原文用庄子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此观点。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特别是对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要长期积累,反复巩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平时要认真学习课文,多复习和巩固,特别是对“之其而或以为于”等虚词的相关用法要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断句能力。断句的关键是利用对称性结构,抓住句意,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进行,如果是选择题,可以根据选项的特点,用排除法进行。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利用选项的表述去分析和判断,进而选择最符合要求的一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要善于抓住句子的关键词,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作者的观点态度去分析和把握其中阐述的道理。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来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来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踩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26.C. 中,踩中,触到;句意:但是一踩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
故答案为:C。
27.A.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之,代词,他;句意:吴王就命他为将。
B.为,动词,当作;句意:切开它当瓠。/为,介词,因为;句意: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C.于,介词,对;;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于,介词,在;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
D.以,目的连词,来;句意:来游说吴王。/以,目的连词,来;句意:来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
ABC意义和用法不同,D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答案为:D。
28.句意: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人”是“谓之樗”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D;
“涂”是“立”的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所以“立之涂”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匠者不顾”中“匠者”是主语,“不顾”是谓语,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排除BC。
故答案为:A。
29.C.“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知,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用。
故答案为:C。
30.“夭”,折断,砍伐;“斤”大斧头;“害”,伤害;“安”哪里。
故答案为: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31.原文第一段,惠子认为五石之瓠虽然大却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把它砸破了;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对于不龟手之药,利用的方法不同,它的价值不同。最后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
原文第二段,惠子认为樗树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但却大而无用,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以野猫和黄鼠狼与牦牛做比,说明牦牛再大也不能捕鼠,阐明大和小各自有它的用处;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就化“无用”为“有用”了。
由此可见,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故答案为:①这两段话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化为有用的道理。②原文用庄子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此观点。
【答案】32.C
33.A
34.D
35.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更要善于利用常见的表停顿的虚词,利用对称性结构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作答关键是抓住关键词,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太脆弱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文本二
亡国的君主不可直言相谏。君主不可直言相谏,过失就没有办法听到,贤人就无从到来。贤人无从到来,君主的思想就会壅塞不通。
秦穆公时,戎人强大。秦穆公就将女伎和手艺很好的厨师送给戎王。戎王十分高兴,因为这个缘故不停地大吃大喝,日夜不止。身边有人说秦军将会入侵,戎王就开弓射杀他。后来秦军果然到了,这时戎王正喝得大醉躺在酒杯下面,最终被活活捆起来捉住了。戎王被擒获以前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捉,已经被擒获以后仍然不知道已经被捉。即使是善于劝谏的人,能对这种人怎么办呢?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使者回来说:“齐寇临近了,国人恐慌了。”身边近臣都对宋王说:“凭着宋国的强大,齐兵的弱小,怎么可能这样?”宋王于是大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察看齐军,使者仍像前一个人那样回报,宋王又大怒,屈杀了他。像这样发生了多次,之后又派人去察看。齐军确实临近了,国人确实恐慌了。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说:“国家非常危险了,你将到哪儿去?”弟弟说:“为君主察看齐寇。没想到齐寇已经这么近,国人已经这么恐慌。现在我又私自担心,先前察看齐军的人,都因为上报齐军迫近而被杀死了。如今我回报真情,要被处死;不回报真情,又恐怕会死。将怎么办?”他的哥哥说:“如果回报真情,你将比国破后被杀的人先死。”于是使者回报宋王说:“根本不知道齐寇在哪里,国人非常安定。”宋王十分高兴,身边近臣都说:“先前被杀的人是应该啊。”宋王赏赐使者很多钱。齐军到了,宋王自己奔到车上,赶着车逃跑了。
32.句意:宋王于是发怒而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察看齐寇,使者又像前面那人一样报告,宋王又大怒,又屈杀了他。像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三次。此后又派人去察看,这个使者在路上遇到了自己的哥哥。“又使人往视齐寇”,“齐寇”作“视”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D;
“使者遇其兄”,“使者”作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A。
故答案为:C。
33.A.“一石五斗”错误。一石十斗。B.正确。
C.两句中的“遗”都是“赠送”的意思。句意:送给他们女子歌舞队。/所以先帝(刘备)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两句中的“遗”字的意思相同。
D.“乡之先视齐寇者”的“乡”,通“向”,先前。句意:先前察看齐寇情况的人。
“去国怀乡”的“乡”,家乡。句意: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两句中的“乡”字的意思不同。
故答案为:A。
34.D.“不报告实情也会立刻被处死”错误。从原文“不报其情,又恐死”来看,原文的意思是“如果不报告实情,也恐怕会死”,并非“立刻被处死”。故答案为:D。
35.①“有难”,发兵侵犯吴国,发动了战争;“使”,派;“将”,做将领,领兵打仗。译文: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卒”,最终;“卒”,最终;“禽”,通“擒”,捉住,捉拿。
译文: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故答案为:①越国发兵侵犯吴国,吴王就派他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把越人打得大败。
②秦军果真到了,戎王喝醉了而卧在酒樽旁边,最终被秦军擒住。
【答案】36.C
37.A
38.D
39.D
40.①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3)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作答的关键是: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极高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通过)恢复、弥补众人的过错(来让人们知道如何正确行事),辅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
——《<老子>四章》
乙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庄子《五石之瓠》
36.②“贵:珍贵”错误。贵:动词,看重。④“内:通‘纳’,交纳”错误。内:通“纳”,结交。排除②④。故答案为:C。
37.句意: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客得之”句意完整,“客”作主语,“得”作谓语,“之”作宾语,其后断开,排除BD。“大败越人”,“越人”作“大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38.D.“孟子善用夸张、对比”错误,孟子善用譬喻、对比,而非夸张。如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这就是比喻手法。故答案为:D。
39.D.“墨子,即老聃”错误。“老聃”是老子。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故答案为:D。
40.①“从事”,行事,做事;“几成”,几近成功,接近成功;“慎”,谨慎;“终”,结束、最后。译文: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②“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译文: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故答案为:①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
②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答案】41.B
42.B
43.B
44.D
45.在庄子看来,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行为模范,弊端在于执著现世,太讲究“有用之用”,缺少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庄子则超功利,超道德,直追天地境界。如惠子的言语也充满了功利色彩,在他眼里“五石之瓠”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需要借助对外物发挥的作用来体现,这与儒家齐家治国、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价值观相似。道家认为人生命存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且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能为外物做牺牲。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本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五石之瓠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