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过关卷
一、单选题
1.(2022·无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了挽救国家的预势,以曾国落、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曾国落、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将同盟会政纲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2.如图为某企业的发展历史(节选)。该企业创建于( )
时间 发展状况
1872年 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
1896年 投资创设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前身)
1951年 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1987年 投资创立招商银行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872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为适应军事工发展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民用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成立轮船招商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思想的解放运动,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3.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上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上军种。中国最早的近代海军诞生于( )
A.郑和下西洋期间 B.康乾盛世时
C.鸦片战争时 D.洋务运动时
【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中国近代海军兴起。D符合题意;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郑和下西洋在这之前,排除A;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康乾盛世在这之前,排除B;
鸦片战争时,中国近代海军还未兴起,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洋务运动时期筹建海军,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开始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在洋务运动后期,虽然军事工业依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因为资金困难等原因,又提出了“求富”口号,开始发展一些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民用企业的是 (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B符合题意;
福州船政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A;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C;
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措施。难度适中,掌握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5.一位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了一幅漫画(如图)。该漫画( )
A.反映了地主阶级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C.肯定了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客观作用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愚味无知,盲目排外
【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治标不治本,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史实,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2023·泰州)“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是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统兵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侵略意图,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军在黄海大战作战,最后英勇牺牲,光绪皇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为变法牺牲,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世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7.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的史实。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给日本。C符合题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
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台湾岛被割占。
8.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1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清朝北洋海军基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将士浴血抗敌、为国捐躯,谱写出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全军覆没发生在( )
A.平壤战役中 B.黄海战役中
C.旅顺战役中 D.威海卫战役中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以致丧失渤海、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符合题意;
平壤战役中在朝鲜半岛,与题干无关,排除A;
黄海战役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排除B;
旅顺战役主要是陆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事件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9.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史实( )
A.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 B.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西方列强瓜分中国 D.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由漫画可以看出,众多帝国主义正在瓜分中国,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以下内容是1895年前后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投资总额(元)
1895年之前 192 11943 万
1895-1913 1366 10215.3 万
A.列强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B.清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D.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出现表格中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迅速增长的状况。可知,A符合题意;BCD都与表格内容无关,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撰写《资政新篇》
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提出“扶清灭洋”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12.(2023八下·蚌山期末) 近代某著名人物大事年表。据此判断,该人物应为( )
1854年 出生于福建
1877年 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95年 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
1897年 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A.曾国藩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1895年主张变法维新”“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维新思想家严复,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不合题意,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创三民主义思想,宣扬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表格材料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思想家严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3.(2023·株洲)“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被捕入狱的,与其他五位维新志士遇害,称为“戊戌六君子”,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维新变法代表之一,成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没有牺牲,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14.(2023·海淀一模)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社会各界掀起救亡运动。①“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不可也”。②“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与材料中观点①、②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不可也”可知,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但不能变革社会制度,这是洋务派的主张,故①对应的是洋务运动;由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材料主张要进行变法,改革中国的官制(政治制度),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故②对应的维新运动,C项正确;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5.(2023·光明二模)学者罗荣渠认为,在中国近代,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其中心思想都是突出一个“保”字——保种、保教、保国、保民。在“保”的前提下进行“变”。这反映了当时的变革活动( )
A.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统治 B.保障了国家主权不再受侵犯
C.主要影响是弘扬传统文化 D.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
【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中国近代,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其中心思想都是突出一个‘保’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的御夷图强、维新派的变法图强,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国家统治,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四保(保种、保教、保国、保民)下变革,没有体现保障了国家主权不再受侵犯,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以保促变,没有反映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排除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说法错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能力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分析能力、历史基础识记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涉及洋务运动御夷图强,维新运动变法图强,解题关键要找准题干信息主旨,运用所掌握的基础历史知识,分析运用,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6.(2023·于洪二模)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前20年,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统治者民族抵御意识也全部丧失”。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能够体现落入深渊的“底”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B.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
C.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
D.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前20年,这是一个转折点”及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丑条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2023·北京一模)1874至1908年曾在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服务的美国人马士 霍齐亚 巴卢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以中西方的冲突为中心,以列强侵略、征服活动为线索,把中西关系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冲突时期”(1834-1860年)“屈从时期”(1861-1893年)“被制服时期”(1894-1911年)。在被制服时期列强侵略、征服的活动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⑤八国联军侵华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依据“被制服时期 1894-191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被制服时期列强侵略、征服的活动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⑤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到1895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从1900年开始。故C符合题意;
①鸦片战争是1840年到1842年、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到1860年,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2023·通州一模)观察以下示意图,其反映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 B.文明开化 C.探索与发展 D.侵略与抗争
【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体现了对中国侵略;“三元里抗英”“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廊坊阻击战”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因此,题干的主题是侵略与抗争,D符合题意;
闭关锁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
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排除B;
探索与发展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2023·南海一模)如图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列强( )
A.合谋中国门户开放 B.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C.争先恐后瓜分中国 D.大力扶植清朝政府
【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如图漫画场景可知,大个子是指清政府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小人指代美西方列强,漫画主题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A项,漫画标题中“庚子事变”,指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提出,时间差距,排除;
B项,漫画信息及文字“注意,伙计们,一起拉”表明,一伙美西方列强共同拉扯中国,体现了列强有共同侵华要求,为此合作侵华,结合漫下方文字“但不要比其他人用力”,说明列强在华有各自不同利益要求,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既合作又各谋私利,正确;
C项,争先恐后瓜分中国是指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
D项,漫画内容是列强共同侵略中国,欺侮中国,并未体现大力扶植清政府,排除;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漫画型材料解读题材,考查的是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与八国联军共同侵华的相关知识,解是关键是要解读准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一要注意通过“庚子事变”把握准时空,二要理解漫画文字含义,问题即可得到有效解决。
20.(2023·遵义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一个时期。根据提示信息,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时间轴上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举义旗,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符合题意;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故A不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B不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二、材料分析题
21.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 甲午之因】
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家国情怀 英雄之颂】
材料二
【历史解释 甲午之殇】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总排 水量 /吨 平均航 速(海 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具 火炮 总数 /门 鱼雷 艇数 /艘
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40 840 16.33 36 268 0
材料四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时空观念 马关之耻】
材料五
(1)“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 “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民族英雄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4)【跨学科·地理】材料五中哪幅图片中的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说明了什么
【答案】(1)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蓄谋已久(或蓄意挑起)。
(2)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4)图2。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
【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借机"责难朝鲜"。"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就是蓄谋已久。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 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可知,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材料四“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 ”可知,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政府腐败无能也是重要原因。
(4)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开放的通商口岸处于东南沿海,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图2开放的通商口岸为长江沿线口岸,已深入中国腹地,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图1相比,图2充分说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故答案为:(1) 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蓄谋已久(或蓄意挑起)。
(2)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4) 图2。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英雄人物、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等知识。难度较大,熟悉教材知识和插图,能够将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一场战争,成为两个国家的分水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1)材料一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内容中哪一条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哪一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
(4)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为实现材料四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答案】(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是《马关条约》;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进行资本输出,故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可知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根据材料二“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可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关于中国战败原因,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三“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得出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关于影响,可从《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方面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单元过关卷
一、单选题
1.(2022·无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为了挽救国家的预势,以曾国落、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口号是( )
A.扶清灭洋 B.自强、求富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如图为某企业的发展历史(节选)。该企业创建于( )
时间 发展状况
1872年 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
1896年 投资创设南洋公学(今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前身)
1951年 改组为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1987年 投资创立招商银行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全民国防教育是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的基础性工程,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意识的有效途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上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上军种。中国最早的近代海军诞生于( )
A.郑和下西洋期间 B.康乾盛世时
C.鸦片战争时 D.洋务运动时
4.在洋务运动后期,虽然军事工业依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因为资金困难等原因,又提出了“求富”口号,开始发展一些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民用企业的是 ( )
A.福州船政局 B.湖北织布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安庆内军械所
5.一位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了一幅漫画(如图)。该漫画( )
A.反映了地主阶级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B.揭示了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失败原因
C.肯定了清政府自救运动的客观作用
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愚味无知,盲目排外
6.(2023·泰州)“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谭嗣同
7.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这场战争导致(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C.中国被迫割让台湾给日本
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8.刘公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见证和缩影。100多年前,这里曾是清朝北洋海军基地,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将士浴血抗敌、为国捐躯,谱写出悲壮的爱国主义篇章。北洋舰队陷入绝境,全军覆没发生在( )
A.平壤战役中 B.黄海战役中
C.旅顺战役中 D.威海卫战役中
9.如下图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史实( )
A.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 B.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C.西方列强瓜分中国 D.八国联军侵华
10.以下内容是1895年前后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的相关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外资在华设厂(家) 投资总额(元)
1895年之前 192 11943 万
1895-1913 1366 10215.3 万
A.列强取得在华投资设厂的权利 B.清政府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中国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D.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11.1890年,已是举人的梁启超对康有为布衣上书、力倡变法的行为与见解十分钦佩,于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拜还是秀才的康有为为师。从此,康有为和梁启超共同( )
A.走上维新变法之路 B.撰写《资政新篇》
C.创建了中国同盟会 D.提出“扶清灭洋”
12.(2023八下·蚌山期末) 近代某著名人物大事年表。据此判断,该人物应为( )
1854年 出生于福建
1877年 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95年 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文,主张变法维新
1897年 和王修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
A.曾国藩 B.梁启超 C.严复 D.孙中山
13.(2023·株洲)“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狱中题写此诗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 )
A.谭嗣同 B.梁启超 C.严复 D.黄兴
14.(2023·海淀一模)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社会各界掀起救亡运动。①“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不可也”。②“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与材料中观点①、②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金田起义 B.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15.(2023·光明二模)学者罗荣渠认为,在中国近代,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其中心思想都是突出一个“保”字——保种、保教、保国、保民。在“保”的前提下进行“变”。这反映了当时的变革活动( )
A.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家统治 B.保障了国家主权不再受侵犯
C.主要影响是弘扬传统文化 D.保护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
16.(2023·于洪二模)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前20年,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统治者民族抵御意识也全部丧失”。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社会呈现出向上的发展趋势。能够体现落入深渊的“底”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7.(2023·北京一模)1874至1908年曾在大清皇家海关总税务司服务的美国人马士 霍齐亚 巴卢在其所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以中西方的冲突为中心,以列强侵略、征服活动为线索,把中西关系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冲突时期”(1834-1860年)“屈从时期”(1861-1893年)“被制服时期”(1894-1911年)。在被制服时期列强侵略、征服的活动有(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⑤八国联军侵华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18.(2023·通州一模)观察以下示意图,其反映的主题是( )
A.闭关锁国 B.文明开化 C.探索与发展 D.侵略与抗争
19.(2023·南海一模)如图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列强( )
A.合谋中国门户开放 B.既合作又各谋私利
C.争先恐后瓜分中国 D.大力扶植清朝政府
20.(2023·遵义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一个时期。根据提示信息,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时间轴上因果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二、材料分析题
21.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均属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范畴。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史料实证 甲午之因】
材料一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晓谕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1855年)
【家国情怀 英雄之颂】
材料二
【历史解释 甲午之殇】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参战 舰数 总排 水量 /吨 平均航 速(海 里/时) 鱼雷发 射管数 /具 火炮 总数 /门 鱼雷 艇数 /艘
中国 12 34 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40 840 16.33 36 268 0
材料四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时空观念 马关之耻】
材料五
(1)“责难朝鲜”发生于哪一年 “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什么 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
(2)简要说明材料二中民族英雄的事迹。他们共同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4)【跨学科·地理】材料五中哪幅图片中的通商口岸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说明了什么
22.19世纪末的东亚地区,一个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国,一个是喷薄欲出的近代国家,一场战争,成为两个国家的分水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三:甲午战争前,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四: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1)材料一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内容中哪一条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哪一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从材料看,伊东祐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战败的原因。
(4)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是什么?为实现材料四中“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排除A项。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曾国落、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故B项正确。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将同盟会政纲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民主、科学的口号,排除D项。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1872年”“李鸿章奏请清廷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为适应军事工发展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民用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李鸿章成立轮船招商局,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材料信息时间不符,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不合题意,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思想的解放运动,不合题意,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洋务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中国近代海军兴起。D符合题意;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郑和下西洋在这之前,排除A;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1840年,康乾盛世在这之前,排除B;
鸦片战争时,中国近代海军还未兴起,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洋务运动时期筹建海军,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开始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4.【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B符合题意;
福州船政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A;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C;
安庆内军械所,属于军事工业,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措施。难度适中,掌握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和军事工业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5.【答案】B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治标不治本,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史实,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甲午中日战争”,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是近代杰出的民族英雄,排除A。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统兵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侵略意图,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率军在黄海大战作战,最后英勇牺牲,光绪皇帝为此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故C项正确。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积极参与维新变法,为变法牺牲,排除D项。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世昌,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一次没有代差(巨大差距)的实力对决,而且中国的实力相对日本总体还有一些优势,但是最终却失败了,30多年来的'师夷长技'只剩下一地鸡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的史实。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被迫割让台湾岛给日本。C符合题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A;
沙俄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甲午中日战争战败,洋务运动破产,台湾岛被割占。
8.【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初,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以致丧失渤海、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符合题意;
平壤战役中在朝鲜半岛,与题干无关,排除A;
黄海战役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排除B;
旅顺战役主要是陆战,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事件即可作答,该类试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9.【答案】C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由漫画可以看出,众多帝国主义正在瓜分中国,反映的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C符合题意;
鸦片战争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排除B;
材料没有反映八国联军侵华,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0.【答案】A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其他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所以出现表格中外资在华投资设厂以及投资总额迅速增长的状况。可知,A符合题意;BCD都与表格内容无关,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表格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1.【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12.【答案】C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1895年主张变法维新”“创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维新”“将《天演论》在《国闻报》报上连续发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人物是维新思想家严复,故C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积极开展洋务运动,不合题意,排除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变法图存,不合题意,排除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创三民主义思想,宣扬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不合题意,排除D。
所以,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为表格材料分析解读,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思想家严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维新变法运动的相关历史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据此分析:
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志士谭嗣同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被捕入狱的,与其他五位维新志士遇害,称为“戊戌六君子”,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为维新变法代表之一,成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没有牺牲,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思想家,没有为变法牺牲,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兴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不合题干信息,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性测试,主要知识考点是维新志士谭嗣同,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14.【答案】C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不可也”可知,材料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但不能变革社会制度,这是洋务派的主张,故①对应的是洋务运动;由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材料主张要进行变法,改革中国的官制(政治制度),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故②对应的维新运动,C项正确;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5.【答案】A
【知识点】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启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中国近代,统治阶层和知识精英从御夷图强到变法图强,其中心思想都是突出一个‘保’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的御夷图强、维新派的变法图强,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朝国家统治,所以A项正确;材料强调四保(保种、保教、保国、保民)下变革,没有体现保障了国家主权不再受侵犯,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以保促变,没有反映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排除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护人民群众的民主权益说法错误,排除D;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能力测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理解分析能力、历史基础识记能力,主要知识考点涉及洋务运动御夷图强,维新运动变法图强,解题关键要找准题干信息主旨,运用所掌握的基础历史知识,分析运用,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6.【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A.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
B.1860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
C.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
D.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个深渊的‘底’就在20世纪的前20年,这是一个转折点”及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丑条约》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7.【答案】C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依据“被制服时期 1894-191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被制服时期列强侵略、征服的活动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⑤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年到1895年,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19世纪末,八国联军侵华从1900年开始。故C符合题意;
①鸦片战争是1840年到1842年、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到1860年,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答案】D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体现了对中国侵略;“三元里抗英”“八里桥抗击英法联军”“邓世昌血战黄海”“义和团廊坊阻击战”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因此,题干的主题是侵略与抗争,D符合题意;
闭关锁国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
文明开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排除B;
探索与发展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侵略与反抗。难度适中,理解材料,掌握中国近代侵略与反抗的基本史实即可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的抗争
【解析】【分析】如图漫画场景可知,大个子是指清政府为代表的近代中国,小人指代美西方列强,漫画主题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A项,漫画标题中“庚子事变”,指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门户开放”是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提出,时间差距,排除;
B项,漫画信息及文字“注意,伙计们,一起拉”表明,一伙美西方列强共同拉扯中国,体现了列强有共同侵华要求,为此合作侵华,结合漫下方文字“但不要比其他人用力”,说明列强在华有各自不同利益要求,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既合作又各谋私利,正确;
C项,争先恐后瓜分中国是指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不符合漫画信息,排除;
D项,漫画内容是列强共同侵略中国,欺侮中国,并未体现大力扶植清政府,排除;
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漫画型材料解读题材,考查的是美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与八国联军共同侵华的相关知识,解是关键是要解读准漫画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一要注意通过“庚子事变”把握准时空,二要理解漫画文字含义,问题即可得到有效解决。
20.【答案】D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1898年,山东冠县义和拳首举义旗,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符合题意;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故A不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故B不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于1851年,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21.【答案】(1)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蓄谋已久(或蓄意挑起)。
(2)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4)图2。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比较
【解析】【分析】(1) 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应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镇压,日本借机"责难朝鲜"。"责难朝鲜"之后日本更大的企图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日本的侵略野心就是蓄谋已久。
(2)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 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的原因。根据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可知,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材料四“ 李鸿章为避战保舰,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军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 ”可知,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清政府腐败无能也是重要原因。
(4)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开放的通商口岸处于东南沿海,是《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图2开放的通商口岸为长江沿线口岸,已深入中国腹地,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图1相比,图2充分说明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故答案为:(1) 1894年。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蓄谋已久(或蓄意挑起)。
(2)左宝贵在平壤战役中奋起反击日军,中炮牺牲;徐邦道在辽东半岛战役中孤军迎敌,血战四天,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丁汝昌在威海卫战役中自杀殉国。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中国舰队整体实力不如日本;李鸿章为避战保舰,妥协退让;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4) 图2。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
【点评】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英雄人物、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等知识。难度较大,熟悉教材知识和插图,能够将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归纳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22.【答案】(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是《马关条约》;此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需要进行资本输出,故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能反映列强侵华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可知是威海卫战役的失败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根据材料二“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可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关于中国战败原因,根据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方面回答;根据材料三“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得出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关于影响,可从《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方面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威海卫战役;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3)①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②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③民众不关心战事,民族意识淡薄等。
(4)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戊戌变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