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登 高
杜甫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位老人, 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而且此时,国家刚刚结束战乱,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孤独地漂泊在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徘徊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其生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 忧思。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体味诗中流露的苦痛和忧思。
难点
1.掌握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忧思。
1、作者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也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等。出生于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 杜”,也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及“三吏”“三别”等
2、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当时杜甫流寓夔州。这是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 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前往夔州。在夔州期间 写下了《登高》这首诗。
文 学 常 识
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起源于南北朝, 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 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有六律。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是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风格特点。
相 关 链 接
特点:
(1) 字数固定。
(2) 用韵严格。
(3) 讲究平仄。
(4) 讲究对仗。
鹤 延 千 年 寿
松 龄 万 古 春
3、对联:
联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联句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一般情况下,对联要求“ 仄起平收 ”:
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起,平(声调第一声、第二声)收,也就是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如果两联同平或同仄,不算完美的对联。
例: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上联
下联
4、对偶和对仗: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对仗: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一、指导诵读,领会主旨
1.音频诵读 2.学生诵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思考: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用诗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伤、凄凉的。
可以用诗歌中的“悲”字来概括。
《登高》围绕“悲”字展开,贯穿全诗,“悲”字也就是本诗的诗眼。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意象
色彩
特点
手法
1.前两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根据诗人的所见所闻完成以下表格
首联
颔联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首联
颔联
意象
色彩
特点
手法
近景:
急风 蓝天 清渚
白沙 啸叫的猿
盘旋的鸟
冷色系
画面黯淡
凄清、萧瑟
远景:
无边落叶
不尽的长江
远近结合
俯仰结合
1.前两联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根据诗人的所见所闻完成以下表格
谈谈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诗人哪些思考与感慨。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在文学作品中,秋天、落叶、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和对于死亡的焦虑。诗人面对苍凉肃杀的秋景,感慨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
前四句短短二十八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 且每种事物都各有特征,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 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谈谈登高所见、所闻触发了诗人哪些思考与感慨。
2.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悲:登高的心境
万里:漂泊、远离家乡
常:时间之长
独:孤独。
艰难:既指自身命运,又指国运。
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抒发了诗人
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抱负无成的怅恨
忧国忧民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3.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确:
“无边落木萧萧下”,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在
秋风中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 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而身心交瘁的诗人更不能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时光就像奔腾的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永远流淌不止的整个 长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时间。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就更让人感慨万端了。
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诗句情感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那就是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4、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个诗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艰难苦恨繁霜鬓”是承接“万里悲秋常作客”的。
第一层:正是因为社会动荡,诗人才远离家乡,常年在外漂泊,正是因为常年在外漂泊,所以才感到生活的艰难。
第二层:正是因为生活的艰难,才有了心中的“苦恨”。
第三层:正是因为生活艰难,心中苦恨,所以头发才变得花白,才有了“霜鬓”二字,而一个“繁”字,则写出了白发之多。
第四层:再加上身体衰老多病,所以诗人 才越发觉得潦倒不堪。
第五层:在这种情况下,正需要借酒浇愁,好来个“一醉解千愁”,可是又偏偏因为生 病而刚刚戒了酒,心有万千愁绪,而又无法排解,这就更令人愁苦不堪。
而诗歌至此就戛然而止 了,诗人似乎还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 这就为读者进一步体会,进一步感受留下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5、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仗。
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句中也有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 “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对仗的首句, 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哀)。
颌联、颈联不仅 上下两句对仗,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 一句之 中,字字皆律"。
二、诵读诗歌,品味文本
三、写作特点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3.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四、文章主旨
本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长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言辞慷慨 激越,感情动人心弦。
颈联 万里客居
老病独登
登高
写景
抒情
首联 风 渚 天 沙 猿 鸟
颔联 无边落木 萧萧
不尽长江 滚滚
尾联 霜鬓白发
潦倒停杯
文章脉络
孤独
愁苦
忧国
伤时
借景抒情
六、作业
1、收集杜甫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名句,并积累下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春望》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旅夜书怀》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 《望岳》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3、思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基础巩固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壮阔的长江秋景图;
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描绘的是一幅近景;无穷的落叶和不尽的长江描绘的是一幅远景,使之意境雄浑高远。
渲染了一种雄浑悲凉的气氛,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无边”“不尽”在本诗中的含义是指无边无际,无穷无尽;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落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 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寒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3、思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
本首诗歌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忧国忧民、年老体弱的诗人形象。
诗中运用了对偶、夸张、炼字的手法,“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写出了诗人自己人生之短暂的感伤,对无穷无尽的江水的感慨; “万里”“独”“艰难”“繁”写出诗人的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伤感和忧国忧时的情怀。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