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在装修房子的过程中,下列做法不科学的是( )
A.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B.选择节水型坐便器
C.使用清香型空气清新剂掩盖油漆味
D.使用隔音、隔热玻璃窗
2.如下图,哪个标志显示物质有腐蚀性 ( )
第 1 页(共 15 页)
A.
B. C.
D.
3.对测量的科学量进行估计是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凭你的生活经验,下列估计不正确是( )
A.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 10 厘米
B.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 20 立方米
C.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 550 毫升
D.杭州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 40℃
4.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一定要借助于工具进行
B.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种重要方法
C.观察除了用眼看,用耳听外, 更需用脑想
D.为了扩大观察范围, 可以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5.如图是一个简易温度计。 A 是玻璃瓶,B 是透明吸管,通过橡皮塞与 A 连通, 管的下端竖直插
在水槽中, 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 h。该温度计( )
A.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
B.当温度升高,h 将变大
C.当温度降低,A 内气体的密度变小
D.适当增大 A 瓶容积, 可以提高测量精确度
6.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 ”的问题, 最终被科学家吴建雄证实,结果只有杨
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
A.建立假说 B.实验论证 C.详细观察 D.提出问题
7.如图是“天宫课堂 ”的场景。根据图片信息,航天员叶光富站立处的天和核心舱内的高度接近
于( )
A.0.5 米 B.1 米 C.2 米 D.4 米
8.以下对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的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不紧密, 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真实体积要大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 ”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表所示,该实
第 2 页(共 15 页)
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项目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甲组 河水 500mL 22℃ 300 个 280 只
乙组 蒸馏水 500mL 10℃ 300 个 90 只
A.含有两个变量 B.缺少对照实验
C.蛙卵数过少 D.结果不明显
10.在体育达标测试中, 小柯同学对有关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1000m 跑步成绩是 50s B.1 秒钟跳绳 3 次
C.立定跳远成绩是 10m D.百米赛跑后心跳是每秒 20 次
11.往量筒里加入适量的水, 当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时读数为 15mL,现将一
小石块浸没在水中, 仰视此时凹液面的最低处时读数为 24mL,则小石块的实际体积为( )
A.小于 9cm3 B.大于 9cm3 C.等于 9cm3 D.无法判断
12.有下列器材:a.白纸条, b.细线,c.大头针, d.刻度尺, e.量筒,f.圆柱体。若要测出圆柱
体的底面周长, 应选用的器材是( )
A.adef B.acde C.acdf D.abdf
13.我们从科学课本中已经认识了不少科学家,从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
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
A.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C.科学家就在野外考察得出科学结论
D.科学家不断提出新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经过分析、论证,得出
结论
14.小潘同学用刻度尺测量课本的宽度时,五次数据是 18.14 厘米、18.13 厘米、18.13 厘米、18.36
厘米、 18.15 厘米, 则正确的测量结果应该是( )
A.18.182 厘米 B.18.18 厘米 C.18.14 厘米 D.18.1375 厘米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第 3 页(共 15 页)
15.某人测量一物体长度为 1.568 米,若他测量及记录都是准确无误的,则测量的准确值是 米,估计值是 米。用刻度尺测出 200 页书(双面印刷)的厚度是 8.5 毫米,这本书每
张纸的厚度是 微米。
16.如图所示是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其中甲读作 ,乙记作 。
17.某些说英语的国家, 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除使用摄氏度温标外还沿用另一种温标——华氏 温标。华氏温标的单位写作 °F。细心的小科从天气预报中记录了在相同的温度时,两种不同的
温标下的数值, 整理如下表。
t(℃) -5 0 5 10 15 20 25
T(°F) 23 32 41 50 68 77
(1)请你将表中未填好的数值是 .
(2)某日小科从伦敦起飞时温度为 86°F,回到北京温度为 20℃,两地温差为 ℃。
18.小科在“长度的测量 ”实验中:
(1)图甲中圆的直径是 cm.
(2)为了测出一条厚薄均匀的纸带的厚度,他把纸带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 直至恰好能套进一 个圆环内, 如图乙所示, 纸带环绕了 n 圈,那么纸带的厚度为 。在实验时纸带需
紧密地环绕在铅笔上,否则会使测量值 (选填“偏大 ”“偏小 ”或“不变”)。
第 4 页(共 15 页)
19.如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的性质制成的。世 界上第一支伽利略气体温度计(如图乙所示)是根据气体的这种性质制成的。球形容器内是空气, 下方的容器里盛的是水。小明同学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 设计而成的一个简易的 气体温度计,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若周围温度 升高时,液柱将向哪边移动 (填“左 ”、“右 ”);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
读数, 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 。
三 、实验题(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某小组在 “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 ”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
素的形成。据此假设该小组设计了甲、乙两组对比实验, 实验方案如下:
甲组 乙组
环境条件 a 光照充足、温度适宜
实验材料 10 株韭苗 10 株蒜苗
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各自环境中一段时间
(1)由于一个同学在记录时粗心少写了一个, 请运用你的智慧把 a 处填上一个合理的条
件 。
(2)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预期结果: 。
(3)该小组的实验方案有什么明显不足, 请指
出? 。
21.小明为了研究水的一些特性, 做了如下的实验:将 100g 水倒入一只烧杯中,然后让它们自然
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 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第 5 页(共 15 页)
温度(℃) 42 38 35 33 32 31 30 30 30
(1)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
(2)这些水冷却到室温总共用了 分钟;
(3)如果要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绘制一张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你认为下图能正确反映实验过程
的是 。(填字母)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给你一只量筒, 一只烧杯、一支彩色笔和足够的水利用这些器材, 可以怎样测量一块鹅卵石
的体积?(量筒口较小, 鹅卵石放不进去),请简要写出测量的主要步骤。
23.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 A,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 B 对比后发现, 当 B
的示数为 10℃时, A 的示数为 20℃;当 B 的示数为 90℃时,A 的示数为 80℃。问:
(1)当温度计 A 的示数为-4℃时,温度计 B 的示数为多少?
(2)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温度计 A 与温度计 B 的示数正好相同? 如果存在, 那么该温度
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第 6 页(共 15 页)
第一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 100 分,考试时间 7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 I 卷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 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
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4 个小题; 每小题 3 分,共 4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C
【解析】科学做法是指运用科学知识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为人类创造更美
好的生活的一种做法。
A.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科学的做法,A 错误;
B、选择节水型坐便器, 节约用水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科学的做法,B 错误;
C、使用清香型空气清新剂掩盖油漆味,油漆中的有害物质依旧存在,会影响人的健康, 是一种
不科学的做法, C 正确;
D、使用隔音、隔热玻璃窗,能给人类安静、凉爽的环境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是一种科学的
做法, D 错误。
故选 C
2.D
【解析】选项中 A 是剧毒品标志;B 是易燃物标志;C 是爆炸品标志; D 是腐蚀品标志。
A.图为剧毒品标志,A 错误;
B.图为易燃物标志,B 错误;
C.图为爆炸品标志,C 错误;
D.图为腐蚀品标志,D 正确。
故答案为: D
3.B
【解析】根据对长度、体积和温度的认识分析判断。
第 7 页(共 15 页)
A. 一个茶杯的高度大约为 10 厘米,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 我们上课的教室内空气的体积约为 200 立方米,故 B 错误不合题意;
C. 一瓶矿泉水的体积约为 550 毫升,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 杭州市今年夏天的最高气温接近 40℃,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B。
4.A
【解析】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是一种基本
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中。
观察不一定要借助于工具进行, 有些可以直接观察做出判断。故 A 错误。
观察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一种重要方法。故 B 正确。
要用心观察,除了用眼看,用耳听外,更需用脑想。故 C 正确。
有些时候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此要借助仪
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故 D 正确。
故选 A.
5.D
【解析】根据图片分析这个简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当外界温度升高后,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于是玻璃管内的液面下降;反之,温度降 低后,瓶内空气体积缩小,压强减小,于是玻璃管内液面升高,因此该温度计利用的是气体的热
胀冷缩,故 A.B 错误;
当温度降低后, 瓶内空气体积缩小, 根据 m=ρV 可知,气体的密度增大,故 C 错误;
A 瓶的容积越大,里面空气的体积越大,则升高相同温度时体积的变化量越大,于是玻璃管内液
面的高度变化越明显,即测量精度越好, 故 D 正确。
故选 D。
6.D
【解析】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 →得出结论→表
达交流。
第 8 页(共 15 页)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先对所发生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而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
称不守恒 ”的问题, 由此说明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提出问题,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7.C
【解析】以叶光富的身高为参照确定核心舱的高度。
根据图片可知, 航天员叶光富伸直双臂可以够着核心舱的天花板, 那么核心舱的高度大约为 2m
左右, 故 C 符合题意,A.B、D 不合题意。
故选 C。
8.A
【解析】(1)(2)(3)测量值=长度标准 (实际长度);
(4)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分析。
A.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由于热胀冷缩现象,因此夏天时直尺的两
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会变大,即长度标准变大。根据“测量值=长度标准 (实际长度) ”可知, 夏天时测量值比冬
天时的要小,故 A 错误符合题意;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根据“测量值=长度标准 (实际长度) ”可知,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
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不紧密, 那么测出的总长度会变大,根据“测量值
=长度标准 (实际长度) ”可知, 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故 C 正确不合题意;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俯视读数,根据“俯视大仰视小 ”的规律可知,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真
实体积要大,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A.
9.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变量的理解。
根据题意需设置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 从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组不同变量,即水质、水温,
含有两个变量,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 符合题意。
第 9 页(共 15 页)
故答案为: A
10.B
【解析】对于选项中的单位, 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
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A.中学生 1000m 跑步时间在 4min 左右,故 A 不合实际;
B.跳绳熟练的同学可以达到 1 秒钟 3 次, 故 B 符合实际;
C.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在 2m 左右, 故 C 不合实际;
D.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 1 次接近 1s,百米赛跑后心跳速度加快,但不可能达到每秒 20 次, 故 D
不合实际。
故: B。
11.B
【解析】根据“俯视大仰视小 ”的规律计算即可。
往量筒里加入适量的水, 当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时读数为 15mL,这个示数 是正确的; 现将一小石块浸没在水中,仰视此时凹液面的最低处时读数为 24mL,根据“俯视大 仰视小 ”的规律可知,此时读出的示数偏小, 而实际得到的水的体积偏大。 根据 V=V2-V1 可知,
小石块的体积肯定大于: 24cm3-15cm3=9cm3。
故选 B。
12.C
【解析】根据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分析判断。
测量圆柱体的周长时,先用纸条围住圆柱体,然后在纸条重合的位置用大头针扎一个孔。接下来
将纸条打开,用刻度尺测量两个孔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则选用的器材为 acdf。
故选 C。
13.D
【解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得出结论,分析和讨论。
A.科学家经常会在实验室研究自然界的现象, 但是得出科学结论是要有一个具体的过程的, 此
说法并不完整, A 不符合题意
第 10 页(共 15 页)
B、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并没有体现出来, B 不符合题意。
C、光是在野外考察就能得出科学结论,叙述并没有提及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的实质, C 不符
合题意。
D、科学家不断提出新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 经过分析、论证,得出 结论此说法中确实展现了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D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14.C
【解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长度测量时的测量误差,即将几次测出的数据相加,然后除
以测量次数即可。
在五次测量中,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值,这个数字可能不同;但是它前面是准确值,应该
都相同,因此 18.36cm 是错误的数据,将它去掉。
那么正确的测量结果是: ≈ 18.14cm。
故选 C。
二 、填空题(30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5.1.56;0.008;85
【解析】(1)长度的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一般情况下,从右边数, 第一位为估读数字,第
二位的单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
(2)首先用页数÷2 计算出纸的张数,再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得到纸的厚度即可。
(1)物体长度为 1.568m,那么估读值为 0.008m,准确值为 1.56m;
(2)这本书的纸的张数为:200÷2=100(张);
那么每张纸的厚度为:8. 100 (5m)m = 0.085mm = 85μm。
16.十六摄氏度;-11℃
【解析】首先弄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然后根据温度计上示数增大的方向判断实际温度在 0℃以上
还是以下, 最后读数即可。
左边: 温度计的分度值都是 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0.5℃, 温度计的刻度向上逐渐增大, 那么
实际温度在 0℃以上,那么甲读数为:15℃+0.5℃×2=16℃ ;
第 11 页(共 15 页)
右边: 温度计的分度值也是 0.5℃; 温度计的刻度向下逐渐增大, 那么实际温度在 0℃以下,那
么乙的读数为: -10℃+(-0.5℃) ×2=-11℃。
17.(1)59
(2)10
【解析】(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摄氏度每升高 5℃, 华氏度升高 9°F;
(2)先计算出伦敦的摄氏温度, 再计算出两地的温差即可。
(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摄氏度每升高 5℃, 华氏度升高 9°F,则从 10℃升高到 15℃, 华氏
度升高 9°F,即: 50°F+9°F=59°F;
(2)当伦敦为 86°F 时,其摄氏温度为: × 5℃ = 30℃,则与北京的温度差为:
30℃-20℃=10℃;
故答案为:(1)59;(2)10。
18.(1)1.55
(2)D2-D1/2n;偏大
【解析】(1)根据甲图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 ”分别记录所对
的两个刻度值, 最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圆环的半径、铅笔的半径和纸带厚度的数量关系,从而计算纸带的厚度。注
意纸带之间的缝隙对厚度的影响即可。
(1)根据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0.1cm,则圆的直径为:2.22cm-1.00cm=1.55cm;
(2)根据图乙可知,圆环的半径=纸带的厚度和+铅笔的半径;
则: = + n ;
解得: = 。
在实验时,如果纸带缠绕的不够紧密,那么测出的其实是纸带和中间的缝隙之和,即测量值偏大。
19.热胀冷缩; 左; 玻璃管细一些
【解析】(1)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答;
(2)当周围温度升高时,瓶内的气体体积膨胀,压强增大,液柱向左移动;当周围温度降低时,
第 12 页(共 15 页)
瓶内的气体体积缩小,压强减小,液柱向右移动。
(3)如果要提供温度计的灵敏度,即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液柱移动更大的距离, 根据公式 V=SL
分析改进措施。
(1)如图甲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若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左移动;
(3)根据公式 V=SL 可知,①当气体的体积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L 越大,因此可以将玻璃管
更细一些;
②当横截面积相同时,气体的体积越大, L 越大, 因此可以将烧瓶的体积变得更大一些。
三 、实验题(1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1)遮光处理,温度适宜
(2)甲组韭苗不变绿, 乙组蒜苗变绿
(3)没有控制单一变量(存在光照、植物种类两个变量)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 ①对照原则; 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
解: (1)本实验是“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 ”,唯一的变量是环境条件, 其它量必须 相同;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 甲组与乙组形成对照,故甲组的环境条件应该为: 遮光处理,温度
适宜;
(2)如果乙组 10 株韭苗变成绿色,甲组 10 株韭苗变成黄色,则说明光照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3)通过观察发现, 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甲组是 10 株韭苗、乙组是 10 株蒜苗, 选取的材料
不同; 加上探究的变量关照条件的不同, 形成两个变量,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答案为:(1)遮光处理,温度适宜;(2)甲组韭苗不变绿, 乙组蒜苗变绿;(3)没有控制单一
变量(存在光照、植物种类两个变量)。
21.(1)30
(2)12
(3)D
【解析】(1)热水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后, 最终与室温保持不变;
(2)根据表格计算出热水冷却到室温时需要的时间;
(3)根据表格分析水温的变化规律, 然后对各个选项进行对照即可。
第 13 页(共 15 页)
(1)根据表格可知,水最终保持不变的温度为 30℃,则当时的室温大约为 30℃。
(2)根据表格可知,水从初温 42℃降低到室温 30℃用的时间为 12 分钟,则这些水冷却到室温
共用了 12 分钟。
(3)根据表格可知,水的温度一直在下降,只是相同时间内水降低的温度越来越小,即降温越
来越慢,故 D 正确, 而 A.B、C 不合题意。
故选 D。
四 、解答题(12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2.(1)不可行, 大头针体积太小, 放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几乎无变化
(2)70
(3)偏大,矿石拿出后会带走一部分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求出放入水中的物质的体积的科学方法。
(1)这是不可行的,因为大头针体积太小,所以放入量筒中水的体积是没有什么变化的,起不
了作用的。
(2)因为在水面外做标记(矿石浸没水中),取出矿石后,补充水,水为 200 毫升,去掉补充的
水,倒入量筒中为 130 毫升,说明矿石的体积为 200cm3-130cm3=70cm3
(3)测量结果偏大,因为矿石拿出后会带走一部分水。
故答案为:(1) 不可行, 大头针体积太小,放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几乎无变化(2)70(3)偏大,
矿石拿出后会带走一部分水
23.(1)当 A 的示数为-4℃时,根据90 (t)1 (0)0 (℃)℃ = 80 (t)20 (0℃)℃得到:
90 (t)1 (0)0 (℃)℃ = (80 ( 4)℃ (℃)0 (2)℃ (0℃);
解得:t=-22℃。
(2)当 A 和 B 的示数相等时,根据90 (t)1 (0)0 (℃)℃ = 80 (t)20 (0℃)℃得到:
= ;
解得:t=50℃。
第 14 页(共 15 页)
【解析】温度计上的刻度是均匀的,则温度的变化量与刻度的变化量成正比。设实际温度为 t,
显示温度为 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90 (t)1 (0)0 (℃)℃ = 80 (t)20 (0℃)℃ ,据此分析解答。
第 15 页(共 1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