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 (第三课时)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15.2答司马谏议书 (第三课时)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8 20: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答司马谏议书
―统编版―语文―第八单元
任务三: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从他们的立场出发,体会古代士人的担当精神。
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结果是失败的。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关系
1、文学上相敬的诤友
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王安石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邵氏见闻录》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
2、政治上不相容的政敌
熙宁元年(1068),司马光与王安石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其时因河北受灾,国用不足,宰相曾公亮等建议举行南郊典礼时停止赏赐。神宗把这个意见交学士院讨论。司马光从节流方面着眼,认为救灾节用,宜从贵近者开始,主张停止赏赐。王安石却从开源方面立论,认为国用不足是没有任用善于理财者的缘故。两人的意见截然相反,各不相让。这是新法实行前的一次交锋。
后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相),主持变法。司马光反对新法,与王安石有过无数次交锋,书信往来只为其一。
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感叹说:“卿等皆君子也!”
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 。”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也甚为恰当,认为王安石的文章在气势上常人所不能及,所发议论多带锋芒、无平庸之气。朝廷根据司马光的建议,追赠王安石为太傅,赠谥号为“文”。
王安石大权在握之时,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总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光今所言,正逆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辞位,以行其志,救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义。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道,出、处、语、默,安可同也?然其志则皆欲立身行道、辅世养民,此其所以和也。”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孔子说:‘君子能够做到意见一致,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能做到意见一致。’君子(处世待人)的道理,或者出外行事,或者安居静处,或者发表议论,或者保持沉默,这怎么可以盲从附和呢?但他们的志向都是想树立事业,实行政治主张,辅助社会,养育黎民百姓,这是他们一致的地方。”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虽然政见不同,可是他们的出发点都是
站在‘福国利民’四个字上面,所以两人往复辩论,态度是光明磊落的。”
(龙榆生《古今名人书牍选》)
什么是“士”?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士,事也。”意为善于做事情有能力的人。
班固在《白虎通》中解释为:“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班固在《汉 书·食货志》中又解释为:“学以居位曰士。”
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中解释为 :“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总括起来,“士”就是指有知识、有思想、有能力、有一定地位的读书人。
孔子和早期儒家对士人的塑造,从一开始即郑重赋予使命感、责任感。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孟子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认为: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
士人既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他们以其特有的士人精神,在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参与政治,关注民生,“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彰显士人的家国情怀。
魏征上陈《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回书《答司马谏议书》,他们两人均为古代名臣,一位以直言敢谏知名,一位以锐意革新著称,堪称古代士人的楷模。
忧国爱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诗人苏轼在《辩贾易弹奏待罪札子》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在这里,苏轼把关心朝政的担当情怀看成是“受命于天”,违天则不祥。一百余年之后,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跋东坡帖》里由衷地赞许道:“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
士人精神的历史光影
“士人”精神的现实意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饱经忧患、历尽劫难而绵延不绝地发展壮大,其中传统士人这种家国情怀的士人精神,始终在起着脊梁般的支撑作用。他们是今天的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发奋图强的不竭动力。
文言知识总结
连词,因而,因此
介词,拿,用
名词,缘故,原因
连词,所以,因此
名词,读dù,计划,主张
动词,读duó,考虑
动词,做
名词,事情
动词,知道
动词,领教,接受
表被动,被
动词,看见
谦辞,私下
偷窃,偷盗
情意诚挚
少,微小,不重要
名词作动词,给以好处
名词作动词,做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被动句
终必不蒙见察  (“见”)
(3)状语后置句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以谓受命于人主 (“以谓于人主受命”)
(4)宾语前置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作“为”的宾语,应为“为何”)
(5)定语后置句
至于怨诽之多(“多”作“怨诽”的定语,应为“至于多怨诽” )
书信里的谦敬词
某:自我的谦称。
窃:谦辞,私自、私下。
区区:自称的谦辞。
聒:吵扰,此处用作谦辞。
蒙:敬辞。承蒙。
文化常识
1.有司: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2.古代常用谦称
鄙人: 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
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
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
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下列有下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欲强聒 聒:语声吵扰
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对待
C.举先王之政 举:实行、推行
D.辟邪说,难壬人 难:困难
【问题一】
D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D项,“难”的解释错误,应该是“责难、批驳”的意思。
故选D。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提到,司马光认为天下“怨谤”、众“汹汹然”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B.面对保守派的指责,王安石最初无心辩解,就没有回复。后来想到不可鲁莽失礼,才写了本文,表达了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C.王安石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变法的坚决态度。
D.本文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礼数。
【问题二】
B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就没有回复”分析有误。原文是“略上报”,即简单地做了回复。
故选B。
【问题三】
下列句子全都属于文中所述的人们对变法的反应的一项是( )
①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③怨诽之多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C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理解,要熟知原文内容,对于主要人物的遭遇、故事情节的关键转折、细节要有所把握。
④⑤是作者的假设,不是司马光的指责,不属于变法的反应。
故选C。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