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09-19 21:1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建构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三、教具:课件、图片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抓拍了一张照片,大家站的很整齐,第一张照片是从正面拍摄的,第二张是从侧面拍摄的,对比一下这两张照片,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第一张照片中第一排的同学们身高基本上是相同的,而第二张照片中后面的却变矮了,这是为什么 引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规律
(一)透视的概念
1.出示霍贝玛的油画作品《村道》,霍贝玛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小路两旁矗立着细而高的树木,大家仔细观察近处和远处的树木一样吗 有哪些不同 远处的树木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欣赏并回答:这张画构图独特,画面中乡间小路两旁的树木由近及远,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远方,形象地再现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作品体现了乡村生活的甜美、洋溢着明朗而宁静的乐观情绪。
2.教师追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路灯、铁轨等
(二)视平线
1.出示北京颐和园长廊图片,同学们尝试把颐和园长廊柱子的顶端与底端连起来看看有什么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总结,柱子由近及远越来越短小,最后消失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通过消失点并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引导学生欣赏霍贝玛的《村道》,并提出问题:这幅作品中同样隐藏着消失点和视平线,你能找到它们吗 尝试着画一画。
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而通常沿着这一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被称为视平线。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透视
1.提出问题:画透视的场景时,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
①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②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2.艺术实践: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作品。
教师提出作业要求:用透视现象表现出图片内容。
要求:
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环节四:展示评价,小结作业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从透视的规律出发进行评价,并提出问题:看一看,同学们的作品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视平线和消失点,并运用透视现象成功地表现了一幅风景画。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空间,以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四、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一、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二、透视规律
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