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后随想
假如对学生作一个“最喜欢上的课”之类的民意调查,我们语文教师可能会非常失望:学生往往把语文学科放在次重要的位置上,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课既不如体育音乐那样可以自由发挥,也不如数学英语那样能较容易考高分甚至满分。而语文课本身的教学弹性又比较大,学生一节课不上,可能不会影响他们的语文学习,甚至不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学生的思想就会比较放松。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确应该认真思考一下,语文课到底应该怎样上才能既符合二期课改的新要求,又能牢牢拴住学生的心。我想,除了教师本身的个人魅力以外,语文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内的适当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近我上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节课总体来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比我平时的课要好,许多学生课后说:他们喜欢上这样的语文课。通过反思总结,我觉得要在课堂上“笼络”孩子的心,归根到底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变“必须学”为“我要学”。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和途径:
1、 设问要能够真正引起学生认知的碰撞。
二期课改精神中有一条是这样的:“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合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要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首先就应该让学生有兴趣学。提问的设计是引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果只是一味地设计一些低层次地提问,学生也许会“快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要的答案。但是“快速”的背后也许意味着这个问题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甚至是不需要或不值得思考的;“准确”的背后也许意味着问题的设计含金量太低。
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设计中我用了四个问题来贯穿整堂课:
1、 为什么打?
2、怎么打的?
3、打的结果如何?
4、该不该打?
前三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地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基本勾勒出鲁提辖的性格特征;第四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想使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把环境,人物,作者能够统一起来,教会学生用较为全面的眼光来学习分析文学作品。当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立刻活跃起来,并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想法,大家各抒己见,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的学生认为镇关西该打,他强抢民妇,还诈人钱财,可恶之极;有学生认为镇关西虽然该打,但是罪不致死;还有同学认为不该打他,可送交官府。这种说法一提出,立刻有同学反驳:当时官官相互,镇关西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又有同学立即指出:镇关西不是官,反而鲁达当时是提辖官,官府护的该是他才对……学生们争论不休,我也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思考。我就把这个问题顺水推舟地留作回家作业,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人物形象,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写成一篇小议论文。学生也很起劲地去写,个别学生也写得有理有据,洋洋洒洒上千字,比平时的作文写得更认真主动,我想,主要是他们有兴趣,愿意去做。
由此,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在设问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斟酌,一堂课上至少有一个问题能力争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使“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成为一句空话,套话。
2、 抓住机会,灵活点拨。
自己平常上课时,有时遇上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不到位,或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时,往往会问:“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意见”等问题。顺利的话,学生接受到了老师的信息,回答到位。可是,更多的情况是冷场,“冷”到一定程度以后,教师就会习惯性地把结果公布出来。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惰性,于是就懒于动脑,反正老师会讲,语文课也就越来越缺乏生机和活力,也就根本谈不上提高学生兴趣,让他们爱上语文课了。因此,当碰上这种局面时,教师适当,巧妙地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中,当课程进行到分析鲁提辖性格特征时,他的侠肝义胆和高强的武艺这两点同学们迎刃而解。当问到“鲁提辖三拳把镇关西打死了反映了他性格中的什么特点?”时,学生们脱口而出“暴躁”。当时,我想这个词不合适,但又不能一下子就把“鲁莽”之类的词告诉同学。于是,情急之下,我临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镇关西遇到的不是鲁提辖,而是宋江,林冲甚至是武松,那么他会不会被打死?”。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对宋江,林冲和武松都是比较熟悉和喜爱的。通过讨论,他们明白了:另三人遇事比较冷静,他们遇上镇关西不会轻易把人打死,而正是由于鲁提辖较为鲁莽,所以造成打死人的结果。这一环节在课后教研组品评课时被公认为是较为成功的一笔。这一点也让我感到,在课堂上的灵活应变也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功,这一基本功的练就,靠的是多听别人的课,多看一些相关的教研论文等,练好了内功才能有随机应变的可能。
3、 适当留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
二期课改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排都是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目的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国际视野和开放意识。对于语文课来说,既要注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得”,也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以外得“习得”。《水浒》是一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巨著,人物的刻画更是其在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我在设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就有一条是:“通过对鲁达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阅读《水浒》的兴趣”。同时在第二课时中又补充了《武松醉打蒋门神》一回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这两个《水浒》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比较,教学生一些分析小说人物的方法,尤其提示他们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全面的理解。我主要是想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课后有兴趣读一读这部名著,品味这其中的人物刻画。虽然要求初二的学生能完全读懂《水浒》是不现实的,但通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一些分析小说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让学生在这一课中有所得。把语文课的视角扩大开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学习语文,这才是语文课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路人,如果只注重教会学生,那么这篇课文哪怕用三四个课时来教也会有讲不透的地方。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并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效果也许比平时上二三十节课还好。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在二期课改的进程中不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