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诗 词 诵 读
《无 衣》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课时】 1课时。
一、知识链接 1、作品介绍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2)内容:风、雅、颂。 (3)形式: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2、写作背景介绍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学生讨论展示,老师点评补充总结(文本研习) 学习活动一:朗读明大意(以读促悟) 1、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诗歌。 《无衣》是一首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朗读时要读出句内节拍、章内节奏、语气语调。(基调:慷慨雄壮)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戈,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与子/偕。 全班同学朗诵全诗。 2、理解课文 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把握重点词、句。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偕行:一起前进。 3、翻译全诗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译: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译: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译: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学习活动二:研读悟大旨 1:“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设问,一问一答鲜明地表达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强烈思想感情。 2:下一章的“岂曰无衣”是不是对上一章的简单重复?“与子偕作”说明君王与将士关系怎样? 明确:不是,作者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是诗人内在情感上的一种递进关系。“与子偕作”说明君王与将士之间团结一心,斗志昂扬,同仇敌忾,共同行动。 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三句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具体分析。 明确:递进关系。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这是发出号召,统一思想。第二章结句“与子偕作”是说“我与你一同行动起来”。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只是几个字的变化,就展现出了诗歌行文的思路,便于情节的展开,使情感层层推进,形成了一种参差美。 4.全诗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么写? 明确: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作用有二:(1)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2)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诗经》写作上的重要特色。 5:联系背景,思考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它既表现了战士们慷慨赴战、同仇敌忾、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豪情,又表现了君王与战士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学习活动三:综述 1、背诵全诗。 2、《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全诗共三章。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不过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修理好“戈矛”,团结备战,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他们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因此,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军歌。 学习活动四:课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 B.《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C.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昂的基调。 D.这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表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诗歌的艺术魅力。 【A A项,“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分析错误,应该是有“不畏惧眼前的困难”的意思。】 2.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浪漫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B 《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3、理解性默写 ①《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②.《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答案: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③.《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答案: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参考:文本赏析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个人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