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深入体会青年周恩来立志的缘故。 3.感受青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青年周恩来立志的缘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好!欢迎来到老师的语文微课堂。 老师有这样一句话想和同学们分享,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我大汉疆土!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刚才的这句话是汉朝面对侵略者发出的霸气宣言,时间辗转到百年前的中国,那时的统治者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侵略者竟然说出这样一句厚颜无耻的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那时的人民备受欺凌,饱受艰辛。少年周恩来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政府腐败无能,人民任人宰割的时代。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设计意图:用汉清两朝对外来侵略者的不同态度对比,让学生对当时社会产生初步认识,了解课文背景。】 二、探究新知 我们上节课了解了课文所写的三件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三件事吗? 立志“振兴中华”、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 那在耳闻中华不振时伯父说的租界是什么呢? 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如:天津租界地、上海租界地等。 那中华不振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以前政府腐败,国家不强盛,许多帝国主义国家和我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当时的国家不振作,软弱无能。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能说说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吗? 生1:从妇女的哭诉声里和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到了中华不振 。 生2: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到了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找的很好!百年前的中国,这一幕幕随处可见,这只是中华不振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情景使我们愤怒,也使年轻的周恩来愤怒。 这些所见所闻给少年周恩来带来了强烈的刺激,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虽然那时他只有12岁。但已经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国家和民族的危机让他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于是就有了课文前面的那一幕。 同学们想一想魏校长为什么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震撼并赞赏呢? 其他同学的回答都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而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所以,魏校长才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此生。 同学们想一想若有所思的周恩来当时在思考什么呢,答案在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他在思考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青年周恩来立志的缘故。感受青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小结 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立下的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日益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今天的语文微课堂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同学们也能树立远大志向。 四、教学反思 学生由三年级升入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文本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