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观察的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用大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理念。探索本节知识的大概念“地貌”,创设五桂山游记的情境,
利用大量资料展示五桂山的地貌,在观察中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貌的第二节内容,通过第一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地貌的知识;第二节则进一步学习观察地貌的方法,本知识点重点在地貌观察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利用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尤其是对交通建设,农业耕作等。课本中
出现的等高线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复习初中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拓展。
课标分析与核心素养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区域认知 会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五种常见地貌。
地理实践力 通过资料,分析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标解读 掌握地貌观察的内容 综合思维 通过资料,分析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 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主要面对高一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已经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自然地理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但大部分学生都在城市生活,对自然的地
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特征会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重难点
了解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理解常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前准备
教学 PPT 课件;中山市五桂山的大量实景图片、地图、视频资料;利用图新地球软件制作的中山五桂山附近地形图。利用 global mapper 软件制作的五桂山狮头山附近实景图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等。
教学思路
本知识点的思路是创设情境畅游五桂山——地貌观察内容之一高度——地貌观察内容之二坡度——地貌观察内容之三坡向。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航拍中山之五桂山》视频素材
【自主学习】
五桂山的地貌千姿百态,我们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呢?请大家用三分钟自主学习课本P77页,思考以下问题:地貌观察主要观察哪些内容?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是高度和坡度。
【问题呈现1】
展示五桂山逸仙水库的实情图,请同学们观察,回答问题:
请问你在图中观察到的H表示该山的什么高度?
请问五桂山某峰的海拔高度是多少米?地貌观察内容之一:高度
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绝对高度可以通过查找地图或借助仪器获得。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能够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展示利用图新地球软件制作的中山五桂山附近地形图,让学生判读五桂山的地形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查询某地的海拔和计算相对高度。
展示利用global mapper软件制作的五桂山狮头山附近实景图对应的等高线图,在等高
线图中取两点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和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
【问题呈现2】
地貌观察内容之二:坡度
展示五桂山长江水库一角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坡度。给出坡度角的示意。
展示坡度对人类农业和交通的影响案例。
【问题呈现3】
地貌观察内容之三:坡向
展示五桂山的走向图,设问:1、请问五桂山的哪侧是夏季风的迎风坡?
2、请问五桂山的哪侧是阳坡?
用习题展示迎风坡和背风坡,阳坡和阴坡的影响。
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密;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干热,植被少。
迎风坡还影响风力堆积地貌,迎风一侧为缓坡,背风一侧为陡坡。
阳坡和阴坡的影响:阳坡和阴坡主要影响光照和蒸发量,进一步影响植物的生长。
总结问题:展示五桂山长江水库俯视图,提问为何我们无法观察出五桂山不同坡向有明
显的差别?答案:五桂山地处湿润的季风气候区,海拔高度较低(最高峰521米),迎风坡与背风坡
不明显;五桂山纬度较低,阳坡和阴坡影响不明显。
【知识点小结】
地貌观察的内容主要是:高度、坡度、坡向。
【课后研学】
利用两步路APP,周末搜索设计一条安全的五桂山徒步线路。在徒步时注意:1、标注关键点的信息(高度和经纬度、距出发点的距离)2、观察沿途的地貌特点(具体的地貌类型、坡度和坡向)九、板书设计
高度: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地貌观察的内容坡度:坡度的影响
坡向:迎风坡与背风坡阳坡与阴坡
《地貌观察的内容》微课例教学反思
本次“未来课堂”的案例,笔者选择了《地貌观察的内容》这一知识点,主要是因为地貌观察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这节课很多知识学生在生活中、旅游中、电视上经常遇到,地貌学也是地理学中非常经典的内容。在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笔者的课例有以下优点:
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常见的实景图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地貌的判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运用一些案例,让同学们理解分析高度、坡度和坡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在生活中利用地貌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课后设计践行一个在身边的地貌观察研学活动。
将乡土地理资源融入本知识点的教学设计中。选取中山人耳熟能详的五桂山作为切入点,选取大量五桂山的图片和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增强地理的学科地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家国情怀。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本节知识利用了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PPT 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现代网络下载视频资料;利用图新地球软件制作五桂山的地形图;利用global mapper软件制作的五桂山狮头山附近实景图对应的等高线图。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笔者在准备课例的过程中,深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忘初心,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利用日新月异更新的信息技术,为未来课堂教学服务。
探索大概念教学和情境教学。围绕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地貌”,笔者根据自身徒步考察五桂山的真实经历创设情境并让该情境贯穿本课例教学的始终。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将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转化成逻辑清晰的“教学问题”,并使之成为符合学情、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链”,实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深度学习。笔者根据自身徒步的经验,在最后设置了一个研学任务,让学生设计一条安全的研学路线,走进五桂山,亲身体验一下地貌的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习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帮助学生把课堂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本课例的设计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教学平台有限。如果能够在各班的教学平台上安装图新地球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全景观察全球任意地点的地形和等高线地形图,并且可以自由放大缩小变换角度,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理解地貌与等高线的关系。也可以更好的践行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因为五桂山的地貌相对比较单一,本节课堂只给学生展示了山地丘陵地貌。
教学条件限制,无法带同学开展野外观察、考察活动。未来课堂不应局限于教室内的空间,也不应局限于课堂40分钟,学习是持续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在生活中学习,在实际体验和考察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会得到跟大的提升。
小组合作探究不够。如果不考虑课时,本节课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探究一种地貌类型,在课堂上还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讲去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这样学生更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本节知识可适度拓展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计算知识,拓展高度、坡度、坡向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知识。这些内容可以找到大量的案例来说明,受篇幅所限,笔者并没有在这些方面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