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15:1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唐朝起才产生状元。据考证,自唐高祖(622年),到清末,历代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如果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总共为777人。第一位状元是孙伏伽(衡水故城县),最后一次科考是在1904年,状元是刘春霖(河北沧州)。
b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分析传统选官制度与当代公务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差异,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时空观念】 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变革进程,认识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理解晚清科举制度废除的必然性,探究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管理制度的嬗变历程,明确官员选拔与管理的具体举措,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理解中国近代选官制度发展的渐进性、传承性、创新性,关注中西方文明间的相互借鉴。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国家公务员制
度正式形成
1840年
1898年
废八股改试策论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生选官
文官考试
制度确立
公务员制度
建立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1905年
1912年
1913年
1933年
1949年
1993年
2005年
民国时期
(建立)
晚清时期
(应变)
新中国时期
(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干部管理制度
时空坐标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背景
1、科举制度的变革
材料1: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材料2: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
——严复《救亡决论》
材料3: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1)政治: ①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②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①西学的传播;
②科举制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4)个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阅读材料及教材归纳科举制度变革的原因
1.科举制度变革
戊戌变法 变革官制
清末新政 废除科举制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1901年,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 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2)过程
积极:促进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间接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消极:造成了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导致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士绅阶层日益衰败,武官军人阶层逐渐走向中国的政治舞台,一跃成为社会的领导者)
(3)科举制度废除的影响
2.选官制度改革
学堂选官制度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905年废科举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是清政府选官主要方式
◎1872年赴美留学幼童
年份 1901 1902 1904 1905 1906 1907 1910
人数 274 614 1454 2560 12909 10000 2000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变化表
清末留日学生名单概览:
黄兴﹑宋教仁﹑邹容﹑陈天华﹑秋瑾﹑陶成章﹑林觉民
胡汉民﹑居正、陈其美﹑朱执信﹑廖仲恺﹑鲁迅﹑陈独秀
“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 ——1901年清政府上谕
甲午战败的冲击;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的推动。
留日学生革命化威胁清政府统治,因而被限制。
前期剧增:
后期减少:
思考:请结合所学,分析清末新政中留日人数变化的原因。
时间 事件
1898
1901
新政开始后
1904
1905
1906
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进行官制改革……;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立停科举制之奏,科举制度废除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晚清选官小结
1、晚清选官变化:
形式: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内容: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目的: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 培养经济等经世致用人才;
不彻底,封建残余;
选官制度开始向近代转型;有助于培养近代人才。改革不彻底,没有触及清政府专制本质。
2、特点:
3、影响: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材料: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目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讲
措施:①考试权独立,设考试院,选拔和任用人才;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运行机制
特点:吸收科举制有益成分,又借鉴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评价:
⑴积极: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⑵消极: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我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端和奠基时期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建立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方式:考试和甄选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报考条件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考试:
甄别:
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察学时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结果:
仅在中央政府实行。但北洋政府时期,基本废止了封建选官制度,建成近代中国文官法律制度雏形,对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产生影响。(女子没有参政权)
我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结合表格中《文官考试法草案》的内容,归纳北洋政府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措施 对象 考试类型/选拔方式
考试
甄别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文官高等/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
检验文凭、经历、成绩、学识与经验
特点:
作用:
①男女参政权不平等;②以立法形式实施;③选拔措施多样,科目广泛;④考试和资历并重。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②有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背景 内容 人事制度改革 公务员制度建立
考试机关 考试法规 报考资格
甄别制度
①1927年形式上统一全国;②选拔人才,巩固统治;
重新设计颁布,"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
1929年《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
1929.第一部《考试法》等
男女皆可
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
戴季陶1928-1948任考试院院长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我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成熟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
材料: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中,有很多妇女报名参加。南京国民政府还在考试中增加了检定考试一项,即没有受到正规学校教育而自学成才的青年,可以参加检定考试,及格后便取得参加高等考试与普通考试的应试资格。……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①开放平等
②考试为主
④制度法律化 ⑤中西结合 ⑥选拔方式多样化
积极:1.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
2.《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消极: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③党派性强
特点:
评价: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我国近代文官制度的成熟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
1、方式:
文官考试
2、内容:
①以考试为主,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3、作用:
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础;
影响深远
4、局限:
只停留在纸面上
1、方式:
考试和甄别
2、建立标志: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3、作用:
①促进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
②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弊端:
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1、方式:
考选、铨叙
2、建立标志:
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内容
考试机关——考试院
法律——1929年《考试法》
4、作用
①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发端与奠基
形成与确立
发展与成熟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干部身份里分行政编制、事业编制,而公务员就是党政机关里具有干部身份的那部分人中,具有行政编制的那部分。事业编制的虽然是干部,但不是公务员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概念阐释
1.干部制度
演变:
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民主革命
改革开放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新中国成立
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十八大以来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公务员制度
2006年
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1993年
初步形成
2005年
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思考: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年份 招录人数 招聘岗位数 参考人数 报录比
2016 27817 15659 140万 50:1
2017 27061 15583 149万 54:1
2018 28533 16144 159万 55:1
◎2016-2018公务员考试招录数据
报考公务员人数不断增多;
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的特点;
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政府。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公务员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知识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①不搞“两官分途”
②不搞“政治中立”
③坚持党管干部
④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时间 选官制度 特点 原因 作用
晚清 废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浓厚的封建性 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宪政思想影响;科举制弊端。 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工业化进
程;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国 文官考试制度(公务员制度) 浓厚的西方化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化;无力发挥实际效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 建成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科举选官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北洋政府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文官考试草案
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
建立干部制度
1840
1905
1912
1927
1949
1978

民 国
新 中 国
晚 清
①选官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②选官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时代的变迁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③每项选官制度都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不足;
④选官制度的建立应该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本国特色。
认识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
建立公务员制度
1.(2023·广东卷)1902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这反映出( )
对点训练
1.A【详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材料“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气者矣”可知,作者对新式学堂部分助教因为学堂聘请洋人为师采用辞职形式抵制的行为大为赞赏,可见作者具有排外倾向,A项正确;
A.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2.(2022·天津卷)1897年,因听闻科举欲求变新,浙江很多人纷纷购买主张维新的《时务报》,以备应试,但很少有人“真能潜研精讨以究中西治乱、强弱之故”;当年科举考试“犹然故辙”,购报者遂意兴索然。此现象说明当时的科举( )
A.侧重选拨时务人才 B.极大促进西学传播
C.尚未发生实质变化 D.深刻推动制度革新
2.C【详解】科举考试“犹然故辙”是指科举考试还是之前的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沉重打击了想要了解维新变法的群体,C项正确;此时的科举考试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不是侧重选拔实务人才,更不可能极大促进西学的传播和深刻推动制度革新,排除ABD项。故选C项。
3.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概况,据此可知( )
A.中国外交人才选拔重务实 B.清末“新政”的效果显著
C.传统科举选士制度已瓦解 D.外务部逐渐居六部之首
3.A【详解】依据材料“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外务(交)部的人事来源构成中,出国留学的人才明显增多,反映了当时的外交人才选拔更务实,注重与国际接轨,A项正确;材料并未指明具体原因,排除B项;表格中有章京考选以及举贡考试,说明科举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项;从表格中不能得出外务部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