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2.认识几种常见的描写方法,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3.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学习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文中深刻的情感,感受母爱的至高力量。
三、课前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四、知识链接
1.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2.描写
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描就是描绘,写就是摹写。描写就是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一般综合使用描写、叙述等方法来塑造形象。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瘫痪( 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烂漫(làn) 侍弄(shì)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 淡雅(yǎ)
诀别(jué) 沉寂(jì)
2.重点词语
瘫痪: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 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没有规律。
沉寂:十分寂静。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哕里哕嗦。
敏感:生理上或心理上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文中形容花开得茂盛。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哪几件事。
课文写了四件事: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4. 通读全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伟大,无私。
目标学习二:深刻理解课文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脾气暴怒无常。表现为:
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②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③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③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3.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4.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看菊花?“我”和母亲各有怎样的表现?母亲想带我去看菊花的愿望实现了吗?
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
5.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的病”?
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想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6.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的活?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7. 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目标导学三:把握重点语句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脾气暴怒无常的“我”小心谨慎地呵护的情形,突出了母亲那无私而深沉的爱。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扑”“抓”等动作描写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我”经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好好儿活”,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母亲的期望,突出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深沉无私。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临终前最担忧的是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突出母爱的伟大,感人肺腑。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目标导学四:写作特点
l.细节描写,真实感人。
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在“我”同意去北海公园看菊花时,母亲又“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同情和关爱,说明了母爱的博大深沉、崇高无私,令人感动。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单纯地描写客观景物,而是蕴含了作者当时的情感,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第3段写“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烘托了“我”的悲凉、痛苦。结尾描写北海各色的菊花,则反映出“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3.张弛有度,富有节奏。
文章第1段先写一个激烈的场面;第2段情绪陡然一落;第3段又是一个略微轻松的节奏;第4段作为独句段,紧承上文,让前文的情绪戛然而止;第5-6段用最简洁的叙述,讲出心中最深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第7段则是在痛定之后,再赏菊花,泼墨写菊,回味深思,意味悠长。不难发现,作者对于哪些事情要铺开详叙,哪些事情点到为止,心中是有分寸的。文章的张弛节奏,与作者内心的情感状态,达到了和谐一致。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 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来许多惊喜。在探究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