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_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 (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_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 (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9 08: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讲授者:吕准能
选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四、民族与对外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课程标准: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指导意见1: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本节重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本节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背景与重要作用。
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我国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历史概念:《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
区域自治法》、“三个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年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0年
提出“三个离不开”
1997年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12年
2017年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党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族政策探索
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发展
本课时间轴
背景
建立与发展
伟大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史
现实
国情
地位
建立——五个省级自治区
依据——纲领、宪法、自治法
发展——改革开放之后
你知道附近有哪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划设置?
畲族姓氏:雷、钟、蓝、兰
景宁畲族自治县
武义柳城畲族自治镇
兰溪水亭畲族自治乡
地名趣闻,青海的共和、互助、大通、同德、同仁、化隆、民和、平安、久治、海晏;新疆的阜康、富蕴、民丰、新和;宁夏的同心、永宁;甘肃的合作、和政、康乐、民乐、永昌、永靖等。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
(1)中国是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2)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格局。
形成:在中华文明长期发展中形成
特点:分布上——交错杂居
文化上——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学习聚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47—1966)
核心问题:简述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理论探索与实践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秦汉实行郡县制,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设“属邦”,实行不同于内地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唐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府......都不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或贵族担任世袭都督、刺史,明显带有自治的性质。元、明、清三代在一些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由中央政府封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统治属民......清朝还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王公制度,......切实巩固了边疆统一。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他们能带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
(3)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和歧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严重落后。
原因:a.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b.地处边陲,交通闭塞。
表现:政治上——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上——经济发展落后;文化上——教育、科学、文化落后。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解放的内蒙古成立内蒙古自治区,它成为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4)中共重视民族问题,总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根据中国国情,决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5)近代以来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互相离不开的政治认同。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地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成为建国后第一个省一级自治区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载入宪法
机构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
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1965年西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
五个省级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1、法律保障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学习聚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重点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1978—2011)
核心问题: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的史实
3、基本政治制度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三个离不开”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意义
材料: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100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各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②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③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我校招生青海生、汤溪中学新疆班;金华对口支援喀什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五个认同)。
学习聚焦: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对事关全局与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2012——至今)
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通车
我校海西班、天峻班;童志斌、朱鲁平、申昱东、琚智勇老师援疆
核心问题:说明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的体现
2.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人民的“两个共同”(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中共十八大以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增进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2015年56个民族火炬手点燃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炬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08年达赖集团策划西藏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
2009年新疆乌鲁木齐7·5打砸抢烧事件
反对民族分裂
威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因素仍然存在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党章,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截止目前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全部摘帽。
4.党和国家努力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材料: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深入实施精准脱贫。……极高海拔地区生态搬迁完成1102人。建设产业扶贫项目707个。培训贫困农牧民3.6万人,转移就业6.7万人。新增4.7万个生态岗位。 ——《2019年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报告》
时空定位
1949
1954
1979
全面恢复
和落实党
的民族政策
1984
纳入法
制化轨道
《民族区域自治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0
三个离不开
休戚相关
命运与共
血肉关系
1997
基本政治
制度之一
2012
中共
十五大
中共
十八大
2017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中共
十九大
基本
政治
制度
共同团结奋斗
共同繁荣发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本课思维导图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据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与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据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整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背景:汉唐以来有管理少数民族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1.是我国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
2.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4.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立法自治权
变通执行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经济自治权
文化管理自治权
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